吳三桂如果不開關迎清軍,李自成與大明朝會怎麼樣?

富元製作


  • 吳三桂在明末的關鍵時刻影響巨大,歷史對其褒貶不一,他在投降多爾滾之前對大明是抱有希望的,也是忠心耿耿的。崇禎十七年三月,崇禎帝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速放棄寧遠,進京勤王。吳三桂沒有遲疑,馬上率兵前去救駕,只是在路上就得知崇禎自縊身亡的消息。要知道這時候北方的明軍只剩下吳三桂所部,這支明軍的歸宿將決定天下大勢。此時擺在他面前的路無非只有三條:一,投降李自成抵抗清軍。二,投降多爾滾,越關剿滅李自成。三,保持中立,左右逢源。首先李自成和多爾滾都想一統天下,吳三桂無疑會成為雙方共同的絆腳石。所以第三條路走不通。當時李自成已經佔領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底盤,人馬百萬之中,聲勢浩大。關外滿清,已經完成部族統一,滿蒙和親解決後顧之憂,勢必要一統中原。但是吳三桂心裡明白李自成是農民起義沒有先進的志國理念,推翻大明不過是為了榮華富貴。這樣的政權不會長久。所以他選擇了第二條路。

我們這裡設想如果他選擇抵抗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局面,當時雖然崇禎皇帝已經死了,但是南京的六部建制依然存在,這時的南明依然有很強大的實力,但是內部派系林立,相互攻伐,無法形成統一的力量。首先讓這隻軍隊從山海關回到南明是不可能,即使回去也可能在內鬥中消耗。就這點而言南明終究不能長久。再來說說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這個政權建立之初,就是為了發財,沒有政治遠見,內部統治考的是農民思維:可以共患難,不可同享福。而且整個北方的大順政權內部統治基礎很薄弱,沒有太多的知識分子參與政權的建設,所以我認為前景不樂觀。

綜上所述,我認為歷史結果不會有太大變化,可能改變的是時間,南明政權可能晚滅亡幾年。


天塌地陷啊紫金錘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如果吳三桂能夠成功擋住清軍,歷史將很尷尬,為什麼?因為創造歷史的大神實在不知應該怎麼樣讓兩段朽木來支撐國家大局。

到了明清之際,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無論封建王朝還是農民起義,都走向了窮途末路。帝制不用說了,清朝皇權專制登峰造極,人民徹底被奴化,完全實現了商鞅的“弱民”理念。一個事物到了頂峰實際意味著即將崩潰,因而就有了後面帝制的徹底消亡。

農民起義從陳勝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局,到洪秀全創立的太平天國覆滅,其目的不外乎從“羨慕嫉妒恨”轉到“取而代之”。但有兩條線走向明顯不一樣,一條線是口號線,不斷地從實向虛發展。最早的陳勝和劉邦這樣的草根很直接可信,就是要當王侯、當皇帝,“大丈夫當如此”。越往後口號越冠冕堂皇、欺騙性強,李自成的“均田免賦”,號稱“闖王來了不納糧”,可能嗎?太平天國的“均平富”,從來就沒做到過。

另一條是享樂線,不斷地從慢向快發展。呼啦啦招呼一幫人造反為的什麼?不就圖個享盡榮華富貴嘛,剛開始的起義者頭腦還算清醒,還知道先苦後甜,陳勝、張角等失敗者幾乎沒享過一天福就玩完了,劉邦、朱元璋等成功者還知道開國艱難,比較體諒民力,剛開始還知道與民休息,相對節儉的。

但到了李自成和洪秀全這裡,革命尚未成功,享樂爭先恐後。李自成在北京短短42天,就幹了三件事:斂錢財、吃餃子、玩女人。好像知道呆不長似的,玩命地作賤老百姓,不小心把陳圓圓也弄到手,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進清軍,把還來不及站穩腳跟的大順朝給滅了。洪秀全更是窮奢極欲,天王府六千女子一千多嬪妃,他真想活一萬年嗎?

所以大清王朝其實十分幸運,碰到的兩撥大規模起義其實都是毫無志向的草寇,根本經不住打。就李自成那作死的節奏,即便清兵不入關,沒幾年也會被新的起義推翻。明朝早就窮途末路了,它的倒下是歷史必然。所以,即使沒有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最後的結局也既不是大明朝、也不會是大順朝佔據華夏大好河山,老天爺一定會選擇更優秀的力量來坐江山的。


柳樟筆劍


如果大順政權和吳三桂以及南明團結一致抵抗清軍,歷史可能就會被改寫。為什麼這樣說?

先說吳三桂其人,吳三桂先是背叛了大明投降清朝,後欺師滅祖殺了南明永樂帝,最後又返水三藩之亂背叛清廷,人生如過山車一樣。都說呂布三姓家奴,可是人家好歹窩裡鬥,不像吳三桂直接投降異族。

但是吳三桂毫無疑問是人傑,27歲當選寧遠團練總兵。寧遠是寧錦防線上的戰略要點。寧錦防線是孫承宗,袁崇煥修築的一條以山海關,寧遠,錦州為要點的戰略防線。但是實際效果並不好,被清軍五繞進犯,寧遠就成了一座孤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吳三桂的寧遠兵可是袁崇煥訓練的關寧鐵騎,軍中精英。

李自成攻滅北京,崇禎自縊。李自成多次招降吳三桂,挾持吳三桂全家,尤其那個神乎其神的小妾陳圓圓,吳三桂兩面受敵,表面和李自成談判,私下卻串通多爾袞,導致李自成毫不知情下被雙面夾攻。清軍入關,攻進北京。此後吳三桂打雞血般的幫助清廷掃蕩各地起義軍殘存實力。後來返水,這是後話。

假設吳三桂深明大義聯合李自成會怎樣?至少局面會好很多,天平有可能就偏向明軍了。

- 人和

當時各地起義軍遍佈全國,此時異族入侵,一呼而眾者應。在南明朝廷旗幟下,聯合各地軍民同仇敵愾。憑藉地大物博的中華大地,即使拉鋸戰,也會取勝。參考後面的抗日戰爭。

- 地利

吳三桂和李自成裡應外合,以關寧鐵騎為核心擴展軍隊。以寧錦防線為基礎,向西延伸,擴展防線,堵住清軍繞行路線。各地夯實據點。清軍不會輕易入關。

- 天時

明末自然災害頻發,尤其極端旱災。此時可以收編饑民擴充軍隊,有了群眾基礎,在加上前線將士禦敵。鹿死誰手不好說。

歷史不容假設。即使能假設,也不能奢望吳三桂深明大義。他爹-團練總兵吳襄在救援祖大壽過程中,臨陣脫逃。他舅舅祖大壽先期投降清朝。就這家庭氛圍,不要多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