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奸臣嗎?

用戶551720521393


關於劉備的為人,實質上是個很複雜的問題。要從多方面來討論。 桃園三結義,劉關張三人偶然相逢,因為意志相投,所以拜為異姓兄弟。而後來劉備在關於敗走麥城之後,痛苦不已,雖然中了司馬仲達的反間計,作出了伐吳的錯誤舉動,但是這表明了劉備是義薄雲天的。 劉備愛惜人才,尤其對諸葛亮十分敬重,正是因為他敬重諸葛亮,聽從沒有被張飛關羽勸說,才發生了諸葛亮初出茅廬的第一場大勝仗----博望坡之戰。狠狠的打擊了曹操80萬大軍南下的銳氣(80萬節選於《三國演義》,具體《三國志》上如何說,本人不知)。之後,他對關於張飛說到:“我將諸葛亮視為老師”(大概意思是這樣)。後來,他幾乎將兵權完全交給了諸葛亮,於是有了後來的哭借荊州,征討兩川,直到最後他的兒子劉禪即位後的著名的六出祁山,並將諸葛亮推薦的人才幾乎一一重用。 但是,歷史上,劉備也是一個十分奸詐的人:他在公孫瓚與袁紹交戰之時,自己卻一曹操討伐徐州的名義,帶著關羽,張飛來到徐州來救援陶膁。等曹操因為自己的大本營濮陽被襲,自己退兵時,劉備按理來說應速速趕回公孫瓚身旁幫助他對抗袁紹,可是他並沒有回去,只是把趙雲打發回去後,自己溫坐于徐州要塞---小沛,直到陶膁三讓徐州後病逝,劉備當上徐州太守。但是在這時候,公孫瓚幾乎被袁紹要消滅掉了。而劉備卻也沒有隻字提到回去救援公孫瓚,而當初就是公孫瓚保薦劉備當上了平原縣令。而此時劉備已經把這個完全忘記了。 還有一點我們不可否認----劉備的江山是哭來的。我們舉個最明顯的例子:荊州這個最肥沃的地區。當初,周瑜派重兵攻打這裡,經過著名的彝陵之戰等一系列悲壯戰役,將曹操打出了荊州地區,可適當周瑜率軍來到荊州城下時,城門緊閉,,當先鋒周泰叫門時,城門上旌旗豎起,原來劉備陳曹吳交戰之時,聽從諸葛亮之計,將荊州三郡拿下。這時,吳侯孫權派魯肅來討要荊州,但是劉備見面就哭,一句話也不說,從而魯肅同意帶劉備奪下東川時歸還。但是當劉備奪下東川時,吳侯派諸葛亮的弟弟諸葛瑾前來討要,劉備假惺惺的說馬上奉還,寫好書信給鎮守荊州的關羽,但是關羽堅持不給,甚至要殺諸葛瑾,於是諸葛瑾狼狽逃回,劉備說等我攻下西川,派關羽鎮守那裡,必當奉還。但是當他攻打下西川,魯肅前來討要時,他又哭著不給,於是沒有辦法。以致到最後東吳伐荊州,關於敗走麥城。而且,劉備的有些人才也是哭來的,我們可以文舉孔明,武舉子龍: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與它討論了天下之事,但劉備欲請諸葛亮出山之時,諸葛亮以“自是鄉野閒人,懶散慣了,不願理會朝政”推託,可是劉備當場就淚沾溼袍,痛哭流涕道:“先生若不出山,東漢江山如何是好?天下百姓如何是好?”感動了劉備,於是便出山輔佐劉備。 劉備愛才不惜才:例如在劉備準備出兵伐吳之時,諸葛亮也勸說過:“當務之急乃北伐曹賊,恢復漢室。情義之事,可以推後”但劉備不聽,堅持要起全國之兵,消滅吳國,以祭關羽在天之靈。於是就出現了火燒連營700裡,病死在白帝城的慘劇。 話說劉備,並不是一個好人,但也並不是一個梟雄:他的好總結為一字一句:“仁”(可以舉劉璋為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說明了他的本質。劉備的陰暗一面:騙術太多:騙荊州,騙袁紹,騙曹操等


笑談古經


首先回答提問“劉備是不是奸臣”?筆者個人認為,與其說劉備是奸臣,還不如說他是“演員”。

劉備是東漢末期幽州涿郡人,他是三國蜀漢政權的開創者,後世稱他為“漢昭烈帝”。通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劉備被後世廣為熟知,儼然成為了一個高大光輝的歷史人物。

可是,真實的劉備並非如此,劉備表現出的“仁義”,其實很多都是虛偽和做作的演戲。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這樣評價他:

《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似偽。

接下來,我們一起走近劉備,重新考量對他的歷史評價和人物定位,看他究竟是不是一個“演員”。

一、假借皇叔之名

劉備起勢最大的招牌就是天天掛在嘴邊的“中山靖王之後”,將自己扮演成漢室的皇族正統。其實,這個所謂的“中山靖王”本名叫劉勝,是景帝劉啟的第十四個兒子。

劉勝歷來胸無大志,而且極其好色,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交配,就是繁衍,以至於他有太多的後代,甚至連自己都數不清。據史料記載,劉勝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和上千個孫子。所以,劉備選擇中山靖王一脈作為自己的先祖,就是因為這一支脈根本多到無從可查的地步。

將自己扮演成“皇族”之後,劉備很快進入了角色,而且再沒有出來過。

二、假意收攏下屬

劉備為了壯大實力,先是以“桃園三結義”之名籠絡了萬人敵的大將關羽和張飛。在這二人的輔保下才步步崛起,成為了亂世中的一股勢力,之後又收攏了趙雲、諸葛亮等人。

以五虎上將趙雲為例,他多次為劉備出生入死。尤其是,在長坂坡之戰中,面對劉備的敗局時依然多次突入重圍,孤身從曹軍圍困下救出了幼主劉禪。

可是,演戲已經走火入魔的劉備竟將襁褓之中的兒子作為道具,當著趙雲的面將其摔出,以此表明自己對趙雲的愛護要勝過對兒子的愛護。這種違揹人倫和綱常的舉動,明顯是在打感情牌,完全就是為了籠絡趙雲。

試問,“虎毒不食子”的道理難道他會不懂嗎?連兒子尚且都能拋棄的老闆,那做下屬的豈不是更加的朝不保夕?

三、視百姓為芻狗

赤壁之戰前,曹操先揮師南下平定了劉琮,之後攻打劉備。在此情形下,劉備唯一的出路只有逃跑,這倒沒什麼,反正他已經習以為常了。可是,劉備在逃跑之前竟要攜當地的百姓一起出逃。

作為演員,劉備痛哭流涕,表示自己實在捨不得丟下百姓。在自身都難保的情況下,劉備此舉顯然別有用意。

大批難民追跟自己逃命,必然會造成戰場的極度混亂,這對於兵力力薄的劉備敗軍而言,無異於增加了自身的逃跑機率和生存機率。劉備滿口仁義道德,卻不惜讓數萬百姓跟隨自己冒險,甚至是為自己陪葬,其心性之狠毒可見一斑。

四、借荊州卻不還

赤壁之戰中,東吳可謂是出力最大,消耗最多,可是卻沒有取得應有的戰果。曹操戰敗,雖沒有完成消滅孫權和劉備的目標,但還是完成了對荊州七郡的瓜分和部分佔領。

曹操雖戰敗,但依然佔據著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而孫權分得了江夏郡和南郡。作為勢力最弱小的劉備,一舉得到了荊州南部四個郡,分別是零陵、長沙、桂陽和武陵。

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劉備竟厚著臉皮向孫權提出暫借南郡。為了鞏固孫劉聯盟,孫權儘管不情願,但還是勉強答應了,不過言明待劉備攻取西川后要立即歸還。

但是,當劉備取得益州後,東吳先後多次討要荊州卻無果。期間,劉備一再飆戲,多次泣不成聲並虛與委蛇,毫無一點誠信可言。

五、辜負劉璋信任

劉璋雖算不得是有為之主,但這也不能成為他被劉備暗算的原因。畢竟,作為劉氏宗親,劉璋對於劉備還是非常信任的,否則斷不會允許他帶兵入川。

可事實上,劉備儘管答應劉璋幫他對付張魯,但從入川的第一天起就沒有存好心,心心念的就是霸佔劉璋的地盤。一開始,劉備不斷向劉璋索要兵馬和錢糧,藉故拖延與張魯交戰。

等到劉璋實在無法滿足他的無度索取時,劉備立即就翻了臉,率軍開始攻擊劉璋。

劉璋糊塗了一輩子,在最後時刻卻表現得非常仁義,為了避免生靈塗炭,他在兵精糧足的情況下向劉備開城投降。二人再次見面時,劉備這位演員表現得依然“身不由己”和“無可奈何”。

六、借報仇去伐吳

為了在東線戰場給曹操增加壓力,劉備下令關羽主動發起了“襄樊之戰”。

在曹操和孫權的前後夾擊下,關羽被陸遜偷襲,丟掉了荊州的大本營。之後,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擒獲後斬首。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

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當時的劉備,可謂是兵多將廣,糧草豐富。雖接到關羽的多次求救,但他卻遲遲沒有發兵救援。後世很多人將此事歸咎於孟達和劉封的見死不救,那麼,那時的劉備在幹嗎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劉備已經用完了關羽,開始擔心自己的兒子劉禪難以約束他,面對這個尾大不掉的隱患,藉助曹操和孫權之手是最好的一種選擇。

關羽死後,劉備的演技到了炸裂的程度,他以此為藉口,悍然撕毀了孫劉聯盟的協定,不顧自己“恢復漢室”的誓言,率先攻擊東吳。

七、死前試探諸葛

夷陵之戰劉備可謂勢在必得,可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毛頭小夥陸遜初試鋒芒就將劉備擊潰,還丟掉了他的老命。

臨終之際,劉備對自己辛苦演戲得來的江山很不放心,不斷試探諸葛亮的態度,甚至假惺惺地提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特爺兒們,特凜然,實則卻是劉備最虛偽的一種表現。試想,“父死子承”這個千古鐵律,難道在劉備這兒就能改變?顯然不是,他無非是最後試探而已,在聽到諸葛亮的誓言:“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後,他的目的達到了。

諸葛亮之能,雖然沒有《三國演義》中那麼誇張,但他也算矜矜業業履行了職責。即便如此,劉備也沒有真正信任過他。比如,張飛被封新亭候,馬超被封都亭候,趙雲被封永昌亭侯,黃忠被封關內侯,甚至連後來者魏延都封了都亭侯,王平都被封安漢侯,而諸葛亮直到劉禪登基後才被封為“武鄉侯”。

八、總結

蓋棺定論,劉備算得上是一代梟雄,一代帝王,他在東漢末年極力維護和延續了漢室政權。

不過,劉備卻算不上是仁君,因為他的“仁義”更多是作為一種演出的道具罷了。

當然,如果用“奸臣”來評價劉備,個人認為也並不妥當。最後,還是用“演員”,甚至是“最佳男演員”來形容他更加合適。

回答完畢!


文史不假


劉備若是奸臣,孫權是奸臣嗎?袁氏兄弟是奸臣嗎?十八路諸侯算不算奸臣?到了漢朝末年,特別是董卓廢立以後,雖然名義上東漢還存在,實際上各地諸侯已經獨立,豈不是上下全是奸臣。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可不是去保衛皇帝的,而是逐鹿中原,皇帝成了諸侯手中的發號施令的工具,就像曹操截來漢獻帝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孟子·公孫丑下》有句話說的就是東漢末年的情況,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劉備從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笑到了最後,從織鞋販履的窘迫到三分天下的梟雄,劉備從始至終給自己的定位都是人主而非臣下。兩個兒子劉封,劉禪的名字可見劉備帝王之志。

當一個國家實際上群龍無首,每一個心懷天下的人都想執天下牛耳,這可不是奸臣,中國古代有積極作為的帝王,都是以一統天下為己任,為萬世開太平而名垂青史。劉備雖然沒有完成一統天下,三分天下也是了不起的梟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