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為何一敗再敗,一位美國四星上將說出根本原因

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的數量遠遠多於日本侵略軍,就武器裝備而言,在抗戰前期,國民黨軍隊的裝備不如日軍,但是在抗戰後期,由於美國的幫助,部分國民黨軍隊的武器裝備大為改善,少數部隊的武器裝備質量水平已超過日軍。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為何一敗再敗,一位美國四星上將說出根本原因

然而面對日軍的進攻,國民黨軍隊為何一敗再敗,雖然偶有勝利,但也傷亡慘重。對此很多人想不明白,但是對國民黨軍隊情況很熟悉的美國四星上將約瑟夫·史迪威卻看得很清楚,他曾在一篇手記中寫下了對國民黨軍隊的8點印象,其實也是8點評價:

1944年,中國軍隊在字面上包含著324個師,60多個旅,還有89個各由2000人組成的所謂遊擊縱隊。這在字面上看來很厲害,但你在仔細調查之後就會發現: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為何一敗再敗,一位美國四星上將說出根本原因

1.平均每個師的兵員不是1萬人,而是不多於5000人;

2.部隊發不出餉、得不到糧食,疾病和營養嚴重不良;

3.裝備陳舊、不足,無法使用;

4.不存在訓練;

5.軍官是有職業者;

6.沒有炮兵、運輸和醫療部隊等;

7.徵兵就是那麼回事;

8.軍隊主要的事情是做生意。其他的事又能如何?

結論:你怎麼能使這樣一支軍隊有效率?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為何一敗再敗,一位美國四星上將說出根本原因

約瑟夫·史迪威於1883出生,美國佛羅里達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點軍校畢業。早在抗戰前他就擔任過美國駐華大使館武官,在中國工作時,他就對中國政府的腐敗有所瞭解。1942年3月被派來作為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的參謀長,這使得他近距離接觸了蔣介石和國民黨的軍政大員,更加深了他對這個政府“腐敗,翫忽職守,混亂、不可救藥”的印象。也說出國民黨軍隊一敗再敗的根本原因。

正是由於長時間接觸國民黨要員以及國民黨軍隊,史迪威深深感到,不可能依靠國民黨政府來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所以他在他的一篇手記中寫出上以上的8點,並得到結論,依靠國民黨的軍隊很難打敗日軍。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為何一敗再敗,一位美國四星上將說出根本原因

雖然史迪威對國民黨軍隊的看法有點偏激,但是基本上能說明問題,多數是國民黨軍隊的實情,也是史迪威在抗戰前擔任美軍駐天津部隊營長、駐華使館武官以來,長期積累形成的印象,以及後來多年在中國所作調查的結果。

比如對國民黨軍隊的編制與員額問題,他的評價和實際情況基本差不多。在抗戰中,由於國統區物價飛漲,國民黨軍隊官兵薪餉都很低,連自己很難花,更談不上養家餬口了,另一方面,國民黨將領的子女都多,比如國民黨的高級將領杜聿明就有6個子女,依靠正常的薪餉根本養不起,所以國民黨的將領基本都吃空餉。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為何一敗再敗,一位美國四星上將說出根本原因

比如國民黨一個軍的編制是5萬多人,但是很多實際上只有二三萬人,如參加松山戰役的第8軍,有一個叫王光煒的團長在戰後調任第8軍輜重團團長後,軍部的軍需處長就告訴他:

軍長指示,輜重團編制是5000名士兵名額,現在實有2000多名,以後上報按5000人以上的數字上報,但實際上仍然保持實有2000名,除給你們團300名的空額經費外,其餘空缺經費全部上交軍部處理。如果美國顧問點名時,由其他部隊調來應對。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為何一敗再敗,一位美國四星上將說出根本原因

所以國民黨軍的軍長、師長們基本都能腰纏萬貫。比如第8軍軍長何紹周,在1949年冬天貴州解放前夕從大陸逃往海外後,能夠在香港經商,在巴西當橡膠種植園主,過著富裕的生活。

而分到一點餘羹的營長、團長們基本也能養家餬口,但是普通士兵,包括低級軍官只能靠著微薄的薪水度日,有時只能餓著肚子上戰場,這樣的部隊怎麼能夠有戰鬥力。

所以史迪威在另外一篇筆記中寫道:

我對中國士兵和中國人民懷有信心:根本上是偉大的,講民主的,但是受到了不當的管理。

所以有人評價國民黨軍隊:一流的士兵,二流的軍官,三流的將領。這句話在某種意義上還是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