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中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1937年10月15日,劉湘被任命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兼任集團軍總司令,率領川軍帶病奔赴抗日前線。在抗戰前線吐血病發,於1938年1月20日在漢口去世。死前他留有遺囑:"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中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中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抗日的川軍名將劉湘的故事。川軍是對民國時期四川地方軍隊的稱謂。與其它的地方派系不同的是,川軍從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軍內部的派系繁雜,防區制盛行,內戰之烈聞名全國。在抗日戰爭中四川承擔了全國30%的財政稅收和40%的抗戰兵力,重慶抗日勝利紀功碑書寫著川軍這一華彩樂章,李宗仁將軍曾評價道:“八年抗戰,川軍之功,殊不可沒。”

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中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劉湘是民國時期的一代梟雄,在四川內戰中逐漸發達,削平群雄統一四川,性格內向,深沉含蓄,持身謹嚴,為人剽悍,他與蔣介石虛與委蛇,若即若離,生前始終保持四川的半獨立狀態,軍事與政治均有建樹,篤信神道。另一方面,劉湘對川渝地區教育事業也有很大投入。1929年,重慶大學成立,其為第一任校長,並且為重大發展做出很大貢獻。盧溝橋事變後,劉湘出川抗戰,1938年因病在漢口去世,逝前留有遺囑:"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中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劉湘曾參加過二次革命、護國戰爭、靖國戰爭。曾請纓抗倭,也算是一代民族英雄,但是在紛亂的年代也是一方梟雄諸侯。1937年日軍進一步擴大了侵華,這激發了劉湘的愛國主義傳統。"盧溝橋事變"的第二日劉湘電呈蔣介石:"請纓抗日",並"同時通電全國呼籲一致抗日"。8月7日,劉湘乘飛機到南京出席中央召開的國防會議,他在會議上發言指出:"竭力抗戰,四川可以出兵三十萬,供給壯丁萬百萬和糧食若干萬擔"。八一三事變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以川軍為第二路預備軍,轄兩個縱隊,並任命劉湘為第二路預備軍司令長官,擔任平漢鐵路的作戰任務。在劉湘的積極推動與督促下,出川抗戰的先頭部隊於9月1日分東北兩路,浩浩蕩蕩的開赴抗日前線。

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中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1937年10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任劉湘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隨後,蔣介石將鄧錫侯的川軍第二十二集團軍調往第二戰區歸閻錫山指揮。在二十三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到達武漢後,撥歸第一戰區程潛指揮。劉湘得知,心急如焚,雖身患重病,仍趕赴前方擔任作戰指揮任務。省府秘書長鄧漢祥勸其坐陣後方,然劉湘態度堅決的說:"我一向高呼抗日,如今戰幕揭開,自己反退縮不進,豈不貽譏後世"。又說"過去在省內打了多少年內戰,臉面上不光彩,今天槍口向外,正好乘時為國效命,藉以洗刷自己的汙垢,如何可以在後方苟安"。11月28日,劉湘被移送漢口萬國醫院。在漢口期間,劉湘仍舊積極關心抗戰大局。當記者就當盛傳日本通過德國駐華大使提出議和問題,徵求劉湘意見時,劉湘說:"如果有人要和,我劉湘決定率領四川七千萬同胞和川軍將士抗戰到底!"1938年1月13日以後劉湘病情惡化,於20日下午與世長辭。直到逝世前,劉湘仍不忘在他的遺囑中囑託四川軍民"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一日誓不還鄉,以爭取抗戰最後之勝利"。他的遺囑成為大多數出川將士的信條,對整個抗戰時期川軍各部的抗戰殺敵仍起著相當大的激勵作用。

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中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論述四川人民對中國抗日戰爭的貢獻,不能不談到川軍出川,也就不能迴避談論川軍領袖劉湘在抗日戰爭期間的是非功過。遺憾的是,在討論這一問題時,許多人戴著有色眼鏡看劉湘,總認為他是軍閥,抗戰是出工不出力,是謀取政治資本,是鬥不過蔣介石不得已而為之,甚至說他圖謀與韓復榘勾結聯日反蔣,事敗被蔣嚇死。這些議論雖然也“合情合理”,但終究只是推測,並非確切的事實。因此,筆者特撰此文,用歷史事實說明,劉湘是一位愛國將領,對抗日戰爭是有貢獻的,他的英年早逝是抗日川軍的重大損失。

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中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劉湘死前留下遺囑,勉勵川軍將士奮勇殺敵:“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一日誓不還鄉。”死前還留下他親筆書寫的兩句杜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充分表明,劉湘意欲以北出中原的諸葛亮為榜樣,意欲在抗日戰場上建立偉業,卻不得不像諸葛亮一樣英年早逝,齎志以歿。死後他的愛國正氣得到世人的公認,國民政府為他舉行國葬,入祀成都市南郊。今天,在他的墓園,人們為他開闢了紀念館,緬懷他的愛國抗日事蹟,他的愛國正氣也將長久激勵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