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 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起源的傳說和介子推

瞭解    清明節

介子推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名片:

中文名

清明節

節日活動

掃墓、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

英文名

Tomb-Sweeping Day

節日意義

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

節日時間

公曆4月4或5或6日

起 源

山西綿山

節日類型

中國傳統節日

前一個節氣

春分

流行地區

中國、越南、韓國

後一個節氣

穀雨

節日起源

祭祀



瞭解    清明節

清明節的文化意義清明節是中國的 “復活節 ”, 清明節是中國的 “感恩節 ”。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為一種文化群體性的文化符號 , 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 對家庭和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作用 。國務院明令從 2008年起 , 清明節全國放假一天 , 其意義在於讓我們世世代代不要忘記丟失這一珍貴的文化傳統 , 有利於清明節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 有利於啟迪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覺 。同時 , 這也是對生命 、人和家庭的珍重 , 表明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擴大了新的視野 。 讓我們認真過好清明節 , 熱情地謳歌春天 , 擁抱自然 ; 感恩自然 , 感恩父母 , 感恩先烈 , 為創造一個美好幸福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而不懈努力奮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