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葉變“黃金葉”

清明節前後是採茶的黃金時節,近日,廣元市旺蒼縣高陽鎮宋江村種茶大戶鄧禹國的茶園、製茶車間裡是一片忙碌。

二十年前,鄧禹國還是一個普通農婦,如今的她已經成為當地有名的茶葉種植大戶。一談到鄧禹國,當地人都紛紛豎起大拇指:“她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

回望來路,鄧禹國走過了從種玉米到栽茶、從零星種茶到規模化種植、從人工炒茶到機器製茶的發展之路。

從種植玉米到栽培茶葉

1991年,年僅21歲的鄧禹國從宋江村六組嫁到該村二組,全家八口人的所有經濟來源全靠20畝山地裡種植的玉米、小麥、黃豆等傳統農作物,僅僅能過溫飽線。

宋江村自古就產茶,因品質好還曾被當做貢茶。但是因為常年缺乏管護和銷路,茶葉漸漸被當地人遺忘。

1999年,高陽鎮政府響應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號召村民種植茶葉,由政府提供茶苗、肥料、技術,村民在自家地裡種植。

原本就有一片老茶園的鄧禹國,率先將茶園重新開墾、翻耕,在農技員的指導下,將老茶樹按照標準規格重新修剪,並栽種了20畝的新茶苗。

2001年,老茶園的茶葉正式開始採摘,但銷路卻成了鄧禹國和丈夫最頭疼的事情。茶葉自採、自炒之後,他們背起背篼走街串巷,遇市擺攤。

當年,潑辣的鄧禹國還打起了“歪主意”:背起茶葉來到了高陽鎮政府,將茶葉往工作人員的桌子上一放,就認一個理——“有困難找政府”。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鄧禹國的第一批茶葉很快以60元每公斤的價格銷了出去,收入達到3500元。“比原來種大豆、玉米的收入高多了。”鄧禹國笑著說道。

從零星種植到規模化種植

高陽扁茶因品相高、口感好很快受到客戶的喜愛,來自廣元、成都、雅安、宜賓等市的客戶紛紛主動上門訂茶,銷路再也不愁。

第一批種植的茶苗全面採摘,也為她帶來了近萬元的收入。初嘗種茶甜頭的鄧禹國開始擴大規模,再栽種了20畝新茶苗。

2008年,40畝茶園全部採摘,收穫鮮葉1.5噸,製成茶葉後收入高達3萬元。2009年,鄧禹國成立旺蒼縣高陽鎮宋江村高陽坡茶葉專業合作社,帶動72戶農戶,規模化種植高陽扁茶。同年,合作社直接經濟收益達8萬元。

流轉土地改造新茶園,土地入股擴大種茶規模,註冊商標“幕翠”,專合社升級為省級專業合作社,新栽種100畝黃茶……鄧禹國的種茶之路越走越順,規模越來越大。

種茶路上有擔當。在鄧禹國的帶動下,宋江村茶葉種植面積達30畝以上的大戶有30家,高陽坡茶葉專業合作社茶葉種植面積達1500畝,每年可採摘鮮葉10噸。

“每斤雀舌價格高達140元一斤,毛峰20元一斤,扁茶70元一斤,製成茶葉後收入高達上百萬元。”鄧禹國笑著感嘆,致富茶名副其實。

從人工炒茶到機器製茶

採摘、晾乾、殺青、炒制……製茶工序繁雜。剛開始種植茶葉時,鄧禹國和丈夫全部採用手工製茶,費時費工,效率極低。

隨著規模的逐步擴大,手工製茶已滿足不了茶葉的加工製作。2012年,鄧禹國花8700元購買了多功能扁茶機,可日生產茶葉25公斤。不再手工製茶的她,將更多精力撲在了茶葉種植上。每年高陽鎮組織新型農民培訓學習,她總是第一時間報名參加。

2016年,在綠茶種植基地改建項目資金的扶持下,鄧禹國修建了215平方米的廠房和2公里的茶園道路。

原來的小機器也滿足不了日常的茶葉生產了,鄧禹國再次花8萬元購買了大型的扁茶機。目前,鄧禹國的茶葉加工廠可年產茶葉5噸,除製作自己種植的扁茶、雀舌和毛峰三種茶葉,還可以對外提供製茶服務。

回首二十年,鄧禹國的種茶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展望前路,鄧禹國還將在種茶路上堅定前行。(陳紹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