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早餐中國》,一起到全國各地吃早飯
有人說,沒吃早飯的人看了《早餐中國》會懷疑人生,吃了早飯的人看了《早餐中國》,會覺得剛剛吃過的東西索然無味。
已經開始了第二季的《早餐中國》,準備一下子講100種早餐的故事,目前已經更新了40餘種。
它是一個美食短紀錄片,每一集精悍短小又內容豐滿。沈宏非、陳曉卿擔任總顧問,不過它的節奏和風格和《舌尖》等迥然不同。輕盈、快速、滿是煙火氣和生活的愉悅感,是它的特點。
早餐是每一個美妙日子的序曲,吃點好吃的,是給胃最妥帖的慰藉。在片中,每一個城市、每一個人都在認真吃早餐,早餐已經成了自己與自己達成的一種奇妙儀式感。
這部短片裡沒有字正腔圓的畫外音,所有的配音和講述都是不同的店鋪老闆進行的。各地的方言分外有趣,簡直隔著屏幕就讓人感受到濃濃的當地特色。
《早餐中國》每集只有5分鐘多,適合快節奏和碎片化觀看。在5分鐘的時間裡其實很難深入展開去講些關於這些食物背後的故事,所以其實導演鉚足了勁兒要告訴大家的就是:
有一種早餐很好吃,饞了?去吃吧,地址在這裡!不想吃?那再看下一集吧。100集裡,總有會抓住你胃口的。
重慶·小面
對我這種社畜來說,要吃碗重慶小面只能是中午或者晚上的選擇,若是趁午餐時間去吃,還得在麵館外面乖乖排隊。
把面和菜放進準備好的底料裡,加了佐料翻勻,小面鮮、香、麻、辣,這就可以抄起筷子熱騰騰地吃起來了。
一碗小面可以加的佐料太豐富了:蔥、蒜、花生、芽菜、孜然、榨菜、辣椒油、醬油、芝麻醬、花生醬等等共有13種,還有一些“老闆不能說”的秘密配料。
老闆說,他十七歲就開始做餐飲了,也去吃別人家的,吃到好吃的就自己試著做。老闆的一天真的夠忙碌:他每天早上四點起來開始準備,六點營業,十四點結束營業,十五點收拾停當,終於可以坐下來休息。
導演組補充說,重慶人吃辣椒講究,陰山的海椒辣,陽山的海椒香,而麵館老闆通過自己調製的配比,使得油辣子海椒兼具清香與辣。
辣味,是太善於激發食慾的滋味。
山東濰坊·火燒
和好的外皮裹緊肉餡,在滾燙的烙子上壓扁,隨著油的雀躍跳動和滋滋叫聲,兩側金黃、外皮開始起酥,再放進爐子裡烤制,五到十分鐘後,帶著淡淡煙火味道的肉火燒新鮮出爐。
兩個肉火燒,一個豆腐腦,就是濰坊人的一餐早飯。
有的重慶人早上就開始吃小面了!
掰開一個火燒,肉汁爭先恐後往外流淌。
這家火燒店有七八種餡料。豬肉大蔥,豆腐木耳,青菜火腿,韭菜茄子,青椒火腿,豆腐粉條……不論是吃素的還是無肉不歡的食客,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一款。
皮薄、酥、肉餡多,這是一個食客對肉火燒的評價。
為什麼排隊?
因為香啊!
在不少店鋪已經採用電爐烤制的現如今,這家店依然用傳統的土爐。老家的黏土加上環保煤面,為火燒提供穩定熾熱的熱量來源。
我的內心毫無波動。
只有……想吃!
陝西西安·油茶麻花
我吃過麻花,也見過油茶。
但是從來沒想到,原來西安的油茶麻花,是盛在一個碗裡端出來的。
這麻花是西安回民街裡特有的,它和平常吃的硬邦邦的麻花不同,是軟麻花。軟麻花采用半發麵的方式,不易糊,口感還更勁道。
熬好油茶,泡進麻花,接下來要調碗。芝麻、黃豆、花生、麻葉,給這一碗增加了不少鮮香爽脆的口感。值得一提的是,芝麻不是直接丟到碗裡的,而是經過提前碾碎,把香味最大程度散發出來。麻葉是將麵食油炸而成,形狀像葉子,表面撒了芝麻,故名“麻葉”。
店裡每天要炸兩千多根麻花,不少顧客也已經在這裡吃了好多年。
不變的是店裡好吃的味道,和是老闆開懷的笑容。
海南臨高·烤乳豬
這部不是叫《早餐中國》嗎?
看到這集的時候我以為我點錯進了別的劇集了,比如《晚餐中國》什麼的。
烤乳豬,米飯,還有米酒,二十塊錢,吃飽喝足了,滿足地去上班。
豬肉皮脆肉香,肉質緊密,選用的是吃紅薯葉、地瓜和米糠的本地跑地豬。
臨高小乳豬長到23到28斤、肥瘦均勻時,宰殺的時候就到了。前一秒還那是可愛的小豬豬,下一秒就成了案板上的食材,真是……心疼小豬一秒鐘,然後流著口水繼續關注烹飪過程:醃製,串起,差不多90分鐘的烘烤。
對調火的控制、刷蜂蜜的時機、翻滾的手法,都影響著最終成品是不是能夠擁有完美的脆皮。
合格的烤乳豬,外皮酥脆,肉質則有水分。
老闆日復一日早上三點起床,烤三頭乳豬。碰到節慶年關前後,每天烤制的多達13頭,基本是全天都在工作。
武平客家·簸箕粄
乍一看,簸箕粄外觀上和腸粉很像,但是細看用料和手法,卻並不一樣。
簸箕粄是客家著名小吃,是“粄”的一種。
選最老的米,充分浸泡後磨成細細的米漿,蒸出來的簸箕粄就會更加細嫩順滑。水的溫度、米漿的濃稠程度都有講究。讓米漿在蒸格里流淌平整,揭下蒸好的一片皮,切開包好內餡捲起,就是一條簸箕粄了。
不少學生下了早自習,就來這裡吃早飯。簸箕粄皮薄餡多,裡面的蔬菜豐富多樣,豆子、包菜、茄子、筍乾,都可以和豬肉炒在一起,做成美味餡料被小心包裹。
有人喜歡配著湯一起吃,銀耳老鴨湯,玉米排骨湯,鴨掌草排骨湯,香藤根排骨湯……早飯的湯,也有多種花樣。
最後還不能忘記淋上點睛之筆——蔥油。
已經更新了的40多集中,每一集都有一道不同地方的特色早餐。每個店、每個老闆都有一首屬於自己的歌。這些歌曲大多充滿濃郁的八十年代色彩,讓人一聽便產生幾分懷舊感(暴露年齡系列)。
也有不少人詬病《早餐中國》看上去更像個宣傳片而非紀錄片,然而做為一部短紀錄片,它的節奏控制得還是相當緊湊的,每5分鐘帶觀眾抵達一處新的地點,通過早餐入手展示當地的特色和風情。
不過,看了這部片子之後,最大的感受還是:要好好吃早飯。各處各地那麼多人,每天早上都在行色匆匆中停留片刻吃早餐,享受著各有特色的不同美味。這頓不吃,血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