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時期,墨家怎麼突然消失了?

悠璽哥


對於墨家的認識,我們印象中往往都是機密、機關、機甲等等技能為一身的神秘組織,提到墨家我們就會想到出其不意。然而,就是這麼神秘的一個組織,最終卻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我認為原因有三:

原因一:

我們都知道,諸子百家爭鳴是出現在動亂的春秋戰國分解時期,這時每個分解的國土都要有自己的獨特治國方式,因為有了需求,那麼就會有供應,於是百家興起,墨家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現。

墨家主張遵循規律,抵制戰亂,推崇節約。墨家的思想,雖然能夠存在於六國分裂時期,卻不能繼續存在於大一統的秦漢時期。原因就是,墨家的主張已經不能試用統治者的需要,得不到相應的政治支持,墨家也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原因二:

1.秦朝

秦始皇稱帝后,急需穩定國內秩序,於是法家成了第一選擇。"焚書坑儒"這樣的事件時有發生,不僅儒家遭到了破壞,而且墨家等其他諸子百家也紛紛被趕下歷史舞臺。因為當下的秦國需要的是穩定和嚴法。

在秦國時候,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國進行的兩次政治改革,史稱“商鞅變法”,秦國統一後,繼續沿用嚴苛的法律,也是正常的。

2.漢朝

漢初,為穩定民心,吸取秦朝暴政的教訓,漢朝統治者決定用儒家思想治理國家。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治者在意的是如何穩定國家,而非科學技術。儒家思想佔領了上風,墨家也就更缺少機會登上歷史舞臺。

原因三

最根本原因是:墨家所代表的利益階層是農民,他們自身缺少繼承者和傳承者,自墨家創始人之墨子之後就很少出現傑出的管理者。

雖然如此,墨家仍然為我國古時的科技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比較著名的有:小孔成像、幾何學說、邏輯詭辯等等方面。

小結

墨家的出現是必然的,他們的興起也是歷史所需要的,他們的沒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我們佩服墨家傑出的科技創作能力,他們的有些發現甚至早早領先世界,但是仍然缺少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經濟進步的能力。


文史衙門


戰國時期是一個禮崩樂壞、諸侯割據的時代。正是由於周朝的分封制的弊端,導致了後面的春秋戰國各國藐視周天子,互相征戰、殺伐不斷。然而這個時代也是歷史上文化興起最為重要的時期——諸子百家爭鳴。

諸子百家中影響最為廣泛、最為深遠的是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儒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其中的墨家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的三大哲學體系,其地位及重要性不言而喻。

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的影響。法家代表韓非子曾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這些思想家的高度評價也從側面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戰國時期的輝煌。

墨家產生於且盛行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鉅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主要思想主張是兼愛非攻——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反對侵略戰爭;節用、明鬼——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重視前人的文化財富。

墨家學派還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從這些點看來墨家在戰國時期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可為什麼最後,墨家學派神秘的消失了?直到清末民初,學者們才從故紙堆中重新挖出墨家,並發現其進步性。

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第一,墨家學派缺少可供其生長的土壤。戰國之後,秦始皇統一全國,國內逐漸從百年征戰中掙脫出來,開始休養生息,同時秦始皇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其次,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後驕奢淫逸,沉迷煉丹,大興土木: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從阿房宮的建造來看,秦始皇當真是驕奢至極。

從這兩點看出,秦始皇是一個既不兼愛也不節用明鬼的人,天下太平後墨家的非攻思想也無用武之地。一個不受統治者支持的學派,一個思想無法運用到實踐中的學派,其在這片土地上也難以茁壯成長。

第二,封建王朝中,地主階級佔有絕對的領導權力,而墨家學派的眾人平等、寧願自身受苦受難也要有利於他人、為天下幸福而放棄個人私利等十分理想的思想觸犯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墨家成了一個橫梗在封建集權專制統治道路上的一座巨大障礙,不除掉墨家這一障礙,秦始皇就很難統一中國,中央集權專制的大帝國也很難建立。

第三,墨家這樣一個極端的、超前的思想學說在當時難以實現,甚至有些共產主義的趨勢,這也直接導致了墨子以後很難有“鉅子”能夠傳承其衣缽。同時,按墨家的規定,做官的墨者,必須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寧可辭職。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做到“有財相分”,當首領的要以身作則。這大大違背了當時的人性和歷史趨勢,因此這也是墨家難以傳承的重要原因。

墨家神秘消失的根本就在於他不能順應歷史的趨勢,不順應人性,不得統治者的支持。就這樣,戰國時期和儒道齊名的墨家血脈在多重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下,漸漸湮沒在了歷史的紅塵中。


鄧海春


我們知道,歷史上儒家學說一直是主流學說,其地位不可撼動,儒家中的經典,比如論語,四書五經等,是天下學子的官方指定“教科書”,是讀書入仕的唯一通道。但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卻有這麼個學派,他們的觀點很多和儒家學說相悖,他們同樣在社會中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足以和儒家分庭抗禮,以至於當時有“不入於儒,即入於墨”之說。但是他們卻又消失的這麼快,這麼徹底,這個學派就是墨家,創始人墨翟。就連司馬遷在寫史記時,都找不到史料為他們立傳,只能在《孟子荀卿列傳》最後提了一下:“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連墨翟在世的時間都弄不清楚,可見墨家的存在感有多麼低。那麼,作為與儒家並列為“顯學”的墨家,為什麼會突然消失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了解墨家這個神秘的組織。

一 墨家的組織結構

與其他鬆散的學說學派不同,墨家有著嚴密的組織結構和嚴格的紀律,與其說是一個學術團體,不如說是一個黨派。

墨家的最高領袖稱為“鉅子”,墨家第一代鉅子為創始人墨翟,下一任鉅子皆由上代指定,代代相傳,鉅子在墨家內部具有無可比擬的威望。墨家的弟子都自稱“墨者”,墨者之間還有細分,專注于思想學術的叫“墨辯”,專注于軍事武力的叫“墨俠”,對於鉅子的指令,墨家弟子都絕對服從,只要鉅子一聲令下,墨家弟子即使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淮南子•泰族訓》

墨家內部有自己的門規法令,鉅子可以通過門規法令來處置內部人員,甚至判處死刑,這顯然與國家法律是相牴觸的,所以墨家弟子只認門規,不認律法。

墨家有一任鉅子名叫腹䵍,他的兒子在秦國犯法殺了人,秦惠王憐惜腹䵍年事已高,膝下僅有一個兒子,於是通知處理這件事的官員不要殺他兒子,誰知道腹䵍卻說,墨家有自己的法令,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大王雖然不殺我兒子,但我還是要執行墨家門規。

“墨者鉅子腹䵍,居秦,其子殺人。惠王曰:‘先生年長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誅矣。’腹䵍對曰:‘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王雖為賜,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呂氏春秋‧去私》

從這件可以看出,雖然墨家內部法令言明,連鉅子本人都公正無私,大義滅親,但是對秦王來說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他的話對墨家根本不起作用。

為了實現他們的主張,墨家也會派墨者前往各個國家,參與政事。按墨家的規定,被派往各國做官的墨者,必須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如果不被認可,寧可辭職。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作為墨家團體活動的“經費”。

二 墨家的思想主張

墨家的核心思想觀點是“兼愛”,這與儒家倡導的“仁愛”大有不同。“仁愛”說到底是建立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倫理體系上的,這是一種有差別的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都不能逾越自己的界線,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將仁愛,一旦越界,就是大逆不道。

但是墨家的“兼愛”,是一種是更博大、更普遍、更平等的愛,墨家認為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因為尊卑有別,強弱不同,出現了“強執弱、眾劫寡、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這因為如此,底層人民才過著“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的痛苦生活,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人人平等,人人愛人,這就是所謂的“兼相愛、交相利”。

墨家還有一個重要的思想觀點是“非攻”。“非攻”的思想主要是建立在當時國家之間兼併戰爭日益嚴重的基礎之上的,墨家希望各國之間能停止征伐,不在打仗。

當然,儒家也提倡和平,但是這兩家的行事風格不太一樣,儒家是去各國遊說,苦口婆心的勸說君王,你們不要在打了,不過大多數時候君王們只是當做耳邊風聽聽就算了,該打還是打。不過墨家就不一樣了,楚國要攻打宋國時,墨家弟子直接拿著守城器械就參戰了,並告訴楚王,你們要該來,我就能讓你們血流成河,最終楚國在墨家的威懾下,還是罷兵了。

所以墨家的“非攻”是一種主動止戰的行為,必要時可以採取以暴制暴的行為,這筆儒家苦口婆心的勸說無疑更為有效。

此外,墨家的思想還有“尚賢”,“尚同”、“非命”等,“尚賢”認為國家應該讓賢能的人來治理,反對周禮規定的宗法世襲制;“非命”則宣揚了一種不屈服命運,通過努力奮鬥掌握並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精神,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都是十分具有現代意義的。

(秦時明月-墨家鉅子)

三墨家的消亡

秦漢時期,曾經和儒學並駕齊驅的的墨家,在統治者的打壓下,日漸式微,逐漸分化為兩支。專攻學術文化的“墨辯”,慢慢轉向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這就是所謂的“墨家後學”,而專攻軍事武器的“墨俠”,則成為遊俠,懲強扶弱,劫富濟貧,這些人被統治者認為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漢武帝時期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後,不僅在文化思想上廢除了其他的學說,而且在社會上也發起了大規模打擊遊俠的運動。當時關中地區著名的俠士郭解,就被朝廷以"平民身份俠,玩弄權詐之術。"之由,全族被誅殺。漢武帝之後,遊俠這一團體在社會上銷聲匿跡。

在此後的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在統治層有意的打壓與隱藏下,墨家一直不為世人所知。直到清末民初,封建社會瓦解,學者們才從故紙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墨家的學說重新大白於天下,並且研究中越來越多。

四 墨家為很麼會消失

在瞭解了墨家的組織結構、思想主張以及消亡歷程後,相信大家對墨家的消失的原因有了大致的瞭解。總的來說,墨家消失的原因,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

  • 外部因素--統治者對墨家及墨家學說的排斥

墨家從誕生那一刻起,就註定不會被統治者接受。墨家是真正為底層人民發聲,主張建立一個平等的世界。儒家推崇尊卑有序,墨家推崇平等,儒家推崇血統論,墨家推崇尚賢,儒家鄙視底層勞動者,墨家則以勞動者為主體,更有甚者,墨家在“尚賢”的基礎上還發展出了“選天子”主張:

“天下之所以亂者,生於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墨子·尚同上》

墨家認為,連天子也是可以推選的,要是天子不賢能,完全可以另選一個能力強的人來擔當。這些主張,無一不是在顛覆封建社會的統治基礎。而且墨家動不動就以武力要挾君王,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從墨子制止楚國攻伐宋國一事就可以看出,試想,對於這樣一個團體,那個君王敢放心的任由他們發展,自然是必欲除之後快。

  • 內部因素--太過於理想化,忽視實際情況

當然,墨家內部也有種種問題。

首先,墨家“尚賢”,雖然理想很美好,但是現實很骨感。到底怎麼樣才算是“賢”呢,如果同時有多個“賢者”,那麼又到底該選擇誰呢?這操作起來無疑是個大問題,看看當今民主國家如何競選總統就知道了。所以,在墨家內部,鉅子的選任往往是一個棘手的問題,處理不好,可能會引起分裂。

秦朝以後,大一統成為主流,小農生產者和和手工業者被長久的束縛在土地上,民間的流通性大大減弱,而且小農階級有自身的侷限性,目光短淺,很難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做鬥爭,墨家也就漸漸失去了生存發展的土壤。

墨家提倡“節用”、“節葬”,反對一切鋪張浪費,看中艱苦實踐,而且墨家弟子也是身體力行,他們“以裘褐為衣,以跂蹻(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這似乎有點自虐的意思,所謂過猶不及,如果拿這套思想去強制要求沒什麼信仰的小民,那肯定會引起反感。所以,墨家雖然代表了底層人民,但是在底層人民之中擁護者卻並不多,這也不得不說是一個諷刺。

(墨家弟子)

雖然在封建社會,墨家被有意的隱藏了兩千多年,不過終究還是重見天日了。墨家再次遭到重視是在清朝末年,隨著國家衰弱,民族危亡,封建統治逐漸瓦解。西學東漸,救亡圖存,儒家話語權逐漸下降,思想解放迎來了一次大解放,墨家思想重新進入人們視野。在《民報》刊登的古今中外四大偉人的專欄中,墨翟與黃帝、盧梭、華盛頓並列,被尊其為“世界第一平等、博愛大家”,譚嗣同、梁啟超等人都表達了重塑墨家精神的意願,當然,在這之後,一種更加先進的思想傳入中國,並引發了中國的巨大年變革。

直到今天,墨家也成了中國古代科學精神的象徵,中國第一顆量子衛星就被命名為“墨子號”,古老的墨家,正在重新煥發出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