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危重症患者“借”來一棟臨時ICU

“好好消毒,我好還給人家”

他為危重症患者“借”來一棟臨時ICU

他為危重症患者“借”來一棟臨時ICU

在臨時ICU,護士用病房裡的一部公用舊手機拍下了進病房前的尚遊


剛從金銀潭臨時ICU凱旋,43歲的武漢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尚遊教授,在生活中遇到了“小麻煩”——因為夫人被隔離觀察,他只能一邊工作一邊帶7歲的兒子。這讓他頗有些頭疼。相比治療ICU病人,他不太擅長帶孩子這項“工作”。

從1月17日進入武漢金銀潭醫院南五樓由普通病區改造成的ICU,尚遊帶領一支聯合組建的抗疫隊伍奮戰了83天。金銀潭醫院取得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死亡率最低、搶救成功率最高的好成績,尚遊團隊是其中一支“主力軍”。

要將金銀潭南五樓改建成ICU

南五樓護士長彭璐清楚地記得:“他們是1月17日下午來的,先在電腦中將病區所有的病人資料仔細看了一遍,吃了盒飯,換上防護服進艙看病人,晚上11時多才出來。”

1月3日,小兒科護士長彭璐和結核病區主任夏家安被抽調到南五樓,南五樓原本收治新冠肺炎輕症病人和留觀病人。但很快重病人越來越多,醫院原有的南七樓ICU收滿了,急需將南六樓和南五樓改造成臨時ICU。

“我對金銀潭不陌生,年年要來幫忙的。”金銀潭是武漢市傳染病定點醫院,每年都會收治一些散發的傳染病人,重症醫學界年輕的權威尚遊是他們經常請來幫忙的人。

協和、同濟、中南、省人民被武漢人稱為“四大家”。早在1月10日左右,湖北省衛健委就安排“四大家”的重症醫學專家值守金銀潭醫院ICU,每家一週。尚遊的排期正好在春節。“當時我還在想,春節就春節吧,反正每年春節也沒有休息過,到哪裡上班都一樣。”

他帶著一支聯合團隊

ICU的醫護人員被稱作是“離死亡最近的人”。ICU也是現代搶救設備最齊全的地方,一個成熟的ICU團隊需要日積月累地磨合。

出發前,尚遊在科裡挑選護士。不管是首批跟他到南五樓的,還是後來輪換的人,都是在ICU工作十年以上的高級專科護士,對危重症患者護理所要求的高精尖技術瞭如指掌。

1月中旬到2月上旬,疫情處於上升期,金銀潭醫院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多。經改造的南五樓作為臨時ICU有22張病床,但高峰時收治了32個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病人一度比醫護人員多。

“剛來時,我們每天看到有病人去世,危重症病人這麼多,心裡還是很害怕的。”跟隨尚遊教授到南五樓的ICU護士郭慧玲說。

作為病房裡的組織領導者,尚遊肩負的責任大,心理壓力也很大。“但我不能表現出害怕啊,更不能退縮。”每天交班查房,尚遊都會婆婆媽媽地給大家強調做好防護,“防護做好了,就不怕。”

幾周後,省內外的支援隊伍陸續到達。南五樓的醫護隊伍來自全國各地,除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以外,還有山東、安徽、福建、湖南及湖北省內多個地市。這個臨時團隊的成員,之前從事的專業也不盡相同。把這支臨時隊伍融合起來,按照統一的規範標準救治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成了尚遊的頭等大事。

“今天有幾個ICU護士?”每天早晨交班時,尚遊都會反覆詢問這句話,南五樓負責協調的金銀潭醫院外科醫生李昕對此印象深刻。專業的ICU人員不夠,尚遊要想盡辦法合理調配,保證每個病人的救治工作不出任何紕漏。“這真的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李昕說。

1977年出生的尚遊,是一位技術全面的重症醫學專家。在ICU,沒有他不會操作的儀器。“他從來不說你不該怎麼做,而是說需要這樣做。”南五樓護士長彭璐,經常看到尚遊在病房裡手把手教人,很多時候,他都親力親為。

“他功學深厚,工作踏實。”金銀潭醫院張定宇院長談起尚遊,滿是讚許。

“借”出一個ICU

尚遊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到了南五樓病房,他才發現困難重重。病房現有的醫護人員從來沒有過ICU工作經驗,沒有監護儀、呼吸機等ICU所需要的基本設施和工作機制。

但尚遊前腳到,張定宇後腳就派人送來了8臺新的呼吸機,全部沒有拆封。這是南五樓的第一批ICU設備。那天晚上,尚遊帶著自己團隊的醫護和金銀潭的醫護,進了隔離病房。他們將病人按輕重分開,當天晚上,8臺呼吸機都用上了。

重症醫學需要高精尖的醫療設備作支撐。為了給救治病人爭取時間,尚遊通過各種途徑借來相關設備。喉鏡是搶救呼吸衰竭病人插管時的必備設備,金銀潭醫院只有普通喉鏡,穿著厚厚的防護服用普通喉鏡插管,相當於盲插,對病人危險,對醫生也危險。

在導師姚尚龍教授的幫助下,尚遊找到了廠家捐贈的可視喉鏡。可視喉鏡下,病人的氣道一覽無餘,插管又快又好。從1月17日到4月8日南五樓臨時ICU完成歷史使命,這臺可視喉鏡幫助了57位病人成功插管。

普通的吸痰管有一端暴露在空氣中,用這個為新冠肺炎患者吸痰,對操作的醫護人員來說存在著巨大風險,必須要用密封吸痰管,但金銀潭醫院沒有。尚遊當即開車回到協和醫院,從自己科室拿了一批。金銀潭醫院沒有血液淨化器,尚遊又開車回自己的醫院去拿。

病房裡的危重病人多,只有一臺ECMO,尚遊給生產廠家打電話,問能不能借用一下他們的樣機,廠家二話沒說,把兩臺樣機送來。南五樓最多時,有三個病人同時上了ECMO。

金銀潭醫院給南五樓配備了一臺彩超,不夠用,尚遊又去借,還真讓他借回來了一臺樣機。

南五樓的臨時ICU成立半個月後,通過各種渠道,東西慢慢湊齊了,終於像個ICU的樣子。

4月8日南五樓的臨時ICU關閉時,尚遊囑咐又囑咐護士長彭璐:“好好把這些都消毒了,我好還給人家。”

科學理性才能救更多的人

“你要把病人從死神那裡拉回來,如果只會悲傷,那怎麼做得到?”尚遊說,對待新冠肺炎這種新型傳染病,作為學者,要做的是儘快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

2月上旬,尚遊在《柳葉刀·呼吸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基於52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的回顧性研究。

“危重型患者的救治做好了,新冠肺炎的致死率就會下降。”尚遊在研究中分享了他在金銀潭醫院南五樓探索出來的寶貴經驗。

那些都是他在病房裡日日夜夜守出來的。

李昕醫生告訴記者,很長一段時間,在南五樓,尚遊一天要去隔離病房三次,早晨交班查房、下午查房、晚上查房。

尚遊解釋,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的病症週期非常短,短到以小時甚至是以分鐘來計算,“必須守,守在他們床邊”。ICU的醫生在醫學界也被稱為“床旁醫生”。

一天晚上,病房裡一個100多公斤的壯漢因為嚴重缺氧,神志有些不清,他掙脫了監護儀,扯脫了呼吸機,在病房走廊裡亂跑。守在病房裡的尚遊帶著醫生護士把他抬到病床上,深度鎮靜後給他插了管。

尚遊的守,除了是醫生的守,還有研究者的守,從進入南五樓開始,就開展了與新冠肺炎相關的多項臨床研究。“真正的大醫不是隻救一個病人,不是隻救自己病房裡的人,而是救一群人,甚至是救眾人。”

尚遊在成為大醫的道路上奮力行走。為了救更多的人,他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外,擠出時間來做科研。在金銀潭醫院的兩個多月裡,他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他說,科研的過程就是將自己在臨床中的發現進行總結,變成規範,能讓大家照著做,這樣才能救更多的人。

尚遊聯絡全國各地重症醫學專家共同制定了《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從南五樓歸來的這幾天,他參加了以色列、加拿大及歐洲的多場關於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的討論與交流。“我希望,這個中國專家的共識能夠給全球抗擊新冠肺炎貢獻一份力量,從死神手裡拉回更多的人。”

(長江日報記者田巧萍 通訊員塗曉晨 李潔)

來源:長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