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女:ICU裡的“光”

記者 張燕

在抗疫路上,很多“80後”“90後”勇挑重擔,尤其是在ICU(重症監護病房),裡面住的幾乎是他們父母輩、甚至爺爺奶奶輩的患者,這群人用自己的生命守護著他們,姚雪女就是其中之一。

說起在武漢的52個日夜,有緊張,有艱辛,也有成長,這名1988年出生的女孩努力讓自己成為ICU裡的“光”,告訴人們,年輕一代已經長成了棟樑。

病房門口的臨時護士站

姚雪女是慈溪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的一名護士。2月10日凌晨,姚雪女一行抵達武漢。因為寧波支援力量的到來,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當天就組建了一個重症管理病區,預計收治50名重症患者。

在新冠肺炎治療一線,尤其是重症管理病區,這裡的故事比其他地方傷感一些,作為重症護理人員,姚雪女的付出也更多一些。

為了更好地定位,醫護人員習慣用床號來稱呼患者。“第一次看到‘41床’時,他呼吸急促、小腹隆起明顯。”這是姚雪女接收的第一名情況特別嚴重的患者,41床病房位於走廊盡頭,離護士站有20多米,為了讓“41床”能儘快得到回應,姚雪女索性在41床病房門口辦起了公。“我是個急性子的人,但在病區走路速度不能太快,因為一快可能會產生氣溶膠。”姚雪女說,在病房門口辦公,能隨叫隨到,減少鈴聲對其他患者的打擾。

於是,41床患者彷彿能透過門縫看到一道“光”:有一名白衣天使,時而進出病房送藥、查看,時而坐在病房門口的排凳上研究病情,她的身邊放著一輛治療車,裡面各種藥品、除顫儀等搶救器械隨時待命……

“除了需要專業的護理外,患者更需要心理安慰。”姚雪女說,充滿活力的醫護人員除了給病人基礎治療幫助外,還給了他們與病魔鬥爭的勇氣。“我記得43床的阿姨特別焦慮,住院時她總是說‘為什麼是我’?當別人出院時她會嘆惜‘為什麼不是我’?因為遲遲不能出院,她又會說‘為什麼還不能出院’?一個多月後,真的能出院了,她又在擔心‘我真的沒事了嗎’?”姚雪女說,對於43床這樣的患者,她會花更多時間聽他們傾訴、陪他們聊天。

“患者看到我們,內心是歡喜的。我們也會有一種被需要的充實感,這讓我們明白,不僅是家人需要我們,這個社會更需要我們。”姚雪女說。

她和患者是彼此的“光”

13床患者是從外院轉入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房的,除了生命體徵微弱,還滿口腔潰瘍、到處有壓瘡,一天液體輸入量達到2000毫升,但小便量僅有100毫升。姚雪女說,護理這名患者的經歷,如同與時間賽跑、與自己競爭。

因為患者已經處在死亡邊緣,醫護人員不得不打開他的深靜脈,並搭建臨時血透管道。“血透採用的是一種不常用的抗凝方法,我怕自己不熟練。”姚雪女是一個凡事要做好充分準備的人,為此她趁休息時間與寧波的同事取得聯繫,一方面學習抗凝方式的不同點,另一方面查看醫書、上網學習。“光筆記就做了三四頁。”她笑著說。

一邊是連續24小時的呼吸機操作,一邊是血透,在此過程中,除了做好生命體徵的管理,還要每兩個小時抽一次血,並根據血氣報告隨時調整各類參數,另外,還要為患者翻身、拍背、處理大小便……好在,經過前期充分準備,在獨立完成第一次的血透上下機操作後,姚雪女已胸有成竹:“你們放心,交給我沒有問題!”3月31日,姚雪女回甬前,光谷院區將好轉的13床患者移交給了其他院區。

姚雪女說,“13床”是她在武漢工作強度最大也是讓她充滿鬥志的患者。每天,她和“13床”都在跟死神搶時間,他們是彼此的“光”,互相照亮、互相支持,這讓姚雪女感到自己真正長大了:“醫護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等回到自己的ICU,我一定要更好地學習,提升技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