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霧霾的根本原因是啥?

dyp呵呵


哈爾濱霧霾的根本原因是啥?

霧霾是什麼?

每當冬天的時候,北方的一些城市會出現較高頻繁的霧霾天氣,並且逐年有擴大的趨勢,危害居民的身體健康情況,從而引發人們的關注,那麼霧霾環境到底是有什麼構成的?他對人體有著澤陽的危害,我們又如何防止霧霾?

霧霾的形成

霧霾本意是霧和霾的混合體,出現霧霾的首要前提是先有霧,霧是由溫度驟降導致出現,比如它總是在出現在晨間,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由於溫度、日照等作用下,空氣的溼度呈現規律性變化,又比如大山間很容易起霧,它們的形成條件與雲極為相似。

有了霧氣,還需要霾,霾就是我們所常說的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物構成(pm2.5)。通常是由工業、汽車、燃煤等產生。常常出現在一月份或者入秋時節,晝夜溫差較大,表面懸浮水汽,受到陽光等其他的因素結合了霧氣和霾的特點。

隨著工業時代的發展,霧霾頻繁的出現在各大城市,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東北出現霧霾的次數較多,下面以哈爾濱為例。

哈爾濱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有著冰城的美譽,最低溫度零下40℃,冷是它是一大特色。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把一盆水拋向天空,落地就成了冰碴子。

隨著春季開始,冬天的寒意逐漸退去,哈爾濱的郊區開始了新的一波播種,此時農民需要把去年殘留在地表上的植被燒掉,俗稱:燒荒。

每當這個時候大家非常默契的把田地的秸稈彙集一堆堆的集中處理,對於農民來說最高效、最方便的方法便是焚燒處理,也是源於祖祖輩輩代代相傳的方法(全國各地都是如此)。

最常見的是焚燒秸稈,至於原理就是為了獲取高效的鉀肥,相當於免費的為今年的玉米施肥,但是筆者是不贊同這麼做的,因為它的弊端危害,顯然高於眼前的蠅頭小利。

燒荒會釋放出大量的顆粒物,集體放荒嚴重影響到空氣質量,人體吸入體內會對較為敏感的器官造成損傷。眼部、咽喉、鼻子、肺部都會有損傷,這些器官直接接觸到顆粒物。長期吸入肺部,毀損肺泡,導致塵肺病。

其次春季西南風、東南風較多,季風盛行,戶外氣候異常乾燥,此時燒荒,最容易導致火勢不受控制,蔓延成火災。

所以國家也是通過一些列手段禁止燒荒,但是在一些較為偏僻的地方,依然存在燒荒的陋習,想要改變,需要從根本上提高意識。

燒荒為次,工業為主

燒荒只是一小部分,真正的主要因素還是源於以煤炭作為主工業產業。光是城市供暖、火力發電排放出的顆粒就夠喝一壺了,更不用說汽車尾氣了。

不過它們屬於日常所需的排放,可以調控的餘地較少,一般政府會提倡出門乘坐公交車、地鐵等綠色出行,減少私家車的使用,然後降低pm2.5。

題外延申下,我曾經在山西帶過一陣子,它們是燒煤大戶,不過近幾年開始提倡煤改電,即冬天不允許燒煤,採取集中電力供暖的方式,一旦空氣質量較差,當地政府會採取限制車輛通行,免費乘坐公交車等一系列方式緩解糟糕的空氣質量。

最後總結一下,出現霧霾的防護措施,使用防護效果較好的呼吸閥的口罩,它能夠有效的過濾pm2.5顆粒,減少對呼吸系統的損傷。


會講故事的外星人


這幾天霧霾的主要原因是焚燒秸稈。從氣味中就能聞出來。

下圖就是焚燒秸稈場景。秸稈焚燒時會冒出大量的煙,進而形成霧霾。

馬上春耕了,這些秸稈必須要處理,否則那麼多秸稈扔在地裡,會影響耕種的。

關於秸稈的處理,傳統的方法,就是農戶運回家當燃料,比如每日生火做飯,冬天取暖等。

下圖就是東北農村的“柴火垛”,這些柴火將被用於生火做飯,取暖。

但隨著地越種越多,城鎮化改造後,進城的人越來越多,加之做飯取暖方式的變更,越來越多的秸稈用不完,便被堆放在田裡。

為此,國家和地方也是想了很多辦法的。比如:

1.回收焚燒發電

2.粉碎歸還土地

3.回收加工當飼料等等。

下圖就是機器在打包秸稈。被打包的秸稈可以送往發電廠發電,或者運往養殖場加工成飼料。但由於處理成本高,電廠、飼料廠又消化不了,所以絕大多數秸稈還需焚燒。

哈市政府和地方高度重視,積極規範、指導焚燒,已經將影響降到最低。

市裡、地方出臺了很多政策、辦法,包括嚴厲的問責甚至處罰。

但農民的地還得種,凡事不能搞一刀切,不讓焚燒是不現實的。

所以政府工作人員在積極下沉指導工作,儘量在環境允許時燒,晚上燒,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比如今天,我們已經能看到太陽了,雖然還是比較朦朧。

所以,請各位朋友理解。因為春耕必須保,我們的飯碗必須端。

建議

封閉好門窗,外出戴好口罩。

希望能夠幫助您。


輔導員範兒


主要原因是因為東北農村地區集中焚燒秸稈。

過去我們東北的農民習慣在豐收之後(也即是8-10月)焚燒秸稈,今年由於種種原因改在了春種之前。


焚燒秸稈的政策管制


如果關注東北農業新聞的話,會發現吉林省從2018年秋天開始、黑龍江省從2019年秋天開始對農村地區的秸稈焚燒專項治理。




從政策文件來看,黑龍江、吉林兩省在政策初始制定之時都採取了“堅決不能燒”的方針,實行的是“全域、全時段、全面禁燒”。計劃通過3-5年的時間,徹底解決秸稈露天焚燒的問題。

同時,兩份文件的頒佈時間都在秋天,並且兩份文件的政策背景都是我國東北地區在秋天同時面臨焚燒秸稈和供暖的雙重環境壓力。因而,僅從政策制定的角度來看是合理的。

然而現實是,今年4月7日,黑龍江省又開始在官方嚴格控制時間的情況下,允許分區域、分時段焚燒秸稈。

在春耕之前,秸稈的問題必須解決,而今年由於近期的禁燒政策+新冠疫情的影響,一直拖到了4月份。



但為什麼我們每年都要焚燒秸稈?


這並不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問題。


因為目前來看,直接焚燒是現有手段中最經濟划算的,甚至可以說是東北地區大多數農戶可以採取的唯一辦法。


30前的東北農村,玉米等經濟類作物的秸稈是完全可以通過農民自己的焚燒取暖、餵食牲口內部消化掉的,但是現在不行了。這主要是由於:

  1. 東北農村的可耕種面積更大了,玉米等作物的產量更高了;

  2. 由於化肥和現代化農業科技的使用,單位面積玉米等作物的種植效率提高了,或者可以理解為同樣的玉米,現在的比過去的長得要高;

  3. 農村地區更多地使用煤炭或天然氣這種效率更高、汙染更少的燃料,農村地區對於使用秸稈作為燃料的需求幾乎沒有了;

  4. 務農人口減少,而秸稈的處理、搬運等工作很難機械化大批量完成,反而不如就地燒掉。


同時,相比於南方,我國的東北、華北地區冬季並不潮溼,很難通過土地內的自然腐爛的方式在一個冬天內處理掉秸稈。



除了焚燒我們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有。但目前看來都不是經濟上的最優解。

我們以“生物質發電”為例。

我國從十一五期間開始就有了“生物質發電”的規劃。“生物質發電”在這裡可以簡單理解為將秸稈集中起來作為燃料發電。

但是這種生物質發電的前期投入量巨大不說,運營過程中的成本也遠遠高於煤電。根據家裡從事相關行業的親戚的觀點,主要的成本集中在秸稈的收集和運輸過程中。

無論從哪個角度說,東北的生物質發電廠都像是國家為了保護空氣質量而進行的賠錢賺吆喝的投資。這種投資自然就沒法持續和擴大。


未來應該如何解決秸稈焚燒的問題?


秸稈固然是不能一直燒下去的,但是短期內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通過更嚴格的分時段、分區域焚燒管理,輔之以國家補貼下的生物質發電手段來解決。

長期來看,如果秸稈發電等綜合利用的成本集中於秸稈的收集和運輸,那美國或歐洲的“機械化大農場”模式或許會成為科技巨大進步之外的一個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