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風俗年例的由來

圖文轉自網絡

在茂名市的電白、高州、化州、茂南、茂港及近鄰吳川等地的農村,至今仍沿襲著一種奇特的民間文化習俗——做“年例”。當地人把做“年例”看得比過年更重要,過年可以單間點,做“年例”則不能馬虎,必須大操大辦,熱熱鬧鬧,讓親戚朋友大吃大喝一餐。 “年例”的時間各地不同,主要集中在過完舊曆年(春節)的農曆正月份,但在整個地區從農曆正月初一到農曆12月30日都有過“年例”的。什麼時候過“年例”,是由各地宗族的先人早已固定的。 做“年例”的民間習俗,在嶺南這塊土地上的文化內涵是什麼?它驅使著我們去追根溯源其文化與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冼太夫人的聯繫。

一、“年例”大於“年” “年例”它與傳統的過年一樣非常熱鬧、喜氣,不同的是當地人把它看著大於過年。做“年例”中其文化內涵不知不覺地深深印刻在當地百姓的心底,那就是冼太夫人文化。 民以食為天,“年例”的那一天家家都把宰好的豬和殺好的雞、鴨拿到廣場或村門口擺出來一同展示,他們稱這種形式為“擺譙”,“擺譙”是“年例”那天的第一個項目,人們一早就在自家的“擺譙”位旁等候請來的“神像”——冼太夫人塑像。敬拜時,在濃濃的炮竹煙霧瀰漫之中,可以看到敬拜的人群裡不僅有老人、中年人,還有年輕人和小孩子們,場面非常壯觀。

茂名風俗年例的由來

據說,“擺譙”一來是看一看誰家的豬肥,誰家的雞、鴨大,二來也有請冼太夫人回家與大家一起過年之意。 “年例”活動,“初時是騎馬、射箭、比武,以後演繹為遊神,演戲。”其中的“遊神”就是把“神像”請出來,抬著在各村和城鎮的大街上游行。“遊神”的習俗如果用一種迷信色彩的單純解釋是不科學的。 我們發現“年例”中“遊神”的神像卻總是有1400多年前南北朝時期的人物——冼太夫人的雕塑造型。“遊神”時所經民宅之處鞭炮齊鳴,煙花綻放,以示敬意。

茂名風俗年例的由來

走訪的時候,鄉里人說,“年例”包含有三層涵義:

一是請冼太夫人沐浴、更衣。因為冼太夫人生前每逢節日都要出來巡視,所以這一帶的人們就習慣性地把她接回孃家與大家一齊吃飯過年。吃飯時,來客無論認識與否,越多越好,以表示有人緣,家業興旺的意頭。

茂名風俗年例的由來

二是請冼太夫人出來遊一遊,看一看家鄉人們生活的變化,感謝冼太夫人給自己帶來的富裕。三是今天的“遊神”也是過去為抵禦外來的侵犯而顯示自己村落勢力而演化的一種形式。 從史料中看,冼太夫人在當地一帶已是一位頗具影響力的人物。“年例”活動最初是由冼氏家族而興起。史料中說:“冼太夫人的後裔他們按皇帝當年對馮氏家族祭祀和遊神時的特許口喻,可以組織12支長號,每次可連續打12下銅鑼,連續燃放12聲響炮。

茂名風俗年例的由來

由此推理,這一帶的人們不僅把“年例”當作一種習俗,而且習慣性地把冼太夫人塑像奉為神像。這不能不使人聯想這種風俗習慣是經過數千年的長期演化而形成的紀念冼太夫人的一種形式。然而,當地人把“年例”看得比過年還要重要,這與冼太夫人對嶺南經濟、文化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她的貢獻對當時的嶺南一帶。

茂名風俗年例的由來

二、“年例”中的冼太夫人 有人說:“中國的女神有兩位:一位是媽祖,另一位就是冼太夫人。”前者傳說中為海上人們顯靈解難的“女神”,是百姓心目中法力無邊的“女神”。而後者則是真實的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造福於百越族人民的首領——冼太夫人。 在今天嶺南一帶包括海南的民俗中我們不難看到人們對冼太夫人的崇敬之情,它形成的原因顯然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茂名風俗年例的由來

冼太夫人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長期以來,民間由於對冼太夫人的懷念、崇敬,在各地建造的冼太廟中,已形成一套‘初一、十五拜冼太,困憂求冼太,小孫契冼太,夫妻不和求冼太,誕辰祀冼太’的習俗。” 史料記有這樣的故事:“時高涼有大姓冼氏,世為俚族首領,統部落10餘萬家。冼氏有女名冼英,自幼便有謀略,善於撫循部眾,遠近聞名。馮融便為其子高涼太守馮寶娶冼英為妻。”冼英就是後來人稱的冼太夫人。

茂名風俗年例的由來

“年例”期間,各地方都會邀請醒獅隊、舞龍隊,同時還有大、小戲班前來助興演出。特別一提的是小戲班很有特點,從舞臺、燈光、音響到演員的念、做、打、唱均由一人操之玩活的一臺戲,可稱得上是最小的演出單位了。

茂名風俗年例的由來

三、“年例”與時間 “年例”的時間各有不同,這在我國的民俗節日中還是非常有特色的一個習俗。 這裡的“年例”與傳統的過年有著同樣祈福和祝福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各縣(市)、鎮、村過“年例”從大年初一至農曆十二月三十日都各不同的時間,這種奇特的文化現象也是與冼太夫人有關係的。

茂名風俗年例的由來

此外,道光《電白縣誌》記有:電白霞洞鎮過去也有一個“年例”叫“十七把人看”。即在“正月十七日”來紀念冼太夫人。

每年正月從十六至十九日在“看人坡”(書寫作“漢人坡”)按時舉行。這裡是一塊縱橫約三里面積的平原地貌,唐時是冼太夫人孫輩聚居的村莊,一年中有兩次“年例”,一次是冼太夫人的生日,一次是冼太夫人的卒日,與“縣誌”中記載冼太夫人每逢元宵節出遊的習慣和冼太夫人的忌日有著密切的關係。可見當地人把“年例”視為“元宵節”也是有它的演化痕跡可尋的。 冼太夫人的後裔在今茂南、高州、電白一帶都留有居住的遺蹟,由此可見,當時的冼太夫人看望、教導孫輩們和百姓的一些重大日子,成了後裔紀念冼太夫人不同日子的演化經歷。不僅如此,冼太夫人不僅是百越族也是今天人們崇拜的偶像,為了紀念冼太夫人和她的功德,各村的“年例”自然也就在民間有了各自的“年例”時間。然而,最初的“年例”形式與現今的“年例”形式有著很大的區別。這是時代的變革,風俗的融化,所逐漸形成的現在習俗“年例”的風格樣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