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內蒙古人口較多而外蒙古人口稀少?

於無聲處34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我們曾經的一部分,今天的蒙古卻成為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走向了完全不同道路。雖然內蒙古和蒙古曾經同屬於蒙古大家庭,但是今天已經出現了天差地別的不同,其中最突出的當屬人口的數量。

今日的內蒙古,面積118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500萬人;而漠北地區的蒙古國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區區300萬人。

那麼,100多年前是一家的蒙古,人口數量為何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地理環境的差異

內蒙古和蒙古都位於蒙古高原上,但是其佔據的區域卻相差甚大。

內蒙古所在的區域,主要是長城以北數百公里的土地,而根據我國的行政區劃,大興安嶺地區也被劃入內蒙古,這使得內蒙古成為我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之一。

相比之下,蒙古佔據的區域基本都在遠離海洋的高原深處。

不同的區位決定了不同的發展狀況,根據地理環境決定論,靠近南部和海洋的內蒙古無論是氣溫還是溼度勢必要比外蒙古的環境優越很多,光是牧草就能比蒙古多養幾頭牛羊,這使得內蒙古的環境更適合蒙古部落的發展。今日內蒙古境內的蒙古族數量早已超過400萬人,而蒙古則完全是在近年來才達到突破300萬人大關。

一般而言,我們習慣將400mm年等降水量線作為半溼潤和半乾旱區的界限,這也是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過渡區域。

歷史上由於中原王朝的不斷開拓,將農牧民族分界線向北推進到內蒙古地區,這意味著內蒙古不僅僅是發展遊牧業的內蒙人,還有大量的漢人來到內蒙古進行屯墾和開發,內蒙古成為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激烈碰撞的地區。

農牧民族分界線的存在使得內蒙古自古以來就是民族融合的區域,由於大量漢人的到來,這裡人口迅速膨脹。今天的內蒙古境內,漢族人口超過2000萬。

相比之下,蒙古地處大漠以北,距離中原距離太遠,根本就不可能北上進行屯墾。再加上蒙古平均海拔高達1580米,這決定了這裡不僅緯度高氣溫更低,並且海拔高直接導致水汽難以到達,是無法發展農業的區域。

因此,蒙古的人口仍然以蒙古遊牧民為主。

另外,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比如蒙古又高又靠北,平均氣溫要遠遠低於內蒙古,這導致蒙古的人口出生率非常低。一般而言,高緯度地區,因為氣溫偏低,受孕成功的幾率要遠遠低於中低緯度,這決定了高緯度地區人口稀少,比如俄羅斯、加拿大。

蒙古相比於內蒙古緯度偏高,出生率自然很低,再加上氣候寒冷新生兒夭折率高,導致蒙古人口增長長期落後於內蒙古。

由於氣候寒冷,蒙古和俄羅斯一樣喜歡喝烈酒禦寒,這使得蒙古的人均壽命,特別是男性普遍較短,這也嚴重影響了蒙古的人口增長。

2、歷史軌跡的不同

說到底,內蒙古之所以和蒙古國人口增長數量相差甚大,主要在於人口基數的不同。而人口基數則是由一系列歷史原因導致的。

明朝建立後,對元朝進行了驅逐。1388年,藍玉在捕魚兒海大敗北元,從此蒙古回到鬆散的部落狀態。隨著時間推移,草原上韃靼和瓦剌相繼崛起,成為明朝的北方大患。

明朝末年,韃靼分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西遷的瓦剌則稱為漠西蒙古。由於距離原因,漠南蒙古最先和後金對抗,終於在1635年征服了漠南蒙古各部。

征服漠南蒙古後,清朝實行的實際上是滿蒙結盟統一中原的政策,漠南蒙古各部稱為清朝的有力臂膀。但是相比之下漠北蒙古的遭遇就很坎坷了。

雖然早在1638年漠北喀爾喀諸部就給清朝奉上了“九白之貢”,但名義上喀爾喀蒙古仍然獨立。漠西蒙古準噶爾強大後,不斷蠶食喀爾喀蒙古地盤,北部的沙俄也趁機南下侵吞土地,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喀爾喀蒙古決定歸順清朝。

1691年,康熙主持“多倫會盟”,至此喀爾喀蒙古併入清朝。

雖然都是蒙古部落,但是清朝對於內外蒙古的政策都是不一樣的。由於蒙古長期侵略中原,為消除威脅,清朝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限定了各部落的活動範圍。由於盟旗制度的推動,導致近親結婚和亂倫等現象層出不窮,性命在蒙古廣泛傳播,這使得蒙古人口不僅得不到增加,反而不斷下降;

除了盟旗制度,清朝還對蒙古部落強制計劃生育,比如大量興建喇嘛廟,強制蒙古家庭部分男丁出家等。

清朝通過這樣的方式,成功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但也導致蒙古人口日益減少。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喀爾喀各部就剩下不到50萬人!也就是說,今天的蒙古300萬人口,全部都是近100年來增長的。

清朝滅亡後,蒙古經歷了沙俄到蘇聯的變化,始終是俄國的附屬。斯大林執政期間,不僅對蒙古進行全方面掠奪,更在蒙古境內掀起大規模肅反運動,將大量的黃教喇嘛以及蒙古王公處決。這使得人口本來就不多的蒙古人口更是感人。

由於蘇聯的長期壓制,導致蒙古直到今天也沒有系統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使得1991年蘇聯解體後,失去補助金的蒙古經濟發展長期之後。

而內蒙古由於一直在版圖中,因此隨著我國革命進程的開展,內蒙古也逐步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1947年4月23日,我國第一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由於國家長期以來的支持,內蒙古的發展欣欣向榮,人口數量遠超蒙古。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內蒙古的蒙古族人口不過400多萬,漢族有1870萬。

客觀來說,蒙古族無論是外蒙古還是內蒙古,人口都不多。

根本原因,在於人口基數太少,以及生活方式。

外蒙古從古到今都是地廣人稀的地方,有大量的荒漠和戈壁,不適合農業生產。

加上外蒙古以往篤信藏傳佛教,男人以成為僧人為自豪,基本每家都要至少出一個人。

然而,僧人雖享受國家的優待,卻不能生育,這給本來就少的外蒙古人口雪上加霜。

1921年,外蒙古的人口只有70多萬,還沒有當時北平市的人口多。

大部分外蒙古人從事遊牧,非常落後。

因為斯大林的清洗和戰爭的作用,到了1945年,外蒙古人口也不過76萬,幾乎沒有明顯增長。

到了蘇聯時期,蒙古經濟開始好轉,主要來自於蘇聯人的大量援助。

然而,蒙古人缺乏發展工業的能力,幾乎所有工業都是由蘇聯人控制。黨政軍基本操縱在蘇聯人手中。

當時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如果蒙古族的官員娶了俄羅斯的老婆,他一般都會飛黃騰達。很多蒙古的高層,妻子都是俄羅斯人。

外蒙古歷屆政府雖然都把鼓勵婦女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把生育子女多的婦女稱為“光榮母親”,並由總統親自頒發獎章。

即便如此,蒙古人口增長還是有限的。


加上,蘇聯時期的經濟好轉,又增加了嗜酒的惡習。蒙古男人大多好酒,酒鬼那是非常多。很多男人因此早亡,而更多人無法正常工作生活,自然也無法成家。

還有,目前外蒙古經濟不好,國內腐敗嚴重,主要依靠出賣資源為生。

這種情況下,一般夫妻也不可能生育太多孩子,因為養不起。

於是,到了2016年外蒙古人口不過300多萬。

其實,70年人口翻了三四倍,也不能說少了。

中國1945年人口也不過5億左右,毛時代鼓勵生育,生的越多越好,今天也不過13億而已。

至於內蒙古人,人口增長其實也是差不多,只是略快而已。


薩沙


原因很簡單呀,內蒙古人口組成很大部分是漢族,而外蒙古的人口組成幾乎都是蒙古族人。雖然外蒙古總人口少,實際上外蒙古和內蒙古的蒙古族人是差不多的。

如果認真看看內蒙古和外蒙古的人口數據,就很容易理解了。根據2017年的統計數據,整個內蒙古人口是2470多萬人,人口分佈如下:

1.赤峰450多萬;

2.通遼市300多萬;

3.呼倫貝爾盟270多萬;

這三個地方加上人口160多萬的興安盟便是原來的東四盟。這幾個地方原本就在東北地區,歷史這些地方和現在的東北三省關係非常緊密。比如赤峰市是屬於以前東四省的熱河,後來還劃分到了遼寧。可以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口加起來達到了1180多萬,幾乎佔到了內蒙古人口一半。正是由於這幾個地方劃歸到了內蒙古才使得內蒙古的人口能夠突破2000萬。這一點從內蒙古的行政區版圖變化就能夠看出來了。

再看看內蒙古各族人口的組成。蒙古族人400多萬人,漢族比例大概為80%以上。作為對比,外蒙古的 人口為300萬人。內蒙古的經濟原本就比外蒙古好很多,人口數量多一些也正常。考慮到國內的實際情況,應該存在很多和漢族結婚的夫妻,孩子的戶籍上為蒙古族的。所以目前這種人口情況是非常正常的。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我是內蒙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內蒙古最富裕的河套地區,有黃河灌溉的便利一直都是內蒙的糧倉,可是我們仔細看看歷史上這個地方從秦漢時期就是漢人居住區,附近有好多古長城,清末民初山西窮困百姓在山西生存不下去了,紛紛走西口到綏遠地區討生活,也就是內蒙西部地區,包括現在的呼和浩特、包頭、和巴彥淖爾市,內蒙東北地區好多人都是山東河北破產農民闖關東來的,解放後為了發展工業全國各地的人紛紛湧入內蒙古建設草原鋼城包頭、煤城烏海,文革後期大量的知青從各大城市又來到內蒙古各個地方修地球,現在內蒙古漢族人佔到90%,蒙族人並不多,改革開放初期內蒙還很落後,近些年由於煤炭價格瘋漲,內蒙已經超過山西成為中國最大煤炭生產基地,加上乳製品、化工、建材、鋼鐵、毛紡織、兵器工業的發展,內蒙古已經是中國比較發達的地區,所以人口密度越來越大,外蒙古經濟凋敝人口怎麼能與內蒙古相比呢?


謠言謊言粉碎機


蒙古國(外蒙古)面積為156.65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二大內陸國,但全國總人口僅有300萬左右。相比之下,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人口早就已經突破了千萬大關,目前約有2500多萬人。兩者的人口數量、經濟水平、發展潛力都不可同日而語。

蒙古國起源於明末三大蒙古之一的“漠北蒙古”喀爾喀諸部,後來成為清朝烏里雅蘇臺將軍的轄地,但在辛亥革命後獨立出去。而內蒙古則起源於明末三大蒙古之一的“

漠南蒙古”16部,所以內蒙和外蒙實際上是同根不同源,都是蒙古的一部分。

不過,蒙古國的面積雖然高達156.65萬平方公里 ,但無奈本國的人口稀少,人口密度的平均值僅為每平方公里1.7人左右,是全球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人口稀缺既導致經濟增長乏力,也造成了社會勞動力短缺。那麼,為什麼外蒙古的人口要比內蒙少了這麼多呢?

首先是歷史因素,也就是清朝對外蒙古實行的“減丁政策”。

清朝時期,為了遏制蒙古發展壯大,對外蒙實施了減少人口的政策。既限制了喀爾喀蒙古的遊牧地區,又減少了蒙、漢之間通婚現象。同時,清朝還在外蒙進一步推行佛教,削弱其好戰性,鼓勵牧民去當喇嘛,以達到控制人口的目的。在清朝對外蒙200多年的統治中,外蒙古人口的數量一直增長乏力,而管理比較寬鬆的內蒙地區則要好得多。

其次是社會性因素。蒙古國經濟落後,主要靠畜牧業與採礦業為主。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所,人口分散,缺乏綜合醫療設施。所以蒙古國的新生兒的成活率低,疾病率高。

此外,還有地理環境因素。蒙古國雖然面積不小,但地理氣候實在惡劣,限制了當地人口增長。蒙古國的可耕種土地很少,山脈與戈壁、沙漠眾多,剩下的就是用來放牧的草原。同時,蒙古國在國內無限制地開採礦產,導致植被消失,土地進一步荒漠化。環境的惡化也導致人口增長乏力。

蒙古國政府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些,強調只有適度的人口數量才能保證國家的長遠發展。因此與內蒙古相比,蒙古國的人口自然要少得多。同時,以蒙古國目前的發展水平和經濟總量來看,根本難以支撐更多的人口。



古風吹落梨花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簡單理清一下內外蒙古的概念。以成吉思汗為代表的黃金家族發源于于當今內蒙古的呼倫貝爾草原,統一蒙古各部後,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族。蒙古草原完成統一後,緊接著就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對外侵略擴張戰爭。從這個意義上說,外蒙古實際上是蒙古貴族侵略擴張後的產物。蒙古帝國解體後,蒙古貴族便蝸居於現今的內外蒙古一帶,與中國的明清兩代不斷髮生著關係。清朝時期,外蒙古被稱為“喀爾喀蒙古”。清朝包括皇室在內的貴族圈與蒙古通婚,擇偶對象必然以當今內蒙古的科爾沁草原為主。所以,內外蒙古的關係可以比喻為枝與葉的關係。

從20世紀初期,外蒙古被蘇俄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又在策動下成立了蒙古國,從此成為蘇聯的附屬國。時至今日,蒙古國國土面積為15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2/3個歐洲。但是其人口數量卻少的可憐,至2012年,全國總人口為318萬,其中100萬位於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城市達爾罕僅有6萬多人。按照蒙古國國內的說法,境內的7成國土屬於無人區。而同一時期中國內蒙古總面積為118萬平方公里,人口為2400萬,省城呼和浩特和第二大城市包頭人口各有290萬和270萬。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蒙古國這樣一個地廣人稀的狀況呢?自從外蒙古被沙俄和蘇聯控制後,特別是獨立後,蒙古國的發展一直是作為為地緣政治服務而存在。順便提一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實際上可以看做成一個特大號的社會主義共和國。由蘇聯牽頭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實行統一的計劃經濟體系。在這個體系下,各個國家都得到了自己的分工,例如波蘭負責農業、東德負責重工業、蒙古國負責畜牧業。在這樣的環境下,經濟基礎薄弱的國家很難建立起符合自身國情的經濟體系。

作為蒙古國來講,在蘇聯解體前,其經濟總量的一半來自蘇聯等華約國家的援助。國內屈指可數的工業企業也大部分是蘇聯援建並手把手指導運作。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原蘇聯的各加盟共和國甚至是一些華約成員國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鼓動下開始了經濟自殺式的私有化改革和休克療法。蒙古國同樣也在其列,政府對經濟運行完全失去控制,一個企業倒閉,後面一連串產業都要跟著倒黴。時至今日,蒙古國除了食品加工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工業企業,就連普通的生活用品也都要依賴進口。

經濟的嚴重滯後導致這個國家的基層組織能力十分渙散,加上游牧文化的傳統令國民普遍比較懶散,對過日子沒什麼計劃,喝酒放牧成為社會常態。人的懶惰和散漫成為這個國家貧困的根本原因,而貧困導致的經濟滯後則導致了人口數量的不足。


天狼星大將軍



關於這個話題,得了解一下地理就知道,人口分佈大都集中在平原,河流,氣候溼潤的綠洲,而且適應於農耕,能生產出糧食才是最適合地方。世界各地,亦是如此,為什麼印度領土狹小,人口卻這麼多,很簡單,因為它中部只有小部分德干高原,兩邊都是平原,還有恆河流域,河流縱橫更是適合農作物發展,印度城市也很多,大都分佈在廣闊的領土上,顯得很均勻。


然而比印度稍小的蒙古國為什麼人口這麼少?原因就在這裡,蒙古國佔有可利用的土地少,大部分地區處在蒙古高原上,離西伯利亞較近,冬季也是相當寒冷的,處於高緯度 ,經常來自於西伯利亞寒流侵襲,溫差大。由於缺少認識,蒙古國荒漠化比較嚴重,南部大部分是戈壁和沙漠,政府也在盡力去彌救。在西部還算湊合有湖泊和草原,但都處在高原上,草原很多,主要以畜牧業為主的國家。在中部,首都烏蘭巴托還算大中城市,但比起我國就如中小城,蒙古國人口也及其稀少,主要分佈在首都,它流域於色格勒河北面注入貝加爾湖,這塊地方可以說還算是個可耕的地方。


蒙古國和俄羅斯人口少有點相似,共同原因就是所處緯度很高,俄羅斯大部分人口集中到較溫暖的東歐地區離發達的歐洲比較近,而西伯利亞卻很少,和蒙古國一個道理。加之蒙古國幾乎都是靠進口的,根本就生產不了多少產業,沒有完整的產業鏈,人口流出大,都以農牧業為主,政府支撐力較弱,一些措施還在得繼續向發達國家學習和借鑑。過渡的開發資源,大量吸引外資,也使蒙古漸漸依賴出口,它轉型很難,畢竟沒有強大的後盾支撐,蒙古國現在仍在努力走適合本國的道路。


至於內蒙古,相比外蒙而言情況要好得多,內蒙古成東西條狀,它西部是沙漠,可中西部卻處在肥沃的河套平原上,那裡有包頭市,人口少說上了三四百萬,要比蒙古國整個人口多好幾倍。沿著黃河流域,中部有首府呼和浩特屬於全國大中型城市,東部有肥沃遼嫩平原,大部分是可用土地。內蒙古所處蒙古高原上資源豐富,科學利用,背後還不是靠全國強大力量做後盾嗎?中國經濟騰飛這麼快,也離不開內蒙古一部分功勞,它相對外蒙而言已具有完整的生產鏈,大量吸收了西方先進的科技水平,中央的支持,內蒙古才走到現在。內蒙古的經濟發展一部分還是來自於各種人才需求,所以內蒙古都是人才流入性的。內蒙古人口多於外蒙,其次在於它的地理優勢,緯度相對低,平原河谷也多,它與內地緊密相連,人口流動大也是一點。

自古以來,許多遊牧政權都喜歡肥沃的草場放牧,秦朝時,匈奴人本來就棲息在河套地區,可由於秦漢壯大,他們才被迫遷徙,不得不退居在蒙古高原。外蒙古先後經歷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蒙古,民族大量遷徙也印證人口流動性大,後來大都南下定居。所以從歷史明顯可以看出內蒙古人口為什麼較之外蒙古所謂蒙古國多的原因了。正如就拿加拿大和巴西還有澳大利亞和中國,印度比一樣,地形氣候是決定一切。


龍文說史


不是外蒙古,是蒙古國,說話要注意!蒙古國的蒙古人很純,內蒙古的蒙古人基本上都不純了,和其他民族同婚的後代大都報自己是蒙古人,所以蒙古人的數量交多。你問的是內蒙古的人口,包括其他民族,當然就更多了!


晴朗140215


每一種生態環境養活的人口是有數的,蒙古高原以戈壁荒灘為主,並且氣溫低,無霜期很短,高產作物根本不能生長。那種非常貧瘠、脆弱的生態系統只能以畜牧業為主,一百多畝地才能生存一隻羊,對應的,一百多隻羊能養活一個人,也就是一萬畝地能養活一個人,根本不可能生存那麼多人。中國內地也是因為明朝末期,美洲新大陸的發現,高產作物玉米、番薯的到來,人口才爆發式增長的。內蒙古因為有河套平原,有遼河沖積平原,所以可以生存那麼多人。同理,赤道國家,印度、印尼,因為農作物一年三熟,所以相同的土地可以養活超過我們三倍乃至更多的人口。還有一個原因是膳食結構,以吃素為主的人群,僅僅那些土地就夠了,以肉食為主的民族,需要的土地必須多。


科爾沁沙地的螢


內蒙四分之三都是漢人,就蒙古族中還有一半都是偽蒙古族。所以蒙古族人口其實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