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和蒙古的“野狐嶺之戰”中,金軍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書生述史


金國不僅向南一直欺負南宋,在北方草原,也是蒙古的世仇。金曾以反叛罪名,將鐵木真先祖俺巴孩汗釘死在木驢上。每隔三年,金兵定期向北剿殺,名為“減丁”。強大的金朝,也擔心蒙古人口過多,對他們造成威脅。

金朝的擔心在鐵木真這一代成為了現實。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後,便開始積極謀劃攻金大計。



金朝和蒙古的實力對比非常懸殊

當時金朝總人口已經達到五千萬,軍隊也有一百多萬。而蒙古雖然已被統一成整體,總人口也僅有金的四十分之一,軍隊數量只有金朝十分之一。

算起來蒙古部眾只有一百多萬人口,軍隊也僅有十多萬。以十人抽一的比例,這個數字還是靠譜的。因此當時金朝和蒙古實力有一比喻,如果金國是一片大海,蒙古只能算一捧沙。

不過這捧沙子還真就把海給填了。



野狐嶺之戰之前的戰局發展

1211年,即成吉思汗登汗位第六年,成吉思汗認為攻金時機已經成熟,調集全族之兵約十萬人,開始伐金。

其實在出兵的前一年,蒙古已經抗交了對金朝的歲貢,但此事未能引起金的足夠重視,直到蒙古大軍壓境後,金政權才急急忙忙的開始組織抵抗。

金朝以獨吉思忠和完顏承裕為主將,率主力向內蒙、河北的恆、昌、撫三州進發,準備據城堅守,又令胡沙虎坐鎮西京(大同),居中調度。



搞笑的是,主將獨吉思忠率四十五萬金軍,覺得以堅城固守,仍然沒底。便發動七十五萬民夫修一條“馬奇諾防線”,總長300公里,想以此來阻擋蒙古南下。大夥熟讀戰史都明白,這種耗資耗力的固定防線,對於高機動的騎兵部隊基本是毫無用處,只需繞過或突破一點,即可全線崩潰。

事實上的確如此,成吉思汗派出部分軍力牽制西京,自己帶領主力一舉突破防線。金朝得到消息,撤掉獨吉思忠,改以完顏承裕指揮。而完顏承裕擔心蒙古騎兵繞過金軍主力,奇襲兵力空虛的中都(北京),遂以野狐嶺(張家口張北)佈防,想憑藉險要山勢擋住蒙古部隊。

完顏承裕這一棄城可好,蒙古得到三州,糧食補給都解決了,還得到金朝畜養的大量戰馬。



野狐嶺之戰

野狐嶺距離中都(北京)兩百公里,是最後一道防線了。完顏承裕犯下和前任同樣的錯誤,他把四十五萬金軍分散於各個險要。同樣的,一點突破,全盤皆輸。

成吉思汗發現這一漏洞,集中主力只打獾兒嘴一個點。木華黎率部拼死猛攻得手,直逼完顏承裕的中軍帳。其餘分守各處的金軍失去指揮,敗軍如水。

隨後,逃出生天的完顏承裕又聚集潰兵數萬,於澮河堡決戰蒙古追兵,全軍覆沒,至此,金國主力損失殆盡。

金軍為何敗的如此之慘

蒙古軍隊勇猛是一方面,但金國以優勢軍力,不敢於決戰而是處處分散兵力,這一點是失敗的要害。

完顏承裕是杞人憂天了,他過於擔心蒙古長驅直入,威脅守備空虛的中都。其實這也是蒙古軍隊所擔心的,如果孤軍深入,身後的四十五萬金軍切斷退路又當如何?

如果完顏承裕以一部據堅城固守,主力埋伏包抄蒙古攻城部隊,當有另一番局面。當時蒙古軍隊的攻堅能力不足,缺乏攻城器械,還處於“倒土跑馬入城”的原始階段。


百味乾坤


在說明野狐嶺之戰金軍失敗原因之前,先來看金長城:

金長城主要分為兩個時間段:大安長城、明昌長城。明昌長城是金章宗明昌時期(1190年到1196年)修建的對付蒙古的長城。大安長城是金衛紹王大安年間(1209到1211年)修建的對付蒙古的長城,即野狐嶺之戰時的金軍主要的防禦體系。

明昌長城北起今內蒙古和黑龍江交界處的七家子村,南到內蒙古包頭市附近的上廟溝,總長1758公里。見下圖:

這是一條建設在草原上的長城。

大安長城北起草原鄉,南到商都縣,全長293公里。

大安長城是在明昌長城被蒙古破壞後所建立的第二道防線,是金朝邊修、蒙古邊派遣騎兵騷擾的情況下修建完成的。主要的據點是烏月營、烏沙鮑。

見下圖:

大安長城主要作用和目標就是防止蒙古進攻燕京。


金軍在野狐嶺之戰失敗的原因:

1、成吉思汗在金軍剛匆忙修建完成大安長城、尚未來得及部署的情況下,就舉國進攻大安長城:窩闊臺分兵攻打金國西京(今大同市),以阻止金國的山西援軍;成吉思汗親率大軍進攻大安長城,奪取大安長城軍事重鎮烏沙堡和烏月營,即烏沙堡之戰。

這一階段的戰爭從1211年3月持續到6月底。奪取了烏沙堡和烏月營後,蒙古軍休息一個月。而金軍失去了防禦戰線,只能後退到野狐嶺一帶。

2、金國談和使者契丹人石抹明安投降成吉思汗,將金軍在野狐嶺一帶的部署情況都告訴了成吉思汗。這和淝水之戰前苻堅派遣勸降的使者主動將前秦軍尚未集結完畢的信息告訴謝玄等、要謝玄等主動出擊的情形是一樣的。

金軍在野狐嶺的部署,完全被蒙古軍知道,毫無秘密可言,焉能不敗。

蒙古軍以木華黎率領精銳直接攻打中軍大營,造成金軍人心渙散,雖然人數多,但也只能潰散。

下圖是野狐嶺之戰金軍可能的部署情況:

3、衛紹王即位時拒絕援救盟國西夏,導致西夏被迫臣服蒙古,失去了牽制蒙古的力量。這才有成吉思汗敢舉國進攻,否則老家就會被西夏騎兵給抄了。



綜述

野狐嶺之戰金軍以優勢兵力戰敗的原因,主要原因有:

大安長城修建完畢還來得及部署就被突襲;

沒有援救西夏導致西夏成為蒙古屬國,失去牽制蒙古力量;

窩闊臺攻打西京,阻止金國山西方向援軍支援;

金國使者投降蒙古,出賣金國在野狐嶺一帶的部署情況,導致我明敵暗。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首先,士兵素質不同。在得到了太多勝利之後,金朝士兵開始逐漸膨脹,並且疏於鍛鍊。不僅如此,防範意識也是大大下降,金朝皇帝在聽到了蒙古人要入侵的消息之後竟然不以為意,直到對手兵臨城下才倉促準備。而且金軍所謂的五十萬有一半是強行徵兵的漢人,他們毫無鬥志,甚至有些人選擇臨陣脫逃。反觀蒙古族,他們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動盪內亂之後,留下的都是精銳士兵,雖人數不多,但勝在精悍。如此一來,高下立判。

其次,金軍戰略部署上的失敗。原本金軍依據著桓、昌、撫三州來阻擋敵人,但他們被蒙古人的靈活精悍所震懾,擔心他們繞路直取都城,所以主動放棄三城退回野狐嶺。而蒙古人靠著一股韌勁騎馬倒土上城,白白得到了三個城池的資源。不僅如此,在野狐嶺上,金軍竟然選擇將幾十萬素質參差不齊的大軍排成一排,雖說這樣的確可以預防蒙軍從各個方位襲擊,但同樣的,同等兵力下他們也抵擋不住蒙古鐵騎的衝擊,甚至連支援都做不到。就這樣,蒙軍甚至不需要想太多戰術就得到了勝利。

金朝因為長時間的懈怠而降低了士兵的素質,這與正值兵強馬壯的蒙古人無法相提並論。這一戰加速了金國滅亡的步伐,奠定了蒙古政權的建立,也讓鐵木真的名號響徹天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場戰鬥也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走向,註定要有更強大的人來執掌新政權。


跪射俑


我是方圓,我來回答!

在公元13世紀的東亞,誕生了一股影響世界的強大軍事力量,它便是蒙古軍事集團。

曾經默默無聞的蒙古部族,在黃金家族的努力下,前後通過三次征服,終於建造了一個屬於遊牧民族帝國終極輝煌。如果你熟悉元代的歷史,那麼你就會知道,當時的四大汗國幾乎就可以領略大半個世界。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便是蒙古帝國的第一次征服!

蒙古帝國的地界一階段的征服是由成吉思汗領導的。

在1206年,鐵木真被尊為成吉思汗以後,便試圖效仿女真人入主中原的方式,首先對割據西北且臣服於大金國的西夏。

經過三年的征討,到了1209年,西夏被蒙古大軍擊敗。

隨即鐵木真便展開了對大金國的征服計劃。而在此之前,南宋也曾在1206年對大金國進行過一次北伐,但是南宋哪裡是打金的對手,最後被打金打得大敗而歸。

但是這些都間接地對鐵木真和他們的蒙古大軍創造了一定的有利條件。

隨即,在1211年,鐵木真親率十萬大軍在“野狐嶺之戰”中,擊潰40萬金軍,隨即席捲金國的西京大同、東京遼陽,幷包圍了中都北京,迫使金國於1215年遷都南京開封。

但因為,在1216年攻打下潼關不久,鐵木真率軍返回漠北進行休整,這才使得大金國多存活了20年左右。

“野狐嶺之戰”可以說不僅決定了蒙古和金國雙方政權的命運,也同時影響了此後中國歷史的走勢和格局。

那麼,問題來了,10萬的蒙古大軍是如何打贏40萬的金國軍隊的呢?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那就得三個方面來解答:

第一個方面:蒙古軍隊的組成結構

我們知道,鐵木真前期所創建的蒙古大軍實際上也只有十萬人,而且還是隻少不多的,因為草原上就那麼點人,想要創造出更多的兵源,也基本不太現實。

但是,請注意了,這也並不代表在日後的征服戰中不會有新的兵種加入。也許你會說,不是鐵木真統領的部落,士兵們能團結一致嗎?

當然沒問題,要知道,鐵木真所領導的蒙古大軍裡面,裡面也不僅僅只有蒙古人,除此之外還有北方的契丹人、中原的漢人、河西走廊的畏兀人、中亞的粟特人等等,只要是人才,只要是誠心歸附的,鐵木真都照收不誤。

像我們熟悉的遼國貴族耶律楚材,大遼被滅後,他就投靠到了蒙古,並做了尚書令。

值得一提的是,成吉思汗的部下可以允許多種宗教並存,也就是倡導所謂的宗教自由,這一點是古代所有統治者中少有的。

並且,蒙古人還規定,不管是誰,只要有能耐打下一個地方,那裡的土地和人口就歸誰管,還能把當地人編入到自己的軍隊中。正是靠著這樣一種方法,蒙古軍隊就像是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什麼民族的士兵都有。漸漸的從十萬人的蒙古大軍,也就慢慢越變越多了。

第二個方面:蒙古軍隊的作戰方式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裡,都認為蒙古人就是彪悍,強壯的形象,簡言之,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但這其實是一個誤解。

就拿軍隊配置來說,蒙古軍隊裡不單單有“騎兵”這一兵種,除此之外還有專門負責攻城的、運輸的,甚至是搞會計的都有,總之無論是技術兵種還是專門的戰鬥兵種都應有盡有。

其次,蒙古人打仗也不是靠蠻力取勝,而是很擅長打“人口壓力戰”。什麼意思呢?

比如有一次蒙古大軍攻打金國,在拿下山西以後,就突然改變了急行軍的方略,而是逐漸放慢行軍速度,最後直至停下來。為何呢?

很假單,因為這樣一來,便可以使得百姓們感到奇怪,要知道,人在對待不能解釋的事物時,總是能編造出一套專有的邏輯來“解釋”,也就是所謂的謠言。

所以,頓時間,這些老百姓們都被嚇得跨過黃河,逃到了開封,因為這裡是金國的首都,總歸比較安全一些。但是這樣一來,開封城裡的人口劇增,那物價就會上漲,最後連物都沒有了,因為人口太多,物資根本難以供應嘛!並且,人口密度過大,加之當時的衛生條件也不好,所以很快便發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

面對著這樣巨大的壓力,金國政府最後也沒有辦法,差點跨了。

其實,除此之外,蒙古軍隊的作戰方式還有很多,我們在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作者想通過這樣一個例子,來給讀者說明,蒙古軍隊作戰絕不是單靠肌肉取勝,還有謀略。

那麼接著,我們就得來看看,在這場戰爭中的具體表現了!

第三個方面:金軍的錯誤決策

在“野狐嶺之戰”中,成吉思汗只有區區10萬人,而他面對的是40萬金軍,但是如果你的對手無謀的話,那麼你也能輕鬆取勝。

而金軍將領“完顏承裕”在這場戰役中,就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

他下令讓士兵們“分據險要,嚴防死守”。但是這個方法雖然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他卻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分兵之險”。

我們知道,金軍的兵力是成吉思汗的四倍,古代都是冷兵器時代,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軍隊的數量,當然了,金軍的實力也不弱。

一旦要將其分兵據受,那麼就等於是把自己的優勢轉化成了自己的劣勢。此外,分兵對於命令的傳達和執行勢必會帶來很大的限制。

如果敵軍一旦選擇重兵突擊的方式,那麼其他險要地段的士兵也就全部處於閒置的狀態,這樣一來,蒙古大軍豈不是勢如破竹了嗎?成吉思汗完全可以打完這個再去打那個,況且還是以“大部分”去圍攻“小部分”,金軍的策略可以說就是自掘墳墓。

其實,金軍的失敗除了決策上的失誤以外還有其他很多因素,因為篇幅有限,作者就不一一說明。我們所列舉的這一點,也算是比較重要的一點。因為按照常規的古代軍事策略來說,敵寡我眾的情況下,分兵策略是一條很難行得通的戰略。因為這會使得自身的優勢大打折扣,反而勢力較弱的一方能夠取勝。

再者,一般情況下,只有在敵眾我寡的時候才能實施分兵策略,但是也不是隨便分兵,而是要考慮對手的強弱。這一點,韓信的背水一戰就是典型。韓信三萬大軍為何能打敗二十萬的趙軍?除了韓信的分兵戰略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對手無謀。倘若他面對的是張良,或者一個有著獨立思考和一定謀略的將軍,那麼他肯定也不敢這樣做。

綜上,便是作者給出的答案。如有不同意見者,歡迎留言,我們一起討論!


方圓文史


主要原因是金國已經沒有了原始狀態下成長起來的女真戰士,那才是真正的天下無敵特種兵,蒙古人的騎兵軍團只有從白山黑水之間走出來的漁獵民族才能抵擋,可是女真戰士已經進入了城市,他們的後代已經漢化,最後他們的血性也已融化在了紙醉金迷的燕京八景之中。


李玟


類似英法眹軍來了,主要是金國漢人沒有地位不捨得賣命,


差塊金


輕敵,無名將統帥,兵士久不訓練,懦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