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品都很晦涩难懂,为什么还能如此有名?

静下心养生


我一觉醒来,打开手机拔弄巜头条》,在消息中看了好大、好深一个“悟空回答”的提问:鲁迅的作品都很晦涩难懂,为什么还能如此有名?哈哈,提问者太抬举我了。既然是悟空回答,那么我就天马行空的乱答一气,管它能不能入提问者慧眼。

鲁迅的作品,形式丰富多样,语言极其精练,手法变化多端、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独创,给予读者以隽永的艺术享受。这除了思想内容的先进、深刻,有助于他在艺术上的发现以外,还因为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有一座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此外,他在写作过程中的认真构思和锤炼,也是十分讨人喜欢的。他曾这样说:“人家说这些短文就值得如许花边,殊不知我这些文章虽然很短,是绞了许多脑汁,把它锻炼成极精锐的一击,又看过了许多书,这些购置参考书的物力,和自己的精力加起来,是并不随便的。”从这段话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无论是他的长篇作品,还是短小的文字无不是精益救精,反复推敲而成的。既然如此,他的作品想不出名,恐怕也难。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鲁迅先生作品的部分片段及精练句子吧。

《孔乙己》一文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从而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已经死了”的孔乙己看似病句实则精典含蓄的结尾的句子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了。《故乡》文中的结尾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希望之路是走出来的路,是实践出来的。因此,当你读到这里,你一生不记住此句才怪!……其实鲁迅的作品真正有些人认为文字过于晦涩难懂的是他的杂文,也是他最具影响力的。“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了。“闻韶,是一个世界,口渴,是一个世界。食肉而不知味,是一个世界,口渴而争水,又是一个世界。自然,这中间大有君子小人之分,但‘非小人,无以养君子’,到底还不可任凭他们互相打死,渴死的。”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里,他概括了两种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是统治者在宣扬孔教,演奏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意在粉饰升平;另一方面则是干旱成灾,乡民争汲井水,有人竟遭殴毙。鲁迅抓住了这两种现象”这就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有力地撕下了统治者粉饰升平的幕布。……

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多如牛毛,不胜枚举,我在此不一一列举,就此打住。



死不悔妀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文学作家,在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在在旧社会敢于向黑暗反动势力战斗,鲁迅先生的文章写的有些晦涩,一般读起来很困难,,不太好懂,,。我觉得在黑暗中的社会,只能含沙射影的描绘,如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就是个典型例子!

现在中学的高中,初中语文将鲁迅先生文章删除,这是教育部门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缺乏认知,其实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中国影视,话剧舞台一直广为流传,如祥林嫂,阿Q正传,等等。


xfmyt648


晦涩难懂并不是作者本人的问题,而是时代原因造成的。

一、历史年代的产物。

鲁迅于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这是一篇半文半白的文体。因为自“五四”运动以后,整个中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反对八股文,提倡白话文。也就是说,鲁迅这篇小篇属于开创性地运用了白话文的典范。

但是,任何旧事物被新事物的取代,势必要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比较漫长又艰辛的。尤其是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体制和文化习俗,想改变过来更加困难。鲁迅作为先行者,首先向这种旧的习俗发起冲击,《狂人日记》无疑就是典型的代表。

因此,鲁迅的作品才带有半文半白的性质。当今的人们在阅读时,尤其是对没有古文基础的人来说,自然会有晦涩难懂的感觉。这种感觉无可厚非,是非常正常的。

时代发展到今天,那种半文半白的文体已经基本消失。除非故意以典型文体为例的范文,比如墓志铭,比如祭奠祖先的祭文和碑文等,为了与当时年代的气蕴相同,还是用文言文以外,其它文体都已经不用文言文了。

二、文章的内涵永远是文体的灵魂。

为什么鲁迅的作品半文半白晦涩难懂,对现实还有那么大的作用呢。显然是因为作品的内涵和灵魂所决定的。

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读者从来不屑于那些夸大其辞盲目吹捧的作品,而对于真正触动人心拨人心弦的作品,自然会喜爱和追求。鲁迅的作品由于不掩饰,不粉饰,不做作,象一把把投枪和匕首,无情地揭穿黑暗腐朽的封建思想,愚昧麻木的灵魂,使人读后震聋发聩发人深醒,读者自然就会喜欢他。

在这个基础上,尽管文本有半文半白的弊病,但瑕不掩瑜,丝毫也不影响其作品的强大功效。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就是鲁迅的作品,至今还如此有名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