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總部為何選在小國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

於無聲處34


1949年4月4日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總部選址巴黎,戴高樂時代法國凸顯獨立自主,反抗美英主導歐洲安全,違逆美國意志之下一舉將北約總部“趕出”巴黎,匆忙之間,北約選址法國的鄰國比利時,遂有其總部在布魯塞爾延續至今。

二戰的直接結果,是美國、蘇聯為核心的兩大陣營成立。西方陣營有經濟、金融優勢,因為此前美國創設美元為中心的“佈雷頓森林體系”,使得黃金與美元“掛鉤”,美元成為世界貨幣。還有三大世界經濟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其掌門人和控制權均在美歐手中。

為了與蘇聯在歐洲對抗並鞏固歐洲陣地,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援助拉攏希臘、土耳其等靠近蘇聯的國家。1949年,在美國主導下,跨大西洋軍事政治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初始12國裡除了美國、加拿大,其他都是歐洲國家。

法國二戰英雄戴高樂於1958年大選上臺,創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對外實行獨立自主、擺脫美國控制、發展核武器,交好蘇東國家,在亞非拉新獨立國家加強影響的新政,與美國矛盾加深。從1959年起,法國逐步減少參與北約軍事行動。1966年,戴高樂宣佈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巴黎沒有北約總部存在的可能。

1967年起,北約總部移至法國東鄰小國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作為軍事政治組織,其總部選址多少有些講究。

第一,因其敵對目標與安全訴求的重點在歐洲,歐洲國家佔該組織成員的多數,所以總部不會設在北美,那樣行動與指揮都不方便,且對歐洲“不尊重”。

第二,不選英國,是因為它同美國完全步調一致,不足以體現歐陸傳統與訴求。

第三,首選法國既是“獎勵”它在二戰中反擊納粹德國的決心和行動,也是為了“壓制”德國人,威懾蘇聯人。

第四,次選比利時,更加凸顯大國利益平衡考量。比利時建國時間不長,1830年,受制於尼德蘭王國的比利時獲得真正的建國機遇,在歐陸大國德法奧意之間的該地被英國人看好,後者鼎力支持建立一個法、德之間的緩衝國,以便英國有時間出動干預歐洲事務。兩次世界大戰的事實證明,德國確實都是越過比利時進攻法國......

第五,比利時是法國與荷蘭文化的集合體,它無法導向後兩者的任何一邊,有很好地制約了後兩者,更容易聽從美國。1967年至今比軍裝備、國家安全政策都顯示了該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