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推崇所谓的国学,你接受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儒家精髓吗?

MrNaCl粗盐粒子


身为国人,不爱国学,情理难容。对待国学应该取其精华构建国魂。不是断章取义,刻舟求剑。应是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万不可盲人摸象,更不可因噎废食。国人当警惕,盲目反对国学者中国心难保。盲从西方文化弊大于利。


觉呈


任何文化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改变。东汉末年到唐朝末年,儒家受到佛教的冲击,曾经沉寂了八百年,到了北宋,通过融合佛教,成功地再建了新儒家: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佛教化之后的儒家,中国的佛教呢,是中国化之后的佛教。中国的文明不仅没有受到打击,反而更有生命力,成分更多,更丰富多彩了。

懂得了中国文明的过去,就可以想象她的未来了。中国文明的希望,不在坚守,而在改造;不在因袭,而在创造。

美国著名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学者林毓生教授,有一个很精彩的观念,叫作“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如何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究竟何为精华,何为糟粕?有时候还真的难以简单辨别,只有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看它与谁结合,才能说好与不好。

董仲舒提出的“三纲”后来和法家的君主专制主义结合在一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成为压制国人自由与个性的纲常名教,这是糟粕。但是,假如回到董仲舒的原意,他是从阴阳之学来阐述三纲关系,一阳一阴,谁也离不开谁,“三纲”的确切含义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爱妇敬。这是一种对等的、互为条件的道德义务。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写过一本《新纲常》,把儒家的纲常思想放在今天的现代语境中重新阐述,比如传统的君臣关系演化为现代的国家与国民关系,君仁臣忠就可以理解为国家爱国民,国民才有忠诚国家的义务。他做的工作,不就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吗?

思想这个东西很奇妙,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变糟粕为精华。冯友兰先生提出过一个“抽象继承法”,传统的某个思想,假如“去语境化”,剥离那个时代的具体情境,将其精神内核抽象出来,放在当今这个时代重新解释,就有可能旧瓶装新酒、老树发新芽。

五常:仁、义、礼、智、信。放在当今这个时代重新解释,仍然可以把它作为各种社会关系之间准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做事讲求信义,行为恭敬有礼,明辨是非知羞耻,努力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社会将会更安定和谐。

三从四德,三从拋开不论,“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这些文化放在当今社会,难道不该提倡吗?

我们华夏文化对比西方文化更具有包容性。《中庸》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易传》讲:“天下何思何虑,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西方文化讲求非此即彼,二元对立。

西方哲学上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理念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看待事物总是讲求,一方正义一方邪恶,这个好那个坏。宗教上是天堂和地狱,天使和魔鬼。

我们看西方电影,超人、蜘蛛侠等都是正义的化身来惩罚邪恶,美国为什么在世界各地闹事,无论是打伊拉克,还是打阿富汗,都是把对方打成邪恶存在,美国代表正义去惩罚他们。结果现在这些地方的生活水平远逊于从前。很多受西方影响的人都说美国有多好,中国有多差。其实这个世界真实的状态应该是中国有中国的好,中国有中国的问题,美国有美国的好,美国有美国的问题。绝不可非此即彼。

"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产生这样一种思维,我好了你就不能好,你好了我就难受。所以美国看到中国崛起了就开始搞中国威胁论,对中兴、华为的贸易战就诞生了。华夏文化是中国好了,会对美国好。美国好了也会对中国好。世界都好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中国好了给世界带来多少商机。我们中国14亿人口安居乐业,给世界是个多大的贡献。永远不要期待中国不好,中国好了会对世界好,中国不好了谁都甭想好。中国好了,会对世界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现在我们在大街上看到到处都是日产、丰田、奔驰、宝马、福特等外国车。中国有钱了,带动了世界各国产业。一带一路政策,将会带动多少个国家发展,会造福多少亿人口!如果中国不好了,谁能承受的了。阿拉伯不好了,只有几十万几百万难民,如果中国不好了,中国14亿人口,不要说太多,山西、内蒙古几千万的难民拿着锄头往北走,西伯利亚你觉得还有吗?广西广东有一两亿人,一直往南走,不要说走太多,三四千万人出去,你看越南会是什么结果,东南亚都踏平了。美国到处扇风点火,给我们制造那么多障碍。

如果世界还有和平的话,一定是我们的中华文化才能指导人类的未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再伟大的文化,只有我们中国人争气,好好学习华夏文化,学完之后才有能力在这个世界中间告诉人类该如何相处。


萧立誌


首先,要搞清楚国学的概念,可以参看拙文《国学究竟是什么》。国学是西学东渐时的产物,是为了和西学(欧美学术)相区别而造的名词,这是国学的外延。国学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了西学东渐之前所有中国的学术著作,可以这么说,“国学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这样讲吧,相对于西学,国学就是中学(中国学术);相对于现当代学术,国学就是国故(近代及以前的中国学术)。

国学的范围既然这样宽广,经史子集、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天文地理,农林渔医,都囊括其中。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家。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流派众多,有春秋战国时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有"亚圣"孟子,有荀子;有西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有北宋时“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大师朱熹;有明代“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及圣人"王阳明。

儒学也在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

儒家只是国学的一小部分而已,当然代表不了国学。

同样,“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只是统治者和封建卫道士用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对其评价也不能全盘否定,要辩证地分析。在维护国家稳定,家庭和谐方面还是起到了巨大的的作用。比如,“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里的纲是做表率的意思,有什么不好?再比如“五常":仁、义、礼、智、信,在当今社会里也没有过时,也在规范约束着人们不让人们变坏,谁说这不好呢?“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里的“从"是听从,顺从的意思,这当然是体现了男女不平等,不合理,是封建糟粕。“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从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红四个方面规定了妇女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男子相比,这是不合理的,是糟粕。

综上,说“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是儒家的精髓,简直是胡说八道,或者说别有用心。

那么,究竟什么是儒家的精髓?

简言之,就是仁、恕。所谓仁,就是“仁者爱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