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是否可以不讲数理逻辑胡说八道呢?请以王安石《梅花》为例解释一下好吗?

深圳郑海洲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和“千里莺啼绿映红”“白发三千丈”这类夸张的诗句,采用的是自《诗经》始的“赋比兴”中的“比、兴”,这在唐诗中是常用的修辞方式。

“赋比兴”是中国诗歌常见的表现方法

赋比兴始于《诗经》,见于《诗·大序》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赋比兴”是古人按表现方法、表现技巧所作的分类。在《诗经》中大多采用这样的表现手法以表达作者的情感,使诗歌的内容升华,思想更加深刻。

“赋" "比“ “兴"的含义各种说法众多,“斌",在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里是这样解释的;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引譬设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

《诗经》中的民歌大量运用赋、比、兴手法,形象鲜明生动,使鸟兽鱼虫,花卉草木的神态色采、风雨山川的万千景象、人物的音容笑貌,无不活生生地表达出来。从《诗经》起始的赋比兴,特别是比兴手法,已成为我国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准则,对后代的诗歌发展影响巨大。

唐诗之所以为唐诗的奥秘就在于“比”“兴”的运用

“比、兴”是中国诗歌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可以这么说,它是诗歌之所以为诗歌的灵魂。缺乏比兴的诗歌,便缺少了诗的立意与神韵而使诗歌变得了无生气,单纯的文字排列。

所以,比兴这种表现手法由《诗经》创立,《楚辞》发展以来,一路直达唐诗的最高峰。诗人们以自己体悟之天地,运用比兴之要义,形成百花齐放、气象万千的唐诗风采。唐诗之所以成就最大,成为中国诗歌的最高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唐代诗人能娴熟而又别具个性地广泛运用了比兴手法。

清人洪亮吉尝云:“唐诗人去古未远,尚多比兴,如‘玉颜不及寒鸦色’、‘云想衣裳花想容、’‘一片冰心在玉壶’及玉溪生《锦瑟》一篇,皆比体也。如‘秋花江上草’、‘黄河水直人心曲’、‘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以及李、杜、元、白诸大家,最多兴体。降及宋、元,直陈其事者十居其七八,而比兴体微矣。

唐诗创造性的将“比”与“兴”融合

唐诗中的比兴不仅仅单独的采用,而是更进一步将的“比、兴”融合。内涵是将兼有寄托的“比”归到了“兴”中,而“兴”又单独存在,起到思维、意象发端的作用。而“比兴”融合,赋予了唐诗新的意义和内涵,是传统的“比、兴”概念的发展和升华。

我们来看下绚烂的唐诗世界,是如何运用这种方式的: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仙李白用银河从九天坠落之态喻庐山瀑布,起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这就是唐诗的魅力。

如李贺的“大漠沙如雪”(《马诗》) ,用白雪比喻沙漠。如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以红花比喻霜叶。又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用火红的火喻火红的花,用蓝色的草喻江水的蓝,如此的色彩,如此的想象,如此的让人惬怀。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你我的友情是如此深厚,非千尺不能及。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太多、太多的唐诗佳句让我们流连其中,这种种意象、种种比喻、种种色彩,编织成唐诗的世界。唐代的诗人是幸运的,唐代的诗人是痛苦的,宇宙天地的万事万物,山川花木鸟兽虫鱼之类无不成为他们诗歌中的比兴材料,随手拈来浑然天成。这就是唐诗,唐人。

王安石的《梅花》也是这种比兴相融的佳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首句就采用了“比兴”,在点出了环境气氛和题咏对象的生动神态中,以梅花比喻自己,以独自开为下一句起势奠基,这就是兴。

隆冬腊月、雪花纷飞 、百卉调零、只有墙角的梅花傲然挺 立。诗人以墙角、寒冬比喻自己所处的环境,以“独自开”借用梅花冰肌玉骨的傲立姿态,为我们展现了诗人的铁骨铮铮。这就是比兴。

“白发三千丈”和“千里莺啼绿映红”同样如此,如果了解了“赋比兴”的含义及其运用方法,你在朗读诗歌时,就会发现原来诗的色彩诗如此灿烂,诗的天空是如此明媚,诗人是如此多娇。


云隐


诗歌属于文学艺术大类,讲究的是艺术真实,而不是科学真实。因此,只要有一丝可能,诗人尽可发挥个人想象,运用比喻、形容、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赋、比、兴,产生艺术美学效果,抒发情感,悦己怡人。

艺术的灵感来自生活,是人的大脑对自然世界的主观反映,因此不可避免的会打上个人烙印。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不同的样子,得到的结论有可能完全相反,也就是说,一千个人眼里,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莱特。正因为如此,才有可能产生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让人目不暇接,给人以美的享受。不然,千篇一律,还有何艺术价值?

文艺作品不是科学论文,如果对诗歌语言也要进行一番科学论证,那就完全没有了艺术这个行当。诗歌也不需人去绞尽脑汁,编一个软件程序,键入关键词,就能得到准确答案;更不需画家,用手机一照就得了,何必瞎耽误工夫?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前人写过的句子,你不赋于其新的视觉,演绎出新的含义,全盘托出,那就等于拾人牙慧,贻笑大方。

“白发三千丈”,正常的白发不过三尺,这里足足夸张了一万倍,李白第一个写出,在那时就是一种创新,大家都觉新奇,当然就叫好。一千二百年过去了,你再拿来炒剩饭,这不倒人胃口吗?

艺术的真实当然也需有生活真实的基础,你不顾事实,胡说八道瞎扯乎,谁看了都会嗤之以鼻,千万不要怪人不懂你啊!

回到开头,王安石的《五绝•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数枝梅”、“独自开”不符合数理逻辑,胡说八道?脑袋是用来思考想问题的,不是拿来装象喷气的。“数枝”是个多的模糊概念,但那个“枝”长在哪里,不可能都插在地上,应该是长在梅花树上吧?一株梅花树,百枝千枝也不为过,何况只提“数枝”?而且首句还有个“墙角”这个前提,既是“墙角”,也就方寸之地,容纳一株“梅树”也够挤了,还不够“孤”够“独”?

诗人在这里,明里写“梅”的孤独,其实就是写自己不被人理解的落寞。即使这样,诗人胸襟还是充满自信和正能量:“唯有暗香来”,你们不理解没关系,历史自会作出客观的评价!

不要认为我们现代人学了《数学》《逻辑学》,就想当然地认为古人不懂什么数理逻辑,王安石是谁?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一代大儒,虽然不成功,那只是时代之殇,却不是他个人之错。

这首小诗之所以长久为人传诵,是因为其蕴含了极深的思想内涵,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无穷的艺术光芒。试想,一句不合数理逻辑、胡说八道的梦中呓语也能流传千年?


云卷飞山


郑老师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我在这里简单的发表一下我的观点,希望老师雅正:

首先我们确认一下问题,保障信息对称-数理逻辑是逻辑中可以被数字化的部分。

那么“胡说八道”大概就应该是为了表达一种状态而借用的夸张比喻的手法吧!如果深究的话,我们会反馈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上,那么我们不过深的探讨这个问题,针对几句诗进行一个分析。

北宋王安石,五言绝句,《梅花》:

为什么墙角数枝梅可以独自开?我们不就情感来分析,今天我们只看逻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墙角就那么几朵梅花,那么冒着严寒,它们独自盛开,那么这个逻辑没有任何问题,梅花几朵几朵的盛开,可以称之为独自。如果加上情感的话,那么就是形容梅花尽管身居简陋,仍然不畏严寒不从众,孤芳自开。


唐杜牧,七言绝句,《江南春》:

千里莺啼耳盼鸣行不?原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千里大地鸟叫声声不息,绿草红花相映,可以说这句话在当时的意境来讲江南千里大地那么这个千里相对符合逻辑,杜牧所讲的重点是在江南大地上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老师所讲,千里莺啼耳畔鸣那么这个重点不是生机的盎然而是一种小鸟声音,那么对于是后面所想要重点表达的东西,没有办法去突出。


唐李白,五言绝句,《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飘飘坠后腰行不?原句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个如果就数理逻辑来讲是属于胡说八道,这首诗采用的是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这是李白惯用的手法也是他的特点。一个七尺身躯的人长了3000丈的头发,这胡说八道,但是当我们看了后面这句才明白,其实这个头发就是愁思,无形遇有形,更为形象突出,那么就不存在胡说八道了。老师所讲白发三千丈,飘飘坠后腰,读起来确实很通顺,但是这时就坐实了你的3000丈头发,同时也就坐实了不符合数理逻辑的胡说八道,这一比较浅显,没有办法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思想。


所以树立逻辑与诗人所表达的东西成相关状态,也正是这种夸张比喻的手法,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诗中更深层次的含义,以及所想表达出来的情感,将情感寓意于诗中,值得学习。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如果有需要补充矫正的欢迎评论点赞。

我是森屿屿,文化领域创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