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與西夏的“好水川之戰”北宋為什麼會戰敗?-成功始於勤奮9的回答-悟空問答

子不語同學


北宋寶元二年(1040年)三月,西夏景宗元昊進攻宋朝。元昊一面率軍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陝西安塞南部),一面送信給宋朝延州(今陝西延安)知州範雍,表示願意與宋和談,製造假象,以麻痺範雍。範雍卻信以為真,立即上書朝廷,對延州防禦也鬆懈了。 同年七月,元昊派大軍包圍了延州。宋朝大將劉平、石元孫奉命增援。當他們到了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時,遭到西夏軍隊偷襲,遇到西夏軍隊重重包圍。劉、石二人率軍與夏軍苦戰,西夏軍隊損失十分慘重。但是因為寡不敵眾,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西夏又增援了大量軍隊。元昊多次寫信勸降劉平,但劉平寧死不屈。 最後,西夏軍隊猛攻宋軍駐守的山坡。由於宋軍人數太少,劉平、石元孫被俘。後來由於宋將許德懷偷襲元昊得手,西夏軍隊才被迫撤離宋朝境內,延州之圍才得以緩解。 三川口之戰中,雖然宋朝成功抵禦西夏軍隊的入侵,但是損失太多,而且宋朝甘陝青寧邊境的防禦也處於被動地位。

  三川口之戰以後,宋仁宗深感西夏強盛,下令封夏竦為陝西略安撫使,韓琦、范仲淹為副使,共同負責迎戰西夏的事務。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領十萬大軍大舉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另一部分攻打懷遠(今寧夏西吉東部),聲稱要攻打渭州(今甘肅平涼),誘宋軍深入。但由於當時宋朝有足智多謀的范仲淹在,所以西夏軍隊不敢輕舉妄動。但是,韓琦不聽范仲淹勸阻,固執己見,派環慶副都署任福率軍五萬餘人,自鎮戎軍(今寧夏固原)抵羊隆城(今寧夏固原西南部),出夏之後,伺機破西夏,殊不知西夏伏兵正等著他們。任福率軍到達懷遠城,正遇上鎮戎軍西路巡檢常鼎與西夏軍隊戰於張義堡南,殺死幾千西夏軍隊,西夏也不斷增援。任福軍趕到當地支援,於是夏軍佯敗,任福中計,隨尾追擊。宋軍由於長途追擊,糧草不繼,人困馬乏,已是十分疲憊。追至好水川,遇元昊的西夏軍隊主力伏擊,宋軍潰敗,任福等大將戰死,幾乎全軍覆滅。 好水川之戰,宋朝再度失敗。宋仁宗聞知後震怒,貶韓琦、范仲淹。從此,由於沒有范仲淹,西夏進攻宋朝就比較輕鬆了。

  范仲淹等人被貶謫以後,西夏又開始商議攻宋大計。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李元昊謀臣張元向景宗皇帝獻計。張元認為,宋朝的精兵良將全部都聚集在宋夏邊境地區,而宋朝關中地區的軍事力量卻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軍牽制宋朝邊境地區的軍隊,使宋朝無暇估計關中地區,然後即可派一支勁旅乘機直搗關中平原,攻佔長安(今陝西西安)。元昊採納了張元的建議,派遣10萬大軍兵分兩路大規模進攻宋朝。一路從劉燔堡(今寧夏隆德)出擊,一路從彭陽城(今寧夏固原東南部)出發向渭州發動攻擊。宋將王沿聞知急忙派葛懷敏等人率軍增援劉燔堡,宋軍在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部)陷入西夏軍隊的重圍,宋軍大敗,葛懷敏等15員將領戰死,宋軍九千餘人近全軍覆滅。但西夏另一路遇到宋朝原州(今甘肅鎮原)知州景泰的頑強阻擊,西夏士兵全軍覆滅。西夏景宗李元昊直搗關中的美夢就此破滅。

  北宋與西夏之間發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3次大規模戰役,都以宋軍失敗而告終。雖宋在屢敗之餘揚言要重整決戰,但實際上想與西夏握手言和。西夏雖屢勝,但所掠奪所獲卻抵償不住戰爭中的消耗,與先前依照和約及通過宋夏民間貿易所的的物資相比,實在是得不償失。此外,由於西夏景宗元昊好大喜功,四處征戰,國庫空空如也、民間貿易中斷後,西夏貨幣上漲,百姓十分困苦,四處怨聲載道以及西夏與遼國出現矛盾等各種主觀原因,使西夏不得不與宋和談,因此,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五年(1042年)六月,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貴前往宋朝京城東京議和,宋仁宗表示願意接受西夏議和建議,並將談判的全權交給太師龐籍。雙方自第二年開始進行正式談判。

  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協議。和約規定:西夏向宋稱臣,元昊接受宋的封號;宋夏戰爭中雙方所擄掠的將校、士兵、民戶不再歸還對方;從此以後,如雙方邊境的人逃往對方領土,都不能派兵追擊,雙方互相歸還逃人;宋夏戰爭中西夏所佔領的宋朝領土以及其他邊境蕃漢居住地全部歸屬宋朝,雙方可在本國領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另外,每年還要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宋仁宗同意了元昊所提出的要求,於是宋夏正式達成和議,史稱“慶曆和議”。這次平等和議換得了宋夏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

  後來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統治時期,宋夏之間又爆發戰爭。但是總的來說,慶曆和議對維護宋夏之間的和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成功始於勤奮9


北宋與西夏的“好水川之戰”北宋必敗,因為北宋戰前準備不足,對敵情不清楚,戰役糧草不足;兩個主將意見不一,亦攻亦守,兵力不足;北宋軍事體制弊病,三權分立,武將冒進。下面聊一下個人看法。

一.北宋戰前準備不足,敵情未明,糧草不足

北宋戰前準備不足,對敵情不明,倉促應戰。戰前沒人想到,此次西夏李元昊是舉國之力主動攻擊北宋,軍隊數量既達十萬多;並先在好水川設伏,然後誘宋軍入套,以優勢兵力進行伏擊作戰。好水川之戰北宋可謂兩眼摸黑作戰,豈能不敗。

古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是,北宋長期對遼、夏兩邊作戰,國力不再充實,軍隊的糧草供應也出現不足,開始影響軍隊戰鬥力。好水川之戰,宋軍追擊西夏軍過程出現,“芻糧不繼,士馬乏食者三日”。

二.北宋主將意見不一,亦攻亦守,兵力不足

北宋主將鄜延路范仲淹和鄜延路韓琦的戰略意見不一,戰法相反。韓琦主張主動進攻,追求集中兵力深入西夏境內,尋找主力進行決戰;而范仲淹則主張積極防守,先鞏固城防等待西夏來攻,然後再伺機進攻。

兩個作戰主將意見不一,亦攻亦守,造成北宋可用的兵力不足。本應聯合參戰的兩支宋軍,最終只有韓琦的鄜延路宋軍參加好水川作戰,北宋的作戰力量被人為嚴重削弱,此時北宋主動出擊,焉能不敗!

三.北宋軍隊體制弊病,三權分立,武將冒進

北宋軍事體制固有弊病,設立樞密院、兩司三衙、率臣的“三權分立”制,由樞密院指揮軍隊,軍隊歸兩司三衙管,率臣將領臨時受命領軍。該體制雖然避免了唐朝節度使擁兵自立的毛病,但是造成北宋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兵將臨時組合,將領無法有效組織軍隊作戰,嚴重影響了北宋軍隊戰鬥力。好水川之戰,北宋軍隊各打各的,兵將組織混亂,也是戰敗的一個原因。

另外,武領任福不聽從主將韓琦命令,輕率冒進輕裝尾隨追擊敵軍,最終北宋軍隊人困馬乏,糧草不濟,飢渴交迫被西夏優勢伏兵以逸待勞而聚殲。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凝沙學史


西夏在首領李元昊的帶領下宣佈獨立,於是宋朝就取消了對待西夏的各類優待政策,西夏只能通過發動戰爭來奪取好處。好水川之戰就是由李元昊主動挑起的,在好水川預設伏擊圈,將追蹤的敵軍一網打盡。此次戰敗的直接原因是戰場指揮失當,根本原因是宋朝的軍事政策導致戰鬥力地下。

指揮失當

西夏自立後,宋朝對於西夏的作戰方略有兩種,一種是范仲淹主張的防守策略;一種是韓琦主張的進攻策略。最後宋仁宗選擇支持韓琦的進攻策略。

三川口宋軍失敗後,西夏李元昊再次率領大軍向宋朝國境發動攻擊,臨陣指揮的主帥韓琦發生了三個錯誤,導致最終的失敗。

  • 錯估兵力

對於李元昊此次出擊,韓琦估計出動的西夏軍隊在五萬人左右,因此憑藉他自己手中的籌碼足夠應付。

但是李元昊實際出動的軍隊人數是十萬,這與韓琦的預估差距很大。

  • 戰術失策

韓琦依據李元昊的行軍路線推斷西夏的攻擊目標是渭州,因此果斷派出人馬繞道西夏軍隊身後,企圖在渭州城下前後夾擊,一舉殲滅來犯之敵。

但是李元昊根本就沒有攻城略地的打算,而是選擇在好水川設伏,消滅宋軍有生力量。

  • 用人失當

韓琦選派的執行包抄任務的將軍是任福,這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面對佯裝失敗、丟盔棄甲逃竄的西夏軍,任福變得驕傲輕敵,果斷選擇追擊,最終在好水川被以逸待勞的西夏軍殺的全軍覆沒。

因此,好水川戰敗的直接原因就是指揮失當,一個錯誤就可以將大好局面葬送,更何況宋軍一連犯了三個錯誤,一敗塗地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宋朝軍制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軍人出生,正是因為他掌握了後周的軍權,才能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因此他上臺後最緊要得一件事就是進行軍事改革,收攏天下兵權。

首先在地方上掌管軍權的必須是文官,相對於驕橫跋扈的武官,宋朝的統治者更信任文人,以文制武成為宋朝的國策。

其次在軍隊實行更戍法,其目的在於防止武將專權,從而做到

兵不識將,將不知兵,雖然能夠削弱武將對軍隊的影響力,但是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最後是軍隊系統的編制太過複雜,各級軍官之間互有從屬,不便於統一指揮和節制。

因此宋朝冗雜的軍制和軍隊管理措施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導致宋朝在對外戰爭中表現不佳。

結語

很多人認為宋朝在對外作戰中屢戰屢敗是因為因為宋人文弱所致,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宋朝的軍隊組成以步兵為主,在對抗以騎兵為主的少數民族時原本就處於劣勢,但是

宋朝的軍人在戰場上視死如歸,絲毫不會退讓,值得後人去稱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