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定窯中的黑釉鷓鴣斑和油滴如何辨別?

古韻悠揚318


定窯為宋代六大窯系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宋代屬定州,故名。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這些已為藏友們所熟知,但北宋定窯還生產鷓鴣斑和油滴產品,比較少見。

一.二者形狀不同

1.鷓鴣斑,外觀形似鷓鴣斑點的花紋,就是鷓鴣鳥其胸部遍佈白點正圓如珠的羽毛,因為這種胸部散綴圓珠白點的羽毛,正是鷓鴣所獨具的風韻。

鷓鴣鳥的鷓鴣斑

浙江省麗水大水門碼頭出土北宋定窯黑釉點褐彩鷓鴣斑殘片

定州出土定窯黑釉鷓鴣斑窯變釉笠式盞殘片

2.油滴,油滴盞的釉面密佈著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直徑從數毫米之微至針尖大小,形似油滴。定窯油滴都很小,但有自己的特色,小而變化多,顯得含蓄而別有韻味,在黑色釉面上呈銀白色晶斑者稱"銀油滴",呈赭黃色晶斑的稱"金油滴"。

定窯油滴標本 

二.二者形成的原理不同

1鷓鴣斑,是在器物上先上一層面釉,在面釉基礎上再灑上含鐵量高的窯變釉,狀如鷓鴣斑點,燒成難度很大.形成最好的,叫鷓鴣斑,而定窯釉形成此斑的少,但它能形成散射狀的窯變稱天外飛仙!還有一種爆斑,規則一點的像金錢紋,這是定窯窯變特有的.鷓鴣斑是釉裝飾的工藝燒製而成.因燒製條件要求非常高.點彩釉窯變鷓鴣斑.成為極為稀少的名貴品種.

十世紀歐洲私人珍藏的黑定點彩斗笠式鷓鴣窯變盞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北宋黑定灑褐點窯變盞(介於天外飛仙與鷓鴣斑之間)

3. "油滴"的形成屬於自然窯變,與人工窯變形成的鷓鴣斑比,二者有本質的區別.油滴是鐵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卻後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晶體所致。油滴釉屬於結晶釉,由於燒成時鐵的氧化物在該處密集,冷卻時這些局部形成過飽和狀態,並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晶體,從而形成“油滴”斑。黑定中油滴作品是在唐代的定窯醬釉基礎上發展的.

定州出土北宋黑定油滴盞殘片

油滴是一種在高溫下使鐵離子釋放,又急速遇冷後釉表面呈現的‘銀色’、‘醬色’、‘冰花’等不同程度的窯變結晶體,這種結晶的成因與釉料、釉的薄厚及燒成溫度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據說這種油滴只有在1100度以上,又逢適當的釉料、溼度和風口才會形成,溫度過低難以形成,過高油滴又太小,所以要燒出完美的油滴器物成品率極低,應該都帶有偶然性。

曲陽、定州近年出土的定窯油滴殘片

中國的鷓鴣斑和“油滴”主要產地除定窯外,還有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福建等地區都有生產.

福建建窯鷓鴣斑標本

2003年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出土山西懷仁窯黑釉油滴盞

參考文獻:

1.沙家櫪《神奇的黑定及其窯變》

2.沙家櫪《待創新高的黑定窯變盞》

3自正定窯《黑定》

聲明:本答案由【極速鑑寶】APP整理總結,僅供廣大收藏者參考。


極速鑑寶故事匯


黑色釉瓷器一直以來,不被我國收藏界所重視。近些年來隨著國際藝術品拍賣升溫,黑釉瓷器尤以黑釉各種窯變茶盞,受到國際藝術品市場的青睞和追捧。及日本收藏界對黑釉各種窯變瓷器的鐘愛和欣賞。

黑釉瓷器在宋、金、元時期比較盛行,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的各種階層中,是日常生活中所用之物。窯口以南方建窯、吉州窯,北方河北、河南、陝西、山西等各大小窯囗都有生產過黑釉瓷器。

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所生產的黑釉瓷器,以黑定而聞名於世,尤以黑釉鷓鴣斑茶盞,近幾年來受到各界收藏人士所喜愛,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的拍賣價格也創下歷史最高成交紀錄。

宋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品種繁多,釉色紛呈。宋瓷的最大貢獻是開創了瓷器審美的新境界,黑色釉瓷器,與其它的各種瓷器共同組成了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





古韻悠揚318


欲說鷓鴣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鷓鴣。鷓鴣如圖。鷓鴣是一種鳥,鳥的前胸羽毛有黑白相間的圖案即有黑白斑。建窯燒的一種碗。如圖2。屬於鷓鴣斑。而油滴碗如圖6所示。跟油滴很相似。多為建窯和吉州窯燒造。

而定窯也燒造黑釉,價比白釉更貴。其中如圖3.4.5就是有名的定窯黑釉的一種。而定窯鷓鴣斑,其實就是日本人說法。他們管這個碗叫定窯鷓鴣斑。而我認為他們應該歸於油滴的範疇。

是日本人搞亂了鷓鴣斑和油滴的區別。

最後一圖是我們常說的油滴盞。

總上所述,也許看看圖比說的更清楚。

回答滿意嗎?








oldgeng5293465


建盞斑紋各種各樣、千差萬別,宋代人給予建盞的名稱是對於具有典型特徵的建盞而言,其他的只能按類近行歸類。如日本稱的「油滴建盞」在中國宋代謂「鷓鴣斑建盞」,因流傳到日本後,被日本人稱為油滴天目,故國人也慣用油滴來稱呼建窯中斑紋呈點狀的釉色。

油滴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建窯油滴,一種是華北油滴。

建窯油滴即位於南方的宋代建州窯,是宋代建窯的名貴釉色,以建窯建盞燒製技藝所燒的鷓鴣斑。除了建窯生產的油滴盞之外,華北油滴則是宋金時代山西、河南、河北、山西等北方窯口所燒雨點釉,也是深受到各路藏家們的喜愛和追捧。

日本現稱的油滴包含建窯油滴(即鷓鴣斑),和華北油滴(即雨點釉),兩者區別有:

1

燒製條件不同

建窯油滴的燒成溫度在1300℃之上,而且必須在還原氣氛下燒成,而華北油滴的燒成溫度在1240℃左右,在氧化或還原氣氛下都可以燒成。

2

形成機理不同※浮萍機理

建窯油滴釉燒到1300℃左右時,在特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下,釉開始形成液相分離結構,釉主體相分離出富鐵的另一相。

在重力與表面張力等作用下,富鐵相易浮在釉表面層,隨著過程推移,浮在釉面的富鐵相越來越多,這些富鐵相形成的液相小滴就象漂浮在水面的青萍,能夠在液麵上漂游。

它們隨機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個個大小不同的包裹團,包裹團越大,其中的液相小滴也越多,但這些液相小滴僅僅挨在一起,沒有熔為一體,就象一葉葉青萍靠在一起。

當燒成進行到一定程度後降溫冷卻,在冷卻過程中,當環境條件適合包裹團中的鐵氧化物析晶時,便形成建窯油滴斑紋。

外觀特徵不同

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的外觀特徵是由它們的形成機理決定的,其區別在於:

(1)華北油滴是均勻分佈的,因為它是由氣泡形成的,有釉的地方就有氣泡,所以斑點佈滿整個釉面。而建窯油滴的斑點是隨機而生,所以分佈不均勻。它不僅體現在同一件作品上,尤其在不同件作品上差別就更大,所以建窯油滴釉面花紋各種各樣。

(2)華北油滴斑點的大小與釉層厚度密切相關,因為釉層越厚,氣泡越大,「火山口」也越大,一個「火山口」的凹坑拉平後就是一個斑點。而斑點的形狀也取決於凹坑被拉平的形狀。

建窯油滴的斑點大小與釉層厚度沒有必然的關係,關鍵在包裹團大小,所以同一件建盞上不同部位的斑點大小與疏密都可能差別很大。

而斑點的形狀一般呈卵形狀,是因為包裹團受釉層流動影響,有被向下拉的力存在。若拉力過大,則斑點成條形狀。

(3)建窯油滴在高溫燒成,釉流動大,在盞外靠底足處有一圈明顯的聚釉;而華北油滴在較低溫度燒成,聚釉現象不明顯。

(4)建窯油滴斑點內有肉眼可見的溝紋(類似田泥幹後的裂紋),是因為包裹團是由許多液相小滴拼合而成。而華北油滴斑點內無溝紋,是因為鐵氧化物均勻聚集在氣泡周圍。

因為兩類油滴在燒製條件波動的情況下,都存在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斑點,對於不善於鑑別的人,若從斑點的大小、形狀、疏密或色彩上生搬硬套去區別,則很容易誤入歧途,但不管兩類油滴如何變化,萬變不離其宗,它們的形成機理會從斑點內溝紋反映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