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軍和駐印軍就不是一回事,而且還有過兩支遠征軍

很多人都把抗戰時期在滇西印緬地區的中國軍隊統稱為遠征軍,有的甚至把駐印軍也說成了遠征軍,實際上遠征軍和駐印軍完全是兩個概念,而且抗戰中在這個地區還有過兩支遠征軍。

遠征軍和駐印軍就不是一回事,而且還有過兩支遠征軍

遠征軍和駐印軍完全是兩回事

很多人都把抗戰時期在滇西印緬地區的中國軍隊統稱為遠征軍,有的甚至把駐印軍也說成了遠征軍,實際上遠征軍和駐印軍完全是兩個概念,而且抗戰中在這個地區還有過兩支遠征軍,這到底是怎麼個情況,就聽小編來詳細說一說。

抗戰爆發後,中國沿海地區很快就被日軍佔領,海上與外界的通道被全部切斷。只剩下陸上的西北國際交通線、滇越鐵路和滇緬公路這三條了,由於194去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加上蘇聯自身在戰爭中損失也很大,還需要美英援助,根本沒有力量援助中國,即便是美英的援助如果走蘇聯再從西北國際交通線到中國,也實在太漫長了。滇越鐵路隨著日軍1940年9月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滇越鐵路也就被切斷了。這樣中國與國際聯繫就只剩下了滇緬公路,因此滇緬公路也就成了中國抗戰名副其實的生命線。

遠征軍和駐印軍就不是一回事,而且還有過兩支遠征軍

滇緬公路是中國抗戰的生命線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隨即開始進攻東南亞,目標之一就是佔領緬甸,切斷滇緬公路。

考慮到英國在緬甸的力量不強,所以中國提出願意派部隊進入緬甸協助英軍與日軍作戰。但是和中國將緬甸視為是生命線不同,英國在亞洲最重要的殖民地是印度,所以英國的總體戰略中,必要時是可以犧牲緬甸來集中力量確保印度。另外,英國也擔心中國軍隊進入緬甸會影響其在緬甸的殖民統治,所以一開始並沒有同意中國的建議。直到1942年2月,緬甸局勢日趨危急,英國才同意中國軍隊入緬參戰。

1942年2月1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成立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下轄第5軍、第6軍、第66軍共3個軍10個師約10萬人,由司令長官羅卓英和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美國陸軍中將共同指揮,同時還要接受駐緬英軍總司令赫頓(舊譯作胡敦)指揮。

這就是第一支中國遠征軍,也叫“中國赴緬遠征軍”或者“中國援緬遠征軍”,簡稱遠征軍。

第一次遠征軍(1942年3月到5月)編制

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衛立煌(未到任,由羅卓英繼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

第5軍軍長:杜聿明

第200師師長:戴安瀾(陣亡)

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

第96師師長:餘韶

第6軍軍長:甘麗初

第49師師長:彭壁生

第93師師長:呂國銓

暫編第55師師長:陳勉吾

第66軍軍長:張軫

新編38師師長:孫立人

新編第28師師長:劉伯龍

新編第29師師長:馬維驥

司令長官部直轄第36師師長:李志鵬

遠征軍和駐印軍就不是一回事,而且還有過兩支遠征軍

第一次遠征軍入緬參戰

3月1日,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先後進行了同古、仁安羌等戰役,但日軍於3月8日佔領仰光,也就是滇緬公路的起點,遠征軍入緬作戰所要保衛的最重要的目標已經失去了。

4月28日,日軍攻佔臘戍,切斷了遠征軍後路。臘戍失守是遠征軍失敗的重要節點——1942年6月在雲南保山召開的緬甸戰役檢討會議上,就將臘戍失守確定為導致遠征軍崩潰的主要原因,並追究66軍在臘戍不戰而潰的責任,66軍軍長張軫、新編第28師師長劉伯龍、新編第29師師長馬維驥革職查辦,66軍及新編第29師番號撤銷。

5月1日,日軍攻佔曼德勒,緬甸戰場的全面失敗已經無可挽回,5月2日才接替赫頓出任緬甸英軍總司令還不到兩個月的哈羅德·亞歷山大上將下令全線總退卻。

遠征軍也只好分路撤退,其中新38師撤到印度;第5軍200師和第66軍從滇緬公路撤回雲南;第6軍約1萬人從景棟小路撤回國內;新第96師翻越高黎貢山撤回雲南。最為坎坷艱辛的是第5軍軍部直屬部隊和新第22師,在野人山原始森林中艱難跋涉了114天,整個行程超過600公里,1.5萬人最終只有約2000人活著到了印度。

遠征軍和駐印軍就不是一回事,而且還有過兩支遠征軍

10萬遠征軍最後只有4萬人倖存,損失的6萬人中,戰鬥損失還不到1萬人,其餘5萬人都是在撤退中損失的,實在令人扼腕痛惜。

第一支遠征軍就此以失敗告終。

撤退到印度的新38師和新22師,在印度蘭姆伽重新進行整訓,換裝美式裝備,並於1942年7月整編為中國駐印軍,由史迪威任總指揮,羅卓英任副總指揮。此後又由國內通過駝峰航線的返程運輸機運來補充兵員,於1944年8月擴編成新1軍和新6軍,共2個軍5個師約6萬人,副總指揮也改由鄭洞國擔任。

中國駐印軍(1942年7月至1944年7月)編制

總指揮:史迪威(索爾登繼任),副總指揮:鄭洞國

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

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

1944年8月以後

新編第1軍軍長:孫立人

新編第38師師長:李鴻

新編新30師師長:唐守治

新編第6軍軍長:廖耀湘

新編第22師師長:李濤

第14師師長:龍天武

第50師師長:潘裕昆

遠征軍和駐印軍就不是一回事,而且還有過兩支遠征軍

這張是駐印軍最著名的照片

當時美國援助中國的武器裝備,計劃分為三部分,在印度的駐印軍若干個師稱為“X部隊”;在滇西的30個師稱為“Y部隊”;在廣西桂林的30個師稱為“X部隊”。

最後只有駐印軍的5個師可以算是真正實現了美械,甚至還有2個坦克營,分別裝備M4A4“謝爾曼”中型坦克和M3A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不過最後“謝爾曼”坦克沒有帶回國。

遠征軍和駐印軍就不是一回事,而且還有過兩支遠征軍

駐印軍的坦克部隊

而相比之下,滇西的“Y部隊”的重武器裝備嚴重缺編,通常1個軍才有1個75毫米山炮營,還不如駐印軍1個師的炮兵力量。

所以,駐印軍才是真正的美械裝備部隊,不僅火炮多,而且還有大量的火箭筒、火焰噴射器以及步話機和機動車輛。

1943年2月1日,中國又在雲南重建遠征軍,由陳誠為司令長官(後由衛立煌接任),下轄第11、20集團軍,共5個軍19個師約18萬人(後有2個師調入準駐印軍)。

第二次遠征軍(1943年2月至1945年3月)編制

司令長官:陳誠(衛立煌繼任)

第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

第2軍軍長:王凌雲

第9師師長:張金廷

第33師師長:楊寶

第76師師長:夏德貴

第6軍軍長:黃傑

預備第2師師長:顧葆裕

新編第39師師長:洪行

第71軍軍長:鍾彬

新編第28師師長:劉又軍

第87師師長:張邵勳

第88師師長:胡家驥

集團軍直轄第36師師長:李志鵬

第200師師長:高吉人

第20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

第53軍軍長:周福成

第116師師長:趙鎮藩

第130師師長:張玉挺

第54軍軍長:方天

第14師師長:龍天武(調入駐印軍)

第50師師長:潘裕昆(調入駐印軍)

第198師師長:葉佩高

遠征軍司令部直屬部隊

第8軍軍長:何紹周

榮譽第1師師長:汪波

第82師師長:王伯勳

第103師師長:熊綬春

直屬第93師師長:呂國銓

1943年10月,駐印軍首先開始反攻,於1944年3月佔領孟關,重創日軍第18師團。

1944年5月,滇西的遠征軍強渡怒江,分錄向騰衝、龍陵、芒市推進。由此形成了駐印軍和遠征軍兩面夾擊反攻緬北的戰略態勢。

遠征軍和駐印軍就不是一回事,而且還有過兩支遠征軍

滇西遠征軍強渡怒江

8月,駐印軍攻佔密支那。

9月,遠征軍攻佔騰衝、松山。

11月,遠征軍再下龍陵、芒市,12月,攻克遮放,1945年1月克復畹町。

1945年1月22日,遠征軍第53軍第116師與駐印軍新1軍在木遮會師,隨後以鉗形攻勢向芒友推進。

1945年1月27日,遠征軍與駐印軍在芒友勝利會師,中印公路全部打通。

遠征軍和駐印軍就不是一回事,而且還有過兩支遠征軍

這張是芒友會師最著名的照片,左為駐印軍,右為遠征軍

此戰,駐印軍傷亡2萬多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遠征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日軍2.1萬餘人,完成了反攻緬北的全面勝利,滇緬印戰區也因此成為抗戰歷史上中國軍隊對日本軍隊唯一取得完勝徹底擊潰日寇的戰區。

可見,遠征軍前後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1942年2月到5月的入緬遠征軍,第二次是1943年2月到1945年2月的滇西遠征軍,而駐印軍則是1942年7月到1945年2月,在印度整訓接收美式裝備和訓練,並由印度反攻緬北的那支部隊。

唯一有重疊的就是新22師和新38師,在1942年2月到5月是屬於第一次的入緬遠征軍,入緬作戰失敗退到印度後才成為駐印軍,所以這兩個師既有遠征軍又有駐印軍的經歷,不過在時間上並沒有重合,而是切分的很清楚,具體什麼時間屬於什麼部隊,是非常清楚的。而把遠征軍和駐印軍混為一談實在就是對這段歷史太無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