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給不了你月薪三萬,只能給你講講成長性思維,或可年薪百萬

沒有月薪上萬,不是資質平庸,也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你的思維認知受限了,人不是有了“天賦+機會”才能持續“破局”,過豐盈人生。

抱歉,給不了你月薪三萬,只能給你講講成長性思維,或可年薪百萬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終身成長》,因其標題的醒目且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方面的頂好的著作,一直排在近期必讀書中C位,恰逢假期,剛好用了半天時間將它通讀了一遍。


頂尖高手,都是成長性思維模式?


一個強烈的感覺是:用成長性思維的觀察與解決我們現狀的問題,比如經濟危機、感情危機、生活危機、甚至健康危機,顯然會容易的多,這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也就是拿來主義,意識到這一層面便可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行為模式,進一步便可能改變糟糕的現狀。


其次,因為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對成長性思維模式的深度解讀,讓我更加確認,人之所以會長期“運氣不好”,歸因不一定為智力、努力或階層,而是認知受限,一旦上升到認知層面,在某種意義上是可以改變人的世界觀,從而長期的,持續的改變整個人生,已獲得一種現實與精神層面的“豐盈”。


對於稍微有些知識儲備來說,成長性思維模式表面的字義並不難理解,就像是我們小時候背的成語、古詩,名人名言一樣,甚至司空見慣的生活、健康、工作、自由、愛等名N.一樣,說出來都知道,但是真的有幾個人能懂?


一個“自由”,尚且討論五千年而沒有定論,這一句成長,何嘗不是。


既然翻到這篇文章,建議你能用心閱讀下去,可能會些許顛覆到我們以往的很多認知。什麼是成長性思維模式,這與長期或者線性的思維模式又有什麼區別?


80%人擁有固定性思維模式


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是固定型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在我們成年後,最直觀的表現是,我們會急於一遍遍地證明自己的能力,不懈餘力的告訴證明我們是萬一,是特例,即使有時候我們也會認可自己是個普通人,擁有一般水平的智力和品德,普通的出生,普通的顏值,普通的個性,那麼,也會在生活中不由自主的證明自己在這些方面達到了正常水平。


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便是:我們普通認為一個人的出生、智力水平、所受的教育,當然還有運氣決定了人們的一切,受這種思維模式主導的時候,努力多半是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起到的也是間歇性的勵志性雞湯的效果,治標不治本。


曾一度熱銷的《未來簡史》一書中,便提到了改造基因讓人長壽、永生的設想。


而由伊桑·霍克 、烏瑪·瑟曼和裘德·洛 主演的科幻片《千鈞一髮》,演繹了這個設想,不久的未來,是一個成功運用基因技術的時代,寶寶出生幾秒鐘就能通過基因測試得出他的優點和缺陷,人們大多數通過基因科學擁有完美的孩子。

抱歉,給不了你月薪三萬,只能給你講講成長性思維,或可年薪百萬

千鈞一髮電影劇照

我們的生活中這種例子也很常見,應試教育的課堂上,成績便是智力水平的顯性表現,老師會按照(智力水平)成績從高到低安排在教室裡的座位,只有成績最好(智力最高)的同學才能坐在教室的最好位置,長期以往便給大家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學習好的孩子腦子都聰明,學習不好的孩子都是愚鈍的,在這種思維模式中,全班同學都有一個強烈的目標,就是要讓自己顯得聰明而不是愚蠢,最後便沒有幾個孩子會真正享受學習的快樂,每逢大型考,畢業考完便會撕書慶賀便是形象的證明。


身處其中,我們深受其害!


即使成年後,我們依然走不出這種由於自己的思維招致的不成熟狀態,做事情的出發點還是會想當然的想要去證明些什麼,每一個時刻,他們都在接受評估:我會成功還是失敗?我看上去是聰明還是愚蠢?我是會被接受還是被拒絕?我看上去像是個成功者還是失敗者?


舉個例子,當一個男子或女子被男友/女友放棄,一個職員被公司辭退,心裡所想的便是一定要混出個人模狗樣兒,功成名就,以證明被錯看了,這個時候我們的“精神胚胎”的成長,又一次被鉗制了,剩下的便是由固定性思維模式所演變出的殊途同歸的“宿命”:


幸福的人生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人生千篇一律。


我們總是跟一些無意義的事情在較勁,而忽略了自身的成長。


成長性思維模式的人都自成高手


相反,成長性思維的人並不會選擇證明自己,他們一生追求的是認識自己,如阿波羅神廟上的世界性的警言:人啊,你要認識你自己!


抱歉,給不了你月薪三萬,只能給你講講成長性思維,或可年薪百萬

阿波羅神廟

人,如何認識自己?


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處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狀態,比如成績/業績不好,資質平庸,懶惰、肥胖、拖拉、自私、虛榮、妒忌、不愛學習等很多高危漏洞,甚至是由自己招致的不成熟矇昧的意識形態。


其次,我們相信每一天都是人生的起點,我們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行動來改變的,不管手裡拿著什麼樣的牌,不管生活中有多少漏洞需要填補,不管現實的處境是多麼糟糕,任何顯而易見的結果,都可以通過努力和提升個人認知+行為來改變和成長。

抱歉,給不了你月薪三萬,只能給你講講成長性思維,或可年薪百萬


是不是說,具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認為每個人想做什麼都能成功?任何人只要有一定的積極性並接受過適當的教育都能成為愛因斯坦或貝多芬?並不是這樣的。


擁有成長性思維的人相信,個人自身真正的潛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類在經過多年的熱情、辛苦奮鬥以及訓練後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是無法預知的。


達爾文和托爾斯泰在小時候被看作很普通的孩子?


本·霍根(Ben Hogan),著名的高爾夫球運動員,童年時完全肢體不協調?


攝影家辛迪·謝爾曼(Cindy Sherman)幾乎登上了評選20世紀最重要藝術家的全部榜單,卻沒有通過她接受的第一個攝影課程的考試?


傑拉爾丁·佩奇(Geraldine Page),最著名的演員之一,曾經因為缺乏天賦而被建議放棄演員夢想?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任何才能都是可以發展”,“我們的生活處境是可以通過行為和認知模式得以改變”,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查漏補缺,而不是再一次一次一遍追本溯源,到原生家庭,到出生條件,到教育背景,到生理或者是心理缺陷,揹著過往的包袱,浪費時間一遍又一遍地從別人的嘴裡去證明自己的傑出?


相反,我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時,來提升自己,而不是掩飾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改變它們,也不會去要找那些只能保護自己自尊心的人,而不是那些可以促進你成長的人作為自己的朋友和搭檔,更不會要去找那些自己屢試不爽的事,而不是去選擇一些可以提高自己的事。

抱歉,給不了你月薪三萬,只能給你講講成長性思維,或可年薪百萬

長期思維模型

即使是(或特別是)事情發展不順利時也能擁有這種想要提升自己並堅持不懈的激情,這就是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身上的標誌,這種思維模式,讓人們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戰的時刻,依然可以茁壯成長,可以說世界上擁有80%資源的人都擁有這種只有20%人的才有的成長性思維。

成長性思維的人可以創造自己的好運


普通人的看名流圈,都特別相信天賦。即使是,或者特別是,專家們也這樣認為。“與生俱來”“天才大腦”這個被人為的創造出來的概念迷惑了一批批,甚至是一代代人,好像有些人生下來就註定成為某某家,尤其是運動員、腦力工作者最容易談論天賦和運氣。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終身成長》這本書裡舉出了大量的例子:運動員、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等等,一個人看上去就像個運動員/企業家/藝術家/作家/警察……行動起來像也像,並不是事實,事實是成長性思維才是他們“破局”的關鍵。


當然,對於一些明顯不符合“天賦”特質的,我們更願意用機會解釋,機會是個好東西,不管我們年齡多大、什麼身份、什麼職業、有沒有錢,我們都需要機會。如果將一段不斷上進的人生軌跡用線條來表示,那麼它並不平滑,或許最接近的應該是下面這樣的:


抱歉,給不了你月薪三萬,只能給你講講成長性思維,或可年薪百萬

機會模型

我們的成長不是線性的,一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進步緩慢,長期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突然爆發式增長,緊接著,到了瓶頸期。有些人,這條實線就是我們全部的人生軌跡,而另一些人,如上圖所示,有第二條、第三條乃至無數條實線,而連接著每條實線的虛線的頭尾,也就是那些突然跳躍的斷層點,就是每個人的機會點。


每當我們希望自己在某個層面更上一層樓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機會。不管是量變引起質變,還是突如其來的“好運”,都需要一個開啟的條件。當這個條件降臨的時候,我們才能取得飛躍式進展。


好像,在我們的人生軌跡中,沒什麼比運氣更重要了。出生本身就是極大的運氣,成年後懷才不遇,時運不濟,錯過紅利期好像都跟運氣有關,在這種“天命”思維的引導下,長期以往,人會由躊躇滿志演變為滿腔牢騷、鬱鬱寡歡,以至終生不得志。


沒機會真的怪不了運氣!


人的運氣是老天爺給的?還是自己創造的?答案顯然是後者!如果我們真的覺得自己沒有機會,那一定是我們自身不具備開啟好它的條件,反而言之,能開啟自身好運氣條件的的人一定是具備著成長性思維的人!


成長性思維的人會主動利用任何一個時間向上成長,積累的“觸角”。所有的觸角成長最終都會被用到,有的可以單獨使用,有的可以排列組合,打開另一片天地。


抱歉,給不了你月薪三萬,只能給你講講成長性思維,或可年薪百萬

千鈞一髮電影劇照

想做的,先做起來!


很多人之所以不願意先做起來,是由於我們喜歡用固定思維看待問題,總是認為在環境不變或環境變差的條件下,現在看不到機會就意味著以後也看不到機會,所以不想浪費時間,但節省下來的時間通常也沒有用在更加有用的地方,往往一生的時間都被這樣白白浪費了!


殊不知,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是思維模式的踐行者,每一個選擇都打上了我們思維模式的烙印,瞭解自己的思維模式並有意識地做出相應調整,才有把握獲得並保持成功。


任何人直到自己成功那一天才會承認自己擁有某種天賦或某種運氣!


現實艱難,如果你也遇到了困難,就去試試這種思維模式。改變也許艱難,但我從未見誰說過不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