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给不了你月薪三万,只能给你讲讲成长性思维,或可年薪百万

没有月薪上万,不是资质平庸,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你的思维认知受限了,人不是有了“天赋+机会”才能持续“破局”,过丰盈人生。

抱歉,给不了你月薪三万,只能给你讲讲成长性思维,或可年薪百万

卡罗尔·德韦克博士《终身成长》,因其标题的醒目且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方面的顶好的著作,一直排在近期必读书中C位,恰逢假期,刚好用了半天时间将它通读了一遍。


顶尖高手,都是成长性思维模式?


一个强烈的感觉是:用成长性思维的观察与解决我们现状的问题,比如经济危机、感情危机、生活危机、甚至健康危机,显然会容易的多,这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也就是拿来主义,意识到这一层面便可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行为模式,进一步便可能改变糟糕的现状。


其次,因为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对成长性思维模式的深度解读,让我更加确认,人之所以会长期“运气不好”,归因不一定为智力、努力或阶层,而是认知受限,一旦上升到认知层面,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改变人的世界观,从而长期的,持续的改变整个人生,已获得一种现实与精神层面的“丰盈”。


对于稍微有些知识储备来说,成长性思维模式表面的字义并不难理解,就像是我们小时候背的成语、古诗,名人名言一样,甚至司空见惯的生活、健康、工作、自由、爱等名N.一样,说出来都知道,但是真的有几个人能懂?


一个“自由”,尚且讨论五千年而没有定论,这一句成长,何尝不是。


既然翻到这篇文章,建议你能用心阅读下去,可能会些许颠覆到我们以往的很多认知。什么是成长性思维模式,这与长期或者线性的思维模式又有什么区别?


80%人拥有固定性思维模式


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在我们成年后,最直观的表现是,我们会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懈余力的告诉证明我们是万一,是特例,即使有时候我们也会认可自己是个普通人,拥有一般水平的智力和品德,普通的出生,普通的颜值,普通的个性,那么,也会在生活中不由自主的证明自己在这些方面达到了正常水平。


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我们普通认为一个人的出生、智力水平、所受的教育,当然还有运气决定了人们的一切,受这种思维模式主导的时候,努力多半是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起到的也是间歇性的励志性鸡汤的效果,治标不治本。


曾一度热销的《未来简史》一书中,便提到了改造基因让人长寿、永生的设想。


而由伊桑·霍克 、乌玛·瑟曼和裘德·洛 主演的科幻片《千钧一发》,演绎了这个设想,不久的未来,是一个成功运用基因技术的时代,宝宝出生几秒钟就能通过基因测试得出他的优点和缺陷,人们大多数通过基因科学拥有完美的孩子。

抱歉,给不了你月薪三万,只能给你讲讲成长性思维,或可年薪百万

千钧一发电影剧照

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例子也很常见,应试教育的课堂上,成绩便是智力水平的显性表现,老师会按照(智力水平)成绩从高到低安排在教室里的座位,只有成绩最好(智力最高)的同学才能坐在教室的最好位置,长期以往便给大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学习好的孩子脑子都聪明,学习不好的孩子都是愚钝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中,全班同学都有一个强烈的目标,就是要让自己显得聪明而不是愚蠢,最后便没有几个孩子会真正享受学习的快乐,每逢大型考,毕业考完便会撕书庆贺便是形象的证明。


身处其中,我们深受其害!


即使成年后,我们依然走不出这种由于自己的思维招致的不成熟状态,做事情的出发点还是会想当然的想要去证明些什么,每一个时刻,他们都在接受评估:我会成功还是失败?我看上去是聪明还是愚蠢?我是会被接受还是被拒绝?我看上去像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举个例子,当一个男子或女子被男友/女友放弃,一个职员被公司辞退,心里所想的便是一定要混出个人模狗样儿,功成名就,以证明被错看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精神胚胎”的成长,又一次被钳制了,剩下的便是由固定性思维模式所演变出的殊途同归的“宿命”:


幸福的人生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人生千篇一律。


我们总是跟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在较劲,而忽略了自身的成长。


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人都自成高手


相反,成长性思维的人并不会选择证明自己,他们一生追求的是认识自己,如阿波罗神庙上的世界性的警言: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


抱歉,给不了你月薪三万,只能给你讲讲成长性思维,或可年薪百万

阿波罗神庙

人,如何认识自己?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状态,比如成绩/业绩不好,资质平庸,懒惰、肥胖、拖拉、自私、虚荣、妒忌、不爱学习等很多高危漏洞,甚至是由自己招致的不成熟蒙昧的意识形态。


其次,我们相信每一天都是人生的起点,我们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行动来改变的,不管手里拿着什么样的牌,不管生活中有多少漏洞需要填补,不管现实的处境是多么糟糕,任何显而易见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努力和提升个人认知+行为来改变和成长。

抱歉,给不了你月薪三万,只能给你讲讲成长性思维,或可年薪百万


是不是说,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每个人想做什么都能成功?任何人只要有一定的积极性并接受过适当的教育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或贝多芬?并不是这样的。


拥有成长性思维的人相信,个人自身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


达尔文和托尔斯泰在小时候被看作很普通的孩子?


本·霍根(Ben Hogan),著名的高尔夫球运动员,童年时完全肢体不协调?


摄影家辛迪·谢尔曼(Cindy Sherman)几乎登上了评选20世纪最重要艺术家的全部榜单,却没有通过她接受的第一个摄影课程的考试?


杰拉尔丁·佩奇(Geraldine Page),最著名的演员之一,曾经因为缺乏天赋而被建议放弃演员梦想?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任何才能都是可以发展”,“我们的生活处境是可以通过行为和认知模式得以改变”,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查漏补缺,而不是再一次一次一遍追本溯源,到原生家庭,到出生条件,到教育背景,到生理或者是心理缺陷,背着过往的包袱,浪费时间一遍又一遍地从别人的嘴里去证明自己的杰出?


相反,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来提升自己,而不是掩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改变它们,也不会去要找那些只能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人,而不是那些可以促进你成长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和搭档,更不会要去找那些自己屡试不爽的事,而不是去选择一些可以提高自己的事。

抱歉,给不了你月薪三万,只能给你讲讲成长性思维,或可年薪百万

长期思维模型

即使是(或特别是)事情发展不顺利时也能拥有这种想要提升自己并坚持不懈的激情,这就是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身上的标志,这种思维模式,让人们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战的时刻,依然可以茁壮成长,可以说世界上拥有80%资源的人都拥有这种只有20%人的才有的成长性思维。

成长性思维的人可以创造自己的好运


普通人的看名流圈,都特别相信天赋。即使是,或者特别是,专家们也这样认为。“与生俱来”“天才大脑”这个被人为的创造出来的概念迷惑了一批批,甚至是一代代人,好像有些人生下来就注定成为某某家,尤其是运动员、脑力工作者最容易谈论天赋和运气。


卡罗尔·德韦克博士《终身成长》这本书里举出了大量的例子:运动员、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等,一个人看上去就像个运动员/企业家/艺术家/作家/警察……行动起来像也像,并不是事实,事实是成长性思维才是他们“破局”的关键。


当然,对于一些明显不符合“天赋”特质的,我们更愿意用机会解释,机会是个好东西,不管我们年龄多大、什么身份、什么职业、有没有钱,我们都需要机会。如果将一段不断上进的人生轨迹用线条来表示,那么它并不平滑,或许最接近的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抱歉,给不了你月薪三万,只能给你讲讲成长性思维,或可年薪百万

机会模型

我们的成长不是线性的,一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进步缓慢,长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突然爆发式增长,紧接着,到了瓶颈期。有些人,这条实线就是我们全部的人生轨迹,而另一些人,如上图所示,有第二条、第三条乃至无数条实线,而连接着每条实线的虚线的头尾,也就是那些突然跳跃的断层点,就是每个人的机会点。


每当我们希望自己在某个层面更上一层楼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机会。不管是量变引起质变,还是突如其来的“好运”,都需要一个开启的条件。当这个条件降临的时候,我们才能取得飞跃式进展。


好像,在我们的人生轨迹中,没什么比运气更重要了。出生本身就是极大的运气,成年后怀才不遇,时运不济,错过红利期好像都跟运气有关,在这种“天命”思维的引导下,长期以往,人会由踌躇满志演变为满腔牢骚、郁郁寡欢,以至终生不得志。


没机会真的怪不了运气!


人的运气是老天爷给的?还是自己创造的?答案显然是后者!如果我们真的觉得自己没有机会,那一定是我们自身不具备开启好它的条件,反而言之,能开启自身好运气条件的的人一定是具备着成长性思维的人!


成长性思维的人会主动利用任何一个时间向上成长,积累的“触角”。所有的触角成长最终都会被用到,有的可以单独使用,有的可以排列组合,打开另一片天地。


抱歉,给不了你月薪三万,只能给你讲讲成长性思维,或可年薪百万

千钧一发电影剧照

想做的,先做起来!


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先做起来,是由于我们喜欢用固定思维看待问题,总是认为在环境不变或环境变差的条件下,现在看不到机会就意味着以后也看不到机会,所以不想浪费时间,但节省下来的时间通常也没有用在更加有用的地方,往往一生的时间都被这样白白浪费了!


殊不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是思维模式的践行者,每一个选择都打上了我们思维模式的烙印,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有意识地做出相应调整,才有把握获得并保持成功。


任何人直到自己成功那一天才会承认自己拥有某种天赋或某种运气!


现实艰难,如果你也遇到了困难,就去试试这种思维模式。改变也许艰难,但我从未见谁说过不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