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集團解析:資產超5600億,農業食品行業“國家隊長”成長路

四年前的三月份,中糧集團公佈了集團的“十三五”發展規劃,規劃有三個目標:

第一:打造全產業鏈的國際化大糧商;

第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國有資本投資主體;

第三:建設市場化、多元化、專業化的現代企業。

計劃中還有3個可量化的指標,到2020年:營業收入達到7500億元,總資產達到6000億元,利潤總額達到150億元。為了完成集團“十三五”規劃,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中糧集團集中優勢兵力,聚焦糧油棉糖核心業務,適度發展食品、地產、金融業務,走出了一條適合集團發展的國際化大糧商之路。

拆解中糧集團的發展路徑和業務佈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農業食品企業如何跨品類、跨領域經營,如何實現異地擴張,如何完成資本加業務的雙翼佈局。

同時,將中糧集團和全球知名糧商ABCD結合起來分析,可以找到國內外企業在全球化擴張上的一致路徑和差異之處;另外,頭部農業食品類上市公司如牧原、溫氏、新希望、海天等亦在進行外延擴張,社會資本參與農業和國有企業改制是未來農業關鍵議題,這也給了中糧集團持續擴張以時代意義。

目錄

第一章:中糧集團現有業務概述,18個專業平臺,14家上市公司

第二章:中糧集團歷史沿革,70年篳路藍縷

第三章:中糧集團和全球四大糧商ABCD對比分析

第四章:未來啟示錄,農業食品企業如何跨領域、跨區域擴張

第一章:中糧集團現有業務概述,18個專業平臺,14家上市公司

按照官方的介紹,中糧集團有限公司(COFCO)是立足中國的國際一流糧食企業,是全球佈局、全產業鏈、擁有最大市場和發展潛力的農業及糧油食品企業,集貿易、加工、銷售、研發於一體的投資控股公司。中糧集團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己任,致力於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糧食企業,構建具有中糧特色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2018年以來,中糧集團持續推進資產專業化重組與結構調整,梳理業務邏輯,將以往相對分散的資產與管理職能按照專業化公司(平臺)設計整合,形成了18個專業化公司(平臺),從產權歸屬和體制機制層面解決核心業務生產、採購、銷售、上下游割裂等問題,打通產供銷各環節,進而整合資源,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及盈利能力。

圖:中糧集團18個專業平臺(公司)

中糧集團解析:資產超5600億,農業食品行業“國家隊長”成長路

從總的財務數據看,2018年,中糧集團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80.42億元,同比保持穩定。從收入構成看,糧油糖棉等農產品貿易、加工、期貨、物流及相關業務和食品加工、製造及銷售業務(含土產、畜產品加工、製造及銷售業務)為主營業務收入兩大核心來源,2018年收入合計佔比在90%以上,主業貢獻突出。酒店、地產開發和經營及金融業務亦佔有一定比重。

表:中糧集團近年主營業務收入情況(單位:億元)

中糧集團解析:資產超5600億,農業食品行業“國家隊長”成長路

數據來源:中糧集團有限公司2020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資券發行文件

2019年前三季度,中糧集團實現營業總收入約3620億元,上年同期為3528.71億元;實現利潤總額約109.9億元,上年同期為109.3億元。總體看,受益於公司專業化發展的體制改革成效顯著,資源配置效率得到明顯優化,主營業務毛利率穩定提升,多元化經營格局有效增強整體抗風險能力。

作為投資控股企業,中糧集團旗下擁有14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中國食品(00506.HK)、中國糧油控股(00606.HK)、蒙牛乳業(02319.HK)、中糧包裝(00906.HK)、大悅城地產(00207.HK)、中糧肉食(01610.HK)、福田實業(00420.HK)、雅士利國際(01230.HK)、現代牧業(01117.HK)八家香港上市公司,以及中糧糖業(600737.SH)、酒鬼酒(000799.SZ)、大悅城控股(000031.SZ)、中糧生物科技(000930.SZ)、中糧資本(002423.SZ)等五家內地公司。

表:中糧集團關聯上市公司情況

中糧集團解析:資產超5600億,農業食品行業“國家隊長”成長路

數據來源:中糧集團,巨潮資訊等;單位:港股為億港元,A股為億人民幣;截至日期為5月5日收盤

從員工結構看,截至2018年12月末,集團擁有在職員工約14.33萬人。按文化程度劃分,博士學位人員佔0.21%,碩士學位人員佔3.29%,學士學位人員佔27.31%,大專學歷人員佔29.04%,其它人員佔40.16%。

圖:中糧集團人員結構

中糧集團解析:資產超5600億,農業食品行業“國家隊長”成長路

按崗位劃分,出資人代表、經營管理人才、黨群工作者佔總人數20.68%,專業技術人才佔22.07%,技能人才佔57.25%;按年齡劃分,35歲以下人員佔55.59%,36-50歲人員佔41.73%,51歲以上人員佔2.68%。其中未包含中糧國際外籍員工共12434人。

核心管理團隊包括董事長、黨組書記呂軍,董事、總裁、黨組副書記於旭波,副總裁、黨組成員陳朗,總會計師、黨組成員駱家駹等,均在農業、食品行業有多年的管理經驗。

董事長、黨組書記呂軍於1967年出生,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系統工程及管理工程專業,取得工學碩士學位。2010年4月任中糧集團副總裁、黨組成員,2013年10月任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成員,2016年5月任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2018年7月任中糧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第二章:中糧集團歷史沿革,70年篳路藍縷

中糧集團的前身為華北對外貿易公司,於1949年在天津成立,內外貿兼營。1949年9月,華北對外貿易公司分設華北糧食公司、華北油脂公司、華北蛋品公司、華北豬鬃公司、華北皮毛公司、華北土產公司等專業公司。

1950年華北糧食、華北油脂、華北蛋品、華北豬鬃、華北皮毛等公司改組為全國性貿易公司,改名為中國糧食公司、中國油脂公司、中國蛋品公司、中國豬鬃公司、中國皮毛公司。中國蛋品、中國豬鬃、中國皮毛3家公司又在1951年4月合併為中國畜產公司。

到了1952年9月,中國政府組建外貿專業公司,中國糧食公司、中國油脂公司改組為中國糧谷出口公司、中國油脂出口公司;從中國畜產公司分出食品業務,成立中國食品出口公司。

1953年1月,中國糧谷出口公司與中國油脂出口公司合併為中國糧谷油脂出口公司。1961年1月,中國糧谷油脂出口公司與中國食品出口公司合併成立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1965年更名為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1998年更名為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2004年更名為中國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2007年3月2日更為現名中糧集團有限公司。

圖:中糧集團歷史沿革

中糧集團解析:資產超5600億,農業食品行業“國家隊長”成長路

目前,中糧集團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公司,具有獨立的企業法人資格,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

中糧集團從成立至今的60多年裡,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中糧集團解析:資產超5600億,農業食品行業“國家隊長”成長路

資料來源:中糧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度第七期超短期融資券募集說明書

經過十幾年來的不斷變革,公司從傳統外貿公司成功地轉型為以產業鏈為基礎的全新的大型企業集團。作為與新中國同齡的國有企業,中糧集團歷經70年發展,在中國市場上佔據領先優勢,業務遍及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糧、油、糖、棉為核心主業,覆蓋稻穀、小麥、玉米、油脂油料、糖、棉花等農作物品種以及生物能源,同時涉及食品、金融、地產等行業。

第三章:中糧集團和全球四大糧商ABCD對比分析

同為全球重要糧商,中糧集團和傳統四大糧商ABCD有哪些共性和差異之處,是本章要討論的議題。

ADM全稱為Archer Daniels Midland,它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加工商和食品配料供應商之一,擁有四大主營業務板塊:農業服務、油籽加工、玉米加工、營養品業務。2018年,公司營業收入為643.41億美元,歸母淨利潤為18.10億美元。

邦吉(Bunge)是一家全球領先的農業綜合企業和食品公司,其綜合經營範圍從農場延伸到消費食品。邦吉的業務涵蓋化肥、農業、食品業、糖業和生物能源。邦吉2018年營業收入為457.43億美元,歸母淨利潤為3.86億美元。

嘉吉(Cargill)是一家集食品、農業、金融和工業產品及服務為一體的多元化跨國企業集團。嘉吉在福布斯排行榜上29年來蟬聯非上市公司第一,是美國最大的私有資本公司之一。主要業務覆蓋農業、動物營養、食品、工業和金融。財報顯示,嘉吉2019年收入為1135億美元,淨利潤為25.6億美元。

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是世界第三及法國第一糧食輸出商和世界糧食輸往俄羅斯的第一齣口商。路易達孚集團在全世界範圍內從事穀物、油料、油脂、飼料、大米、肉食、食糖、咖啡、棉花、天然及人造纖維、電力、天然氣、石油及石油產品的貿易以及政府債券和金融證券業務。財報顯示,路易達孚2019年淨銷售額為336億美元,業務板塊營業利潤為9.56億美元。

圖:全球知名糧商近年收入數據一覽

中糧集團解析:資產超5600億,農業食品行業“國家隊長”成長路

數據來源:公司財報(單位:億美元)*中糧集團和豐益國際2019財年收入數據尚未披露

從收入來看,嘉吉遙遙領先,也是唯一一家收入跨過千億美元的知名糧商。中糧集團收入排名第二,增長較快,整體收入略高於ADM。邦吉、路易達孚收入下滑較為嚴峻,豐益國際持續成長。

中信建投證券研報指出,從ABCD發展路徑來看,成為國際糧商巨擘,需形成農產品的運輸、倉儲、清潔、加工等全產業鏈閉環,為了保持長期增長態勢,還要求企業根據市場形勢,不斷開拓下游產品,例如玉米乙醇和營養產品等。ABCD的起步幾乎都離不開貿易,最初以農產品貿易或簡單的破碎業務為主,逐漸發展成農產品收儲、運輸業務,隨著資源的不斷積累,開始通過兼併的形式獲得農產品加工技術,從而過渡到加工領域,並慢慢開發出自己的消費級產品。

隨著國際市場的飽和,ABCD的主營收入漸遇瓶頸,這要求他們不得不盡快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ADM將目標瞄準生物燃料和營養產業,開始專注於玉米乙醇和寵物食品的研發。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均根據自身資源和市場環境進行了業務拓展,新業務既有農業領域,也有金融、電力、石化等非農領域,這些都是基於自身戰略規劃和優勢做出的選擇。

對於中糧集團而言,“堅守主業”和“適度擴張”這一發展思路同樣適用,其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一戰略之下,依託專業化和資本化優勢,逐漸形成了覆蓋全球主要糧油產區、銷區的糧油設施佈局,擁有包括種植、採購、倉儲、物流和港口在內的全球生產採購平臺和貿易網絡,在南美、黑海等全球糧食主產區和亞洲新興市場間建立起穩定的糧食走廊,集團50%以上營業收入來自於海外業務。為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穩定中國市場供應、保障糧食安全打下堅實基礎。

在做強做優做大糧、油、糖、棉核心業務的同時,中糧集團建立了食品、金融和地產三大主營業務。在食品領域,作為優質產品的生產者,優質品牌的創造者,業務涵蓋奶製品、肉食、酒、茶葉、食品包裝,擁有福臨門、蒙牛、長城、中茶等具有影響力的品牌,230萬家終端售點遍佈中國952個大中城市、十幾萬個縣鄉村,將世界四分之一以上人口的餐桌與全世界的農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創造性地為農業發展提供金融服務,已經形成信託、期貨交易代理、保險、風險管理諮詢、銀行、基金等金融業務鏈。同時也是卓越生活空間的建設者,建設商業地產、住宅地產、酒店、旅遊地產以及區域綜合開發。

第四章:未來啟示錄,農業食品企業如何跨領域、跨區域擴張

我們在“2019年未來農業報告”中提出,農業是公認的“大行業,小公司”,從產值而言,農業及泛農業行業在經濟中佔到了重要比重。但是,此行業單一公司的最大經營規模卻很難和互聯網、通信、醫藥等行業公司相媲美。原因在於,農業生產極度依賴自然資源和空間,需要極大的人力、物力、資源的投入,並且具有明顯的週期性,需要較長的時間投入,生產過程的成本投入也是不可複用的,所以其很難規模化、工業化複製,這就限制了農業尤其是生產類企業的規模擴張。在解決農業關鍵挑戰,提供滿足全球人口的糧食、水果、蔬菜供應的要求下,全球農業即將產生新的組織形式、治理結構和產業特徵。而這些變化正在發生。

資本化、平臺化是未來農業食品行業的一個顯著特徵,以資本為紐帶,實現跨領域、跨行業的擴張。其中的驅動因素主要來自於三方面:第一:農業食品行業上游整體處於小、散、粗放生產狀態,存在產能過剩、供需不匹配等短板,有巨大的改造空間;第二:規模效應意味著行業話語權的提升,更現代化的管理機制,更持續穩定的產品或服務輸出能力,實現正循環;第三:全球化進程中,資本在全球尋找價值窪地,已獲得最佳性價比的資產,農業食品資產具有抗週期、避險的特性,極易獲得產業資本和跨領域資本的青睞。

從全球農業、食品行業超大型和大型企業近年動作看,併購整合是重要趨勢。除了前述的中糧和四大糧商之外,同屬農業行業的農業化工、作物保護及種子企業等也進行了規模化的整合,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多寡頭”壟斷的局面。比如在農化行業,隨著千億美元交易陸續完成,全球農化行業的集中度迅速提升,全球前6大農化公司的市場佔有率有2006年的67.4%上升至2018年的75.2%,前10大農化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則從80.9%上升至2018年的91.5%。頭部企業的整合帶來了“寡頭壟斷”效應,其在研發、市場、品牌方面將建立絕對優勢,推高行業的競爭壁壘,獲得定價權,行業利潤將向頭部企業集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企業對科技創新的關注,在規模化經營之下,其能更加便捷地推進數字化、生命科學、新材料等領域的創新。在這些前沿技術非常早期的時候關注他們,提供資金支持和產業資源,一旦在小規模跑通之後,就能迅速在產業平臺推廣,以最小化成本嘗試,以最快的速度迭代創新。當然,科技巨頭的介入也功不可沒,谷歌、微軟、亞馬遜、IBM、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等科技和互聯網巨頭均在農業領域有系統佈局,並且和傳統農業公司達成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合作。

從四大糧商及中糧等的全球化擴張中可以發現一些共性:

1.堅守主業是穩步擴張的基礎。企業一般按照和主營業務關聯最為密切的邏輯進行擴張,比如工業類企業進入上游原材料供應和生產領域,能夠更充分地利用產能優勢消化吸收業務,控制擴張風險;

2.專業化平臺的打造是擴張的核心動作。比如中糧,形成了4大類18個專業化平臺,各司其職,能夠打通相關產業鏈,從而進行目標明確地全球資源整合,達到資源為集團所用,為戰略目的所用之目標;

3.吸收外部投資、資產證券化是提升資本效率的重要手段。這兩項內容已經成為大公司擴張的“標準動作”,比如中糧集團與淡馬錫資本、國際金融公司、厚朴基金等聯手投資中糧國際,再比如中糧資本在A股的借殼上市,都是希望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發揮平臺資源優勢和專業化優勢,提升資本的運行效率。

中糧之外,我們看到還有許多農業/食品/餐飲類公司沿著產業鏈縱向或者在同領域內橫向整合。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集團、海大集團、海天味業、海底撈等公司都成立了產業基金或者是戰略投資部門,在全國甚至是全球尋找優質資產,以擴大集團的經營佈局。

未來,中糧集團將繼續聚焦主業,通過不斷推進資本和業務整合,提高資源開發和控制能力,通過技術創新、結構升級、提質增效等舉措,彌補全產業鏈關鍵環節、關鍵能力的短板,打造全球領先國際化大糧商和世界領先的綜合性食品企業。這也是所有規模化農業食品企業的共同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