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野史,在後來被證明確有其事?

觀復一鑑


剝皮實草酷刑由野史變成事實

歷史上最大的野史討論就是關於朱元璋的剝皮實草酷刑。對於這一問題很多學者和教授曾寫過專門的論文,認為朱元璋的剝皮實草酷刑是子虛烏有。

後來也是被認為是野史。但當海瑞的一道奏摺本被發現徹底推翻了近代和現代人認為朱元璋剝皮實草酷刑的野史性質。

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稗史彙編》都曾記載了朱元璋的剝皮實草酷刑。但這兩處記載都被認為不是官方的記載,沒有歷史參考價值。

然而當現在人在《明神宗實錄》中關於海瑞的一道奏本記載夠才真相大白。

海瑞於萬曆十三年正月起為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二月又改為南京吏部右侍郎,在此時他上了一道:陳一日治安天下疏。在《實錄》中這樣記載的:

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懇恩致仕,兼陳一日治安天下世。謂:自張居正刑犯而後,乾剛獨斷,無一時一事不惟小民之念。有其心不收其效,失之有刑而刑輕也。……太祖初,剝皮實草,洪武三十年定枉法八十貫絞之律。弘治士多廉介之節,民無漁奪之憂。……太祖之權衡,審而兩美之矣。正德初年,美意始變。

海瑞的這到道奏疏提到洪武三十年,曾實行過剝皮實草,並提倡實行這一刑法。

隨即,遭到山東道監察御史和巡按直隸監察御史的彈劾,他們都默許了朱元璋曾實行過剝皮實草酷刑,但他們不同意再實行這一酷刑。

同時,萬曆皇帝也沒有對海瑞奏疏中關於洪武三十年剝皮實草酷刑加以否定,並繼續重用海瑞。他也認為洪武時曾實行過剝皮實草酷刑。

後來,有關剝皮實草酷刑的記載再在官方記載中被刪除,只存在於野史中,這導致後人也認為這一酷刑只是野史。




歷史通


我是濤說亂世史,我來回答。

光緒帝死因,野史打臉正史!


1、光緒帝死因,正史野史太矛盾!


1.1 正史記載的病死,最先被專家接受


我們翻看正史(《清史稿》、《清德宗實錄》、《光緒朝東華錄》),三者對光緒帝的死因出奇一致,都是“上疾大漸”,最後“崩於瀛臺之涵元殿”。時年三十有八。


加上正史中記載光緒帝體弱,二十八歲便疾病纏身。如清宮檔案《病源說略》由光緒帝親自書寫,更是親自承認自己有病:

“遺精之病將二十年,前數年每月必發十數次,近數年每月不過二三次,且有無夢不舉即遺洩之時,冬天較甚。近數年遺洩較少者,並非漸愈,乃系腎經虧損太甚,無力發洩之故……”

這病的確很重,腎經虧損,遺精之病已到了“無力發洩”的地步……

而且,久治無效:

“遍用養心益氣、滋陰補腎、陰陽雙補、益腎固澀等治法均不效”……(光緒開始)“上熱下寒、耳響發堵、腰胯酸重、累月不平……”

(光緒帝自己承認腎虧)

因此,在2008年以前,光緒帝自然病死說一度佔據了學術界的主流。問題是,腎虧體弱能導致中年暴死嗎?


1.2 而流傳在深宮的野史,卻根本不同


那野史如何描述的呢?許多野史、宮廷回憶錄細節各異,撲朔迷離。但流傳最廣一種是,光緒帝是被提前毒死的;而幕後真兇,正是僅隔一天之後就死去的慈禧!這引起了大眾的不絕猜測。


如溥儀在回憶錄中講,小時候聽一老太監說起光緒,說他是喝過袁世凱進的一碗參湯後就不行了。皇族後裔、書法家啟功先生也說祖上密傳光緒是被毒死的,喝得是一碗太監送來的“塌喇”(酸奶)。

(光緒與慈禧)

因為這些說法、野史很好地解釋了離奇巧合,一直在皇宮、社會流傳;光緒帝死因,成為了清末史中最大的迷案。


2、野史,打了正史的臉!真相只有一個!

2008年,法醫鑑定給出結論:光緒是被毒死的!而且,兇手就是有充分動機、條件的慈禧太后!


08年,光緒死後100年,謎團更甚。專家終於決定用“法醫鑑定+刑偵證明”的方式,破解光緒帝死因。“清西陵文物管理處、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鑑定中心”三單位聯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支持,中央電視臺拍攝,組成陣容豪華的“清光緒帝死因”專題研究組。


根據一線法醫+刑偵手段,一線實物+文獻考證,課題組確定得出結論:光緒具體死亡原因是“急性胃腸型砒霜中毒”,並且中毒後大概撐了四天,恰巧在慈禧太后死的前一日。而兇手,正是作案條件、作案時間、作案動機都充足具備的慈禧太后,可以排除袁世凱、李蓮英、自然病死等說法!


具體考證過程,可以參見《清光緒帝死因鑑證》一書,該書是既是史學著作,更是詳細的刑偵報告,全書達671頁,全都圍繞光緒皇帝的死展開。

(《清光緒帝死因鑑證》▲)


我們列舉些研究人員的細緻鑑證:


上部,法醫鑑定:明確光緒死於砒霜中毒,且是生前中毒

研究人員對光緒遺體的頭髮、遺骨、衣服及墓內外環境樣品,進行了反覆的檢測、研究和分析。專家得出,光緒帝頭髮的含砷量高達2404微克,而正常人的頭髮含砷量為0.14至0.59微克,是正常的上千倍乃至萬倍!而報告中多次提到的三氧化二坤,正是歷史中常見的砒霜!


為了判斷是“生前中毒”,還是“死後砒霜防腐”,法醫進一步對光緒帝棺木中的相關物品進行了採樣、檢測、分析,再和光緒帝的頭髮進行對比。結果發現棺木中物品的含砷量遠遠低於光緒帝頭髮中的含砷量,也就是說,光緒帝身體中的巨量坤,是在埋葬之前被他服入身體的!

(《清光緒帝死因鑑證》中比較了光緒和隆裕皇后、正常人的砒霜量 ▲)

下部,刑偵證明:明確慈禧太后毒殺光緒


研究人員分析了多種嫌疑犯,排除李蓮英、袁世凱等說法;同時,課題組認為慈禧下手在晚間,甚至估算了從儀鸞殿到瀛臺的距離、步行時長,估算了內務府大臣行動有關時長,填補了更多細節,最終通過實物鏈、證據鏈,再次肯定了慈禧就是兇手。


3、結語:

歷史是多維的,歷史是複雜的。寫在正史上的內容,還要經過實物的印證、鑑定,即“雙重印證”,才真正可信。經過嚴謹的“地上歷史與地下歷史印證,紙上歷史與實物歷史印證”,野史,可以打正史的臉!


濤說亂世史


八大王張獻忠起義以後,在西南地區流傳著一句童顏:石龍對石虎,銀子萬萬五,誰能識得破,買斷成都府。傳說是張獻忠因為清軍南下,張獻忠望風而逃。其所搜刮的金銀珠寶藏起來了,一說藏到大雪山玉筆峰,一說沉江了,但一直沒有證實,自2005年在四川彭山發現江裡的大量大順所鑄的元寶開始,童顏變成了現實,其所處位置周邊確實有一條石龍,對面不遠的山崖處也有一尊損壞的石像,造型就是一隻老虎🐯,謎一樣的傳說成為了現實,證實了張獻忠在通過水路逃跑時把大量金銀沉江,現在銀子不值錢了,估計也是張獻忠沒有想到的吧,那麼多銀子買半條成都的街估計都夠嗆。有時候我也在想,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轉移到四川宜賓,過橫江石城山,然後兵敗大渡河,會不會也留下了很多的金銀呢?



花落莫灬相思


李小龍扮演的精武門陳真,無數人的童年偶像,我一直以為這是野史或者小說虛構人物,後來我才發現,其實他是真的。

歷史上真實的陳真是誰?說法很多,可以確定的是,他一定和精武門、和霍元甲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精武門,真實歷史中被叫做“精武體育會”,這是霍元甲於1910年在上海創辦的精武體操學校。精武體育會以教授、弘揚中華武術,培養革命力量為主要活動和任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武術團體和革命組織。

精武門的老大,毫無疑問是陳真的師傅霍元甲。而霍元甲也確實打過夕陽大力士。1909年西洋大力士奧皮在上海表演,有辱華行為。霍元甲義憤填膺出場與奧皮進行打擂,兩次比武兩次獲勝。

正是因為霍元甲打敗西洋大力士,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注意。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霍元甲開辦了精武體操會。霍元甲在精武體操會成立時,說“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我即病夫國中一病夫,願與天下健者從事”,“專收外國大力士,雖有銅筋鐵骨,無所惴焉”。

在那個時代,文化界長期存在一種“崇洋媚外”的觀點,那就是那就是中國處處不如西方,要全盤推到全盤改造才能實現民族復興。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毫無疑問就是新文化運動的大師們。可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陳獨秀,居然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讚揚霍元甲和精武門的武術精神。

霍元甲和精武門,之所以受到社會各界的讚揚,從本質來說是因為他大大革新了中華武術,而不是搞“老年cosplay”的花架子。精武門一開始就融匯各門各派,拋開門戶之見,不爭門戶段長,熔各派武術於一爐,將各流派、各門戶的武術都“落戶”精武。

精武門還吸取西方體育的經驗,創建了中西結合的“精武式體操”。精武式體操可以容納數千人一起進行大會操,把中國的武術內容和西方體操結合起來,產生了令人震驚振奮的效果。精武門的努力,催生了1923年的第一屆全國武術運動會。

隨著時代變化,精武門開始從中國武術的弘揚者轉成為中國體育界的領軍社團。精武體操會除了武術,還開設了足球、籃球、檯球、乒乓球、單槓、雙槓、木馬、飛鏢、跳高、跳遠、啞鈴、鞦韆、舉重、射箭、騎馬、溜冰、田徑等體育運動,為中國體育事業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精武門,真的有個叫做“陳真”的大俠嗎?

精武門雖然沒有陳真,卻有多個像陳真一樣的大英雄。一般認為,陳真的歷史原型有如下幾個:

1,劉振聲

真實的歷史中,霍元甲的大徒弟不是陳真,而是劉振聲。霍元甲被日本人毒死,陳真為師傅報仇,最終死在日本人槍口之下。而劉振聲,接管了霍元甲留下的精武門,也查明真相證明師傅卻是是死在日本人手上。但劉振聲並沒有為師傅報仇,而是神秘消失在江湖。

2,陳其美。

在精武門建立的過程中,陳其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陳其美一生號稱敢想敢做的大英雄,策劃了多次反清革命行動。電影中陳真的留學日本情節,其實就取材於陳其美的事蹟。

3,陳公哲。

陳公哲和霍元甲一樣,都是精武門的創辦者之一。陳公哲20歲參加精武體操學校,是精武的第一批學員,也是精武門長期的領導核心人員。精武門故事的主要資料《精武本紀》《精武50年武術發展史》其實就出自於他的手筆。

4,陳鐵生。

陳鐵生和陳公哲等四人並稱為“精武四傑”,是精武體操會的主要領導層,都是同盟會和革命黨的骨幹成員。陳鐵生曾因“義和拳”與當時如日中天的魯迅筆戰,可見他在弘揚傳統文化上也是很有力量的。

劉振聲、陳其美、陳公哲和陳鐵生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陳真?其實陳真這個角色,是香港小說家倪匡為李小龍量身打造的。後來倪匡在電視上介紹說,他看到報紙上霍元甲訃告中有陳真的名字,就拿來用了。當別人為倪匡,陳真的事蹟來源於誰?倪匡說,陳真的身世來自於劉振聲,性格和留日背景來自於陳其美,武功則是來自於陳公哲和陳鐵生。

這就是陳真的真實故事。


歷史知事


野史,有些是已經被考證過且真實的,而有些則沒有被考證或者說是假的。那麼今天我們說的這件事情,是被考證過且有足夠證據說明它是歷史上真正發生過的事情。

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病逝後,朱棣的長子朱高熾繼位,即明仁宗。可是他這個皇帝當了不到一年就丟掉了,原因是病重身亡,享年47歲。然後皇帝之位就到了朱棣孫子朱瞻基手中,也就是明仁宗的兒子。

從明宣宗為政十年上來看,他的表現是不錯的。在朱棣時期,因為靖難之役,明朝國力明顯透支且衰落,明宣宗看出這點,並採取休養生息的國家政策,讓明朝實力有所恢復。也正是因為明宣宗的這一舉措,出現了明朝最穩定的一段時期,史稱“仁宣之治”。

雖說如此,但也不能說明明宣宗是完美的。比如他停止下西洋、放棄交趾、撤掉奴兒干都司等等。總的來講,明宣宗就是在戰略收縮,然而這樣做卻損害了明朝的戰略利益。

關於明宣宗高瞻基在野史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明宣宗被稱為“促織天子”,因為他愛玩蟋蟀。

在《聊齋志異》中甚至都有明宣宗玩蟋蟀的劇情。這僅是野史,在正史中沒有絲毫的記載。對於這件事,在一段時間內,專家都以為是假的,沒有任何有利的證據能證明明宣宗愛好是玩蟋蟀。

但是,明宣宗玩蟋蟀的事情在民間是大有傳聞,而且許多野史也都記載了,所以這個說法絕不可能是空穴來風。

直到1993年,這件事情終於被有利的證據證實了,明宣宗確實喜歡玩蟋蟀。

在1982年,景德鎮發現了一些瓷器,雖說都是一些碎片,但是上面卻有清晰地蟋蟀的影子。

1993年,同樣也是在景德鎮,考古學家在珠山明代的御窯廠遺址,又出土了大堆的瓷器碎片,經過技術復原,有很多都是蟋蟀罐,並且這些款式都是皇家使用的。由此可見,明宣宗確實喜歡蟋蟀。

有些人會好奇,為什麼在1993年之前,沒有人能夠確定明宣宗是否玩蟋蟀呢?

其實還是因為明宣宗太愛蟋蟀了,導致太皇太后對一些玩物喪志的東西有反感,所以下了一條命令:

將宮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務悉皆罷去,革中官不差。

也因此,御窯廠中的蟋蟀罐才會被摔碎,正史也沒有記載此件事情。


理科男讀歷史



才疏學淺,可能出現一些謬誤還望海涵,歡迎交流與指正

開宗明義——孫尚香,她根本就不叫孫尚香

其實好早前就想著能在知乎發一下這個問題了,但是懶

直到前些天看到被轉了1000+次的一條純屬胡扯的說說:

我童年的陰影,石磯娘娘竟然是孫尚香

然後說說下面說什麼的都有

當時我就不樂意了,這都什麼鬼……

正經的來說說孫尚香的問題吧

一、是否真實存在

正史(即《三國志》,下同)中是出現了孫尚香的,換言之,其存在本身是可以被確定的。只不過沒有確切記載其名諱(理由下文具體討論),所以嚴格意義上講,她不一定叫孫尚香,故下文我們稱其為孫氏。

孫氏何許人也?正史記載孫堅育育有四個嫡子一個嫡女,而庶女至少兩個,即膝下女兒至少三個。其中一人便是孫氏。

孫氏嫁給劉備確有其事,約是於赤壁之戰結束後的公元209年嫁過去,三年後(211年)返吳,而她與劉備間是否育有子嗣,正史中並無確切記載,說白了就是,是否只有“夫妻之名”而無“夫妻之實”,很難說,到底有沒有子嗣,更難說。

正史中,陳壽沒有為孫氏單獨立傳,這也是某些學者質疑孫氏存在真偽的主要原因,但其實分析一下,不難得出以下幾點原因——

1.如果於《吳國傳》中立傳,那孫氏實是於吳國沒有什麼實質功績,不過是一顆受政治婚姻的擺佈的棋子,且以古時傳統,女子應隨夫家,儘管最終歸吳,但立傳於《吳》始終不妥;

2.如果於《蜀國傳》中立傳,亦是不妥,因為劉備與劉禪皆沒有為孫氏封稱號或諡號,而這其實是很嚴重的一件事,這意味著劉備根本不給她名分,不認她曾是自己的妻妾,而劉禪也不認她曾是蜀國明媒正娶的皇妃,於此,也難以立傳於《蜀》中;

3.陳壽其實是不喜歡孫氏這樣一個人物的——儘管正史需要作者保持絕對客觀,不夾雜個人情感,但人非聖賢,即使賢如司馬遷,不照樣稱劉邦為“沛公”?那麼陳壽為何不喜歡孫氏呢?其實很簡單,以陳壽的角度去看,孫氏確實是沒能達到封建時代一個優秀女性所應達到的標準,畢竟孫氏嫁到蜀國,那(以古時的觀點)就是蜀國的人、是劉家的人了,除非劉備休了你,或是劉備駕鶴西去了,否則就算你閨怨再深,就算你孃家吳國多希望你回去,甚至你的這段政治婚姻已經沒有任何存在價值了,你都是蜀國人,都是劉家人,你是不能走的。你走了,那你便是無可辯駁的不忠不孝不義之人,這樣的人,實在是陳壽的觀念所不能接受的(此處原文用詞不當,感謝

劉無鹽
的指正)。所以綜合前兩點一起考慮,孫氏這樣一個並不算小的角色並沒有正式在正史中被立傳,而這也是其名諱未被記載的理由之一(另一理由很可能是因其身為女性的性別,縱觀整個《三國志》,女性的名字都極少,多是以“某氏”代稱)。

二、真實名諱問題

談及名諱之前,要清楚孫氏亦可稱“孫夫人”,取其嫁與劉備為夫人之意,正史中也多次出現“孫夫人”的表述方式。

而除卻“孫氏”與“孫夫人”之外,以下名諱皆為演義、野史或戲曲杜撰而來。筆者因實是不瞭解戲曲,故下文不一一列出,且容我偷個懶吧。

1.“孫尚香”,最為知名的名諱,出自戲曲;

2.“孫安”,出自戲曲;

3.“孫仁”,這個名字是明確出現於《三國演義》中的,是《演》中吳國太的其中一個女兒的名字,雖然沒有明確說出“孫仁”即是嫁到蜀國的那個女兒“孫氏”,但從上下文並未出現關於其他女兒的過多描述來推斷,應該是指同一人(此處仍略有爭議,筆者且按下不表,以免信馬由韁);

不過此處有可能是《演》的謬誤。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時,曾提到“孫仁”乃是孫堅一個庶子孫朗的別名,即是說,“孫仁”其實是一位男子。

4.“郡主”,此乃《演》中吳國群臣對孫氏的一種稱呼;

5.“梟姬”,民間的一種稱呼,也見於《演》的毛本中;

6.“靈澤娘娘”,這個稱呼連娘娘都出來了,明顯是民間的一種稱呼方式…

7.“弓腰姬”,切記,“某某姬”一般都是日本人想出來的,這個也不例外,日本根據他們自己對三國的理解,認為孫氏勇武過人,腰間常掛弓一把,故稱弓腰姬(日文中“姬”有公主之意),即常有一把弓掛於腰間的公主…

對於這種叫法,大可不以為意,至少筆者是嗤之以鼻的,因為日本對於中國古典名著的相當一部分“解讀”都可說是“改編”甚至是“歪曲”(比如《西遊記》,從日本人小學演話劇開始,唐僧就都是由女生來演的了,何等胡鬧!),

所以“弓腰姬”什麼的,我是接受不了的,我不需要一個不尊重我國名著的國家來定義我國著作中的角色,我要是管日本首相叫王二狗劉麻臉李跛子,日本答應麼?

8.“石磯娘娘”,這個很可能乃民間的誤傳,筆者查閱了很久(真的很久……),依然沒有查閱到石磯娘娘與孫氏的聯繫,而關於石磯娘娘的資料,都很一致地指向《封神演義》。反倒是上圖中出現的很多解釋,都難以考證,尤其是關於孫氏的生卒。孫氏何年生何年死,都是正史中沒有出現過的,故上圖中所刻內容的真偽,恕筆者實在不敢盡信。

不僅如此,上圖還有強行拼湊之嫌,因為其所提及的“水母娘娘”,也根本就不是孫氏。“水母娘娘”的傳說雖有兩種版本,但均與孫氏毫無關係。

9.“孫仁獻”,據《漢晉春秋》記載,“孫夫人者,漢破虜將軍堅之女也,名仁獻。”上文提到“孫仁”極有可能是孫堅庶子孫朗的別名,那孫夫人叫做孫仁獻也是不合理的,哪有兒子叫“孫仁”而閨女叫“孫仁獻”的,細思極恐。

三、孫氏的死因

在《演》的毛本中(上文未解釋,“毛本”意為毛宗崗所寫的《三國演義》,是《演》的另一版本),說孫氏返吳之後,有一次聽到謠傳,稱劉備去世了,孫氏悲痛欲絕,投江自盡。

然而這個版本我們權當故事聽聽就行了(類似“薛仁貴”的感覺,只是個根據史實杜撰的故事罷了。不瞭解“薛仁貴”與“薛平貴”之間聯繫的請自行查閱),因為這種可能性是在微乎其微。理由如下——

1.毛的用意是希望孫氏這一角色能體現封建時期傳統女性的貞烈,故而進行改編;

2.東漢末年時,婦女在被休、或丈夫去世後,是允許自由改嫁的,並不一定要對亡夫始一而終、孤獨終老。考慮到孫氏返吳之舉,以及孫氏很可能與劉備並無子嗣,孫氏為了劉備而投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何況,孫氏在正史中就是一名女漢子(下文會談及),不至於為了在那個時代本就不必要的“貞烈”去斷送性命。

故而,孫氏理應不是因悲傷過度、追隨亡夫投江而死的。換個角度想,如果真的投江了,陳壽自然會在正史中提及,《二主妃子傳》中也該錄入才是,但正史中,孫氏的生卒始終不明。

綜上所述,別說什麼孫尚香是石磯娘娘了,孫尚香甚至都不叫孫尚香

最後的最後,還是說一下吧,上文提到過,孫氏是個“女漢子”,這確是正史有所記載的,“才捷剛猛,多有諸兄之風”正是陳壽對於孫氏的評價。

這樣一個也算得上舉足輕重的女子,竟連名諱、生卒、有無子嗣都未能流傳下來,想想也是可惜。不過與其慨嘆孫氏的際遇,不如慶幸我們沒有生在那樣的年代吧,至少在大部分時候,我們還有選擇去愛誰的權利……哦當然,前提是你找得到女朋友~


給個老婆餅


張獻忠沉銀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明末,流寇橫行,明軍費盡心機,也始終難於剿滅。這主要是因為,明軍太窮了,就指望著“瀕臨破產”的明朝給發餉發糧。而流寇“以戰養戰”,走到哪裡搶哪裡。搶完了,造完了,再換地。

例如:崇禎皇帝求爺爺告奶奶都籌不到幾萬糧餉,而李自成一進北京,馬上就從王公大臣家搜刮到幾百萬兩白銀。

也是因此,明末的土匪頭子(義軍領袖)都很有錢。1643年,張獻忠打到武昌的時候,從楚王哪裡搜到不少金銀財寶。他在當地徵兵的時候,一出手就是白銀600萬兩。後來,張獻忠因為明軍圍剿和其他起義軍的擠壓,再次進入四川。這一路上也是“賊不走空”,走哪搶哪。等到成都稱帝的時候,已經算是“頂級富豪”了,開始自己發行銅錢。

1646年,清軍入川,張獻忠抵擋不住,趕緊帶著歷年所搶的千船金銀財寶向川西突圍。在走到彭山的江口附近時,遇到明軍楊展突襲,傷亡慘重。張獻忠不得已,將所帶財寶全部沉入江中。並留下:“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句話,作為“藏寶圖”。

三百多年來,“石龍對石虎”的童謠在四川廣泛傳播。不過,大家都以為是故事。據說,抗戰時,民國政府還曾組織人到江裡打撈,結果,空手而返。這之後,大家更覺得張獻忠沉銀的事是謠言故事。

改革開放後,文玩收藏市場上出現很多大西政權的銀錠。不過,收藏專家一般都說這是近代仿品。

從2005年開始,隨著基建和水利工程施工,很多沉銀被髮掘出來。

等到17年的時候,國家開始大面積發掘張獻忠沉銀地。

而且,就連石虎和石龍都先後被發現了。傳說全部都是真的!只是,張獻忠存的銀子已經貶值了。現在別說買下成都府了,能買棟樓就不錯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坊間皆傳民國時期的杜月笙是個流氓梟雄,但對於流氓在何處梟雄在何處,其實很多時候都是一知半解,尤其是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的時候。


梟雄其實是對一個人很高的評價,而流氓卻又是對人赤裸裸的貶低,在杜月笙來說,很多人對於他在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大義方面的堅持、隱忍和選擇。

殊不知杜月笙在這方面難得的表現,本身就帶著杜月笙可能不會這樣、不該這樣的潛臺詞,因為按照現在的道德標準來說他就是一個壞人。

壞在哪?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一些板上釘釘的證據。1919年的時候,杜月笙31歲,在當下很多人三十歲的年紀,恐怕而立沒有,一無是處倒特別正常。

杜月笙卻幹了一件讓其稱霸上海灘數十年的事情,在民國上海灘最大的報紙《申報》上登載了這樣一則消息,說是萬國禁菸大會將在上海召開。

禁的當然不是當下人們吸的含有尼古丁的普通捲菸,而是鴉片膏,俗稱大煙。

會議的組織者和發起人就是英國,英國當時在上海灘有英租界做為根據地,而英租界煙棧土行林立,是整個上海灘甚至長江流域鴉片貿易的執牛耳者。

既然本國政府組織禁菸,英租界當局就不得不響應,首要的就是在萬國禁菸大會召開以前,把那些煙棧土行統統趕出英租界。


煙土貿易不同於一般的買賣,這種專利貿易,利潤回報率很高,牽涉很多人的飯碗,一旦無以為繼,將會敲掉很多人的飯碗。

除了英租界,做鴉片貿易的就屬法租界,主持者是杜月笙,參與者是黃金榮、張嘯林這些人,但是他們的規模與英租界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英租界整體禁菸,給了杜月笙很好的彎道超車的機會,法租界當局要錢不要臉,什麼事情只要給錢都敢幹,因此英租界禁菸,成了法租界發展煙棧土行的好機會。

杜月笙就想著把生意攬過來,如何讓英租界的煙棧土行順利搬到法租界,杜月笙的辦法很簡單,收買英租界煙棧土行大亨、英租界華人總巡捕沈杏山。

兩家合一家,沈杏山照樣吃份俸祿,但決斷權從此收在杜月笙手裡,使他成為了整個上海灘最大的鴉片經銷商。

自古以來鴉片都是透著罪惡的貿易,杜月笙樂此不疲,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自然是一目瞭然!


更多詳細內容歡迎關注歷史三日談,訂閱專欄《透過杜月笙看時代:直麵人心》,閱覽更詳盡的內容喲!


歷史三日談


在我國曆史上,我們聽過太多的靈異事件,在這些事件當中,有許多的故事都來自於民間傳說。正是因為人們對於古代的一些迷信思想有著極大的維護,所以很多事情都被我們以訛傳訛的相信了。然而縱觀歷史,我們卻能夠發現,有很多我們所謂的靈異事件,其實在歷史上也是有著一定記載的,並且還被寫入了正史當中。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關於秦朝時期發生的三件與秦始皇有關的靈異事件到底是真是假,而在歷史正史當中是否確有其事呢?

第1件就是火星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人對於一些異動的天象有著各種各樣的推算,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們對於未知的事物也有著另類的解讀,比如他們看到火星之後就用一個詞語來進行的形容,因為天象看似像火一樣,所以就把它取名為火星。

然而當時出現的這個東西對於整個國家來說,是一種不祥的徵兆,所以認為這個事件是一個非常大的災難,所以每一個君王都必須要非常嚴肅地對待。這件事情在正史當中也是有著一定記載的,所以成了一個非常靈異的事件。

第2件事就是隕石墜落

相信看過《尋秦記》這個電視劇的人都知道,這裡面就有描述隕石墜落的場面,然而在歷史上,的確有記載過秦朝時期有著隕石墜落的事件發生。正是因為這樣,上面的一些神乎其神的記載,也讓我們不得不好奇起來。其實人們之所以感覺到奇怪的就是隕石墜落之後,這上面寫的有字,而這個字就是預示著秦始皇死亡的一些預言。

雖然我們現今能夠理解,這是人為所製造出來的一種假象,可是對於當時那些對於天文知識有侷限的他們來說,這是一種非常不祥瑞的東西。正是因為這樣,秦始皇也做出了各種各樣的令人瞠目結舌的舉動,比如他將與這件事情有關的人都誅殺了。

第3件事情就是沉璧事件

這件事情就是當年在一個華陰縣的道路上,秦始皇的使者遇見了一個男人,這個人拿著一塊兒玉說了一句話,這個話也是跟秦始皇的生死有關。使者不敢怠慢就將這個事情告訴了秦始皇,而秦始皇當時採用的方式就是通過卜卦來看這個事情的真相。正是因為這樣,後來通過卦象的顯示,秦始皇遷移了很多人,並且還給這些人加官進爵,其實這都是秦始皇為了能夠讓自己避免災禍的一種舉動。

這三件事情雖然我們聽起來非常的離譜,在後世的傳頌當中,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一種野史或者杜撰出來的故事,而通過各種各樣的電視劇的改編,我們也無法看到這些事情的真相。可是凡是對歷史有一定研究的人都知道,這三件事情不僅不是一種傳說,而且還是在正史當中,有過大量篇幅記載的一種存在,就是因為這樣,人們也開始從這些記載當中研究起了古代的天文以及曆法方面的東西。由此可見,這些東西在某種程度上也促進了歷史的研究和科學的發展,有著非常高的研究價值。

當然我們也不能夠完全地認為,這些東西的出現是一種正面的影響,正是因為這些所謂的傳說出現,使得古代封建思想變得越來越濃厚,甚至於很多人只知道封建思想下的一些神話傳說,以及一些靈異的操作手法。他們完全不懂得通過自己的學識和各方各面的現實來進行判斷,這也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於這些封建的東西的理解。

我們通過對秦始皇這個人的分析,就能夠看出他對於自己打下來的江山非常的不捨得,所以才會非常在意自己的死亡有關的事件。正是因為這樣,他才會使得自己在杯弓蛇影的狀態之下,受著心驚膽戰的生活的折磨。由此可見,這些事件雖然看起來非常的離奇,但是在當時的發生來看,對於秦始皇的內心卻有著極大的打擊。

貓眼觀史


我想起一件事兒,歷史上都在說,張獻忠在江中藏寶的事蘇。還傳下口訣:什麼石牛對石虎,銀子萬萬五,誰若找得到,買下成都府。張死後,人們不斷在尋找這個寶藏,上至大清國皇帝,後來的四川督軍,小至民間數十萬尋寶人士,快把岷江都挖斷了去尋找,亂哄哄你方唱罷他登場,但300 多年過去了,一直沒有找到。

此事已經成了野史,在正史上基本沒有很明確的記載,無人證實其存在。就在 2003 年的時候,我還記得看了一期央視的節目,說到張獻忠的寶藏,專家學者都笑著說沒有,根本不存在。只有四川當地的幾個尋寶人,堅信這個傳說的存在。我還記得有一個人,信誓旦旦地對記者說這個寶藏的必然存在,當時所有人都看成是笑談。

沒過幾年,就有人挖到了寶藏,並且驚動了政府,後來開始正式的挖掘,果然挖出了寶物。

這件事兒足可以證明,野史上傳說的東西未必野,正史上不曉得的東西未必不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