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步步艱難,做農業何時是頭?

農民:步步艱難,做農業何時是頭?

在我國,農民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職業,都知道很重要,卻被更多人看不起。

而在這幾年,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家對農業和農民也越來越重視了,接二連三的補貼政策,隔三差五的惠農政策,讓許多城裡人紛紛喊道:我想有塊地,我想回農村!

農民:步步艱難,做農業何時是頭?

可農村真的是那麼好嗎?

可是農村真的有那麼好嗎?想太多了,雖然最近十幾年來,我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而使農業也開始走向機械化和規模化的道路上了。

但是,對於全國來說,大部分農民的種植還停留在規模較小的階段,他們被稱為小農戶。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至2016年底,在全國2億多農戶中,多達78.6%的農戶經營耕地面積不足10畝。由於土地太少,再加上種地成本的不斷增加,讓大多數的農民根據就無法靠種地養家餬口,更別說發家致富了。

農民:步步艱難,做農業何時是頭?

那種地到底能不能發家致富呢?

可以的,不用懷疑,種地是真的能賺錢,只是你沒找到方法而已!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的孔祥智教授前段時間寫過一篇文章,分析了中國小農戶的現狀和麵臨的問題,稱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要想改變現狀,既要鼓勵一部分有意願、有能力從事現代農業的小農戶獲得更多土地和政策支持,從而讓其獲得與務工經商相近的收入水平,又要讓兼業小農戶通過土地入股、收益共享等方式分享更多現代農業發展成果,還要完善相關體制機制,為已經進城的小農戶自願有償退出農村資源資產提供出口,分類施策,各得其所。

農民:步步艱難,做農業何時是頭?

那怎麼才能讓小農戶提升農業的競爭力呢?

其實,我國目前小農戶生產對接現代農業的最大障礙,就是土地經營規模過小且細碎化嚴重。因此,必須擴大小農戶的經營規模,破解土地細碎化難題。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我國各地區主要採取了以下三種方式。

農民:步步艱難,做農業何時是頭?

1、支持小農戶租入土地,擴大經營規模;

提高土地經營規模,可以在畝均收益不變的基礎上,讓小農戶藉助規模經濟獲得更多農業收入,從而縮小與外出務工經商的收入差距。

這也就是國家推動土地流轉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讓想種地的農民朋友有地可種,讓不想種地的農民朋友不種地也能有一份收入。

農民:步步艱難,做農業何時是頭?

2、推行小農戶承包地“互換並塊”,提高單個地塊面積;

從去年開始,網上就有流傳國家要實施“一戶一田”的政策,其實這也沒說錯,很多地方都已經實施了,雖然也有一小部分的農民並不願意換地,但是仍有半數以上的農民朋友願意更換,比如廣東的清遠市,這幾年大力推進土地“互換並塊”,以求實現“一戶一塊田”,在2017年10月,全市就整合了耕地150萬畝,耕地細碎化情況顯著改善。

農民:步步艱難,做農業何時是頭?

3、引導小農戶以土地入股村集體或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

早在2014年,國家就已經制定《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而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超過15萬個村完成了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確認集體成員3億多人,累計向農民股金分紅3251億元。

因此,雖然最近國家在清理“空殼社”,但並不表示這一條道路是錯誤的!

農民:步步艱難,做農業何時是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