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行者張益唐

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佔有,更為可貴。

——Gotthold Lessing

即使我沒有成功,也不會覺得太遺憾。我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還是覺得很有價值的。

——張益唐

獨行者張益唐

1

2012年7月3日,普韋布洛市(Pueblo),美國國慶前一天。

在朋友家做客的57歲張益唐,臨出門前20分鐘,他決定到房子的後院溜達一下,看看梅花鹿有沒有出現。後院有幾棵樹,當時正是夏天,梅花鹿一家經常來到樹下乘涼。

他的朋友叫齊光,是當地一所大學的音樂教授,每年齊光都會邀請張益唐來自己家小住一陣。

齊光知道張益唐喜歡紅酒,4美金一瓶的紅酒喝得不亦樂乎,所以他每次都會準備上好的紅酒等他來。

他們正準備出門,去參加當地7月4日國慶日的音樂會彩排,齊光所在的普韋布洛交響樂團有演出,而他是樂團的指揮。

普韋布洛是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城市,距離州府丹佛兩個小時左右,人口不過十多萬,說是市,不如說是個大鄉村。

說到這,有人會問,這個丹佛跟那位著名的鄉村民謠歌手、唱《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的約翰·丹佛有關嗎?

還真有。

約翰·丹佛出生於美國新墨西哥州,但是,科羅拉多是他最喜歡的州,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他都住在這裡。

丹佛原本不叫丹佛。讀大學的時候,根據另一位歌手的建議,他把名字改成自己最喜歡的城市、科羅拉多州府所在地——丹佛。

作為鄉村歌手的代表,約翰·丹佛算是中國人民最熟悉的美國歌手之一了。

1979年,總設計師訪問美國,在美國最繁忙的藝術中心——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約翰·丹佛作為表演嘉賓,給遠道而來的中國客人彈唱了一首《Rocky mountain high》,這首歌中文名叫《高高洛基山》。

洛基山脈最高的山峰,是阿爾伯特峰,它是科羅拉多的驕傲。

1997年,約翰·丹佛駕駛飛機失事逝世,科羅拉多州政府下令全州降半旗致哀。他的遺體火化後,骨灰被撒在落基山脈。

作為飛行員的兒子、飛行愛好者,生命消逝於長空,靈魂長眠於摯愛之地,或許可以看作是一種美好的歸宿。

十年後,科羅拉多州參議院通過決議,《高高洛基山》成為州歌。

2012年7月3日那天,張益唐卻沒能看到鹿。

2

算到2012年,張盈唐已經有24年,沒見到哥哥張益唐了。

他們的媽媽姓唐,清華大學教授的爸爸,給他們的名字裡,都帶個“唐”,就是這個原因。

1988年張益唐回國探親回過一次,自此再也沒有回來過。甚至在1991年,父親患上食道癌,兩年後去世,他也沒有回來。

妹妹張盈唐的內心,開始對他的哥哥感到既氣憤,又寒心。

她非常不解:自己最親的親人病重,他為什麼就不能回來一趟呢?

所以每當有來探病的親朋同事問到:益唐啥時候回來啊?

她和母親只能說,快了快了。

獨行者張益唐

出國前的張益唐,對待家人並不是這樣的——雖然他在外人面前非常清高,甚至有時“毫不顧及禮儀禮貌,轉身就走”,常常令父母尷尬。

但他很孝順父母,比如母親生病,他會揹著跑上跑下,帶著看醫生。

有一陣子他們家住12樓,電梯晚上11點就會停運。有幾次母子倆回來晚了沒有趕上電梯,張益唐就一直揹著他母親爬到12樓。

張益唐最終決定讀北京大學,也跟“孝”有點關係。

1977年8月,在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總設計師用了20分鐘,就拍板決定:恢復中斷了11年的高考,當年開始。

張益唐父親受文革的影響,被錯誤打成特務分子,被髮配到江西改造後,15歲開始張益唐就沒有正規上過學了,跟著母親顛沛流離。

在沒能上學的日子裡,他所有的知識都是自己找書看來的。

恢復高考那那年,張益唐已經22歲,是北京制鎖廠的一名工人,工作三班倒。

張益唐跟別的工人不一樣,他沒有什麼業餘愛好。下班後他只會躲到房間裡,搗鼓自己喜歡的數學,直到吃飯才出來。

第一年高考,張益唐沒考好,主要是隻複習了一個月的政治考砸了,沒能考上北大數學系。

第二年,1978年,張益唐捲土重來,這次是勢在必得。

只是到了報志願的時候,倔強又自信(甚至有點自負)的張益唐,卻不願報考北京大學的數學系了,他想直接報考另一所大學數學系的研究生。

在他媽媽看來,一箇中學都沒正經上過的年輕人,竟然不讀北大,直接跳去讀研究生?根基不穩肯定是走不長遠的!

他媽媽強烈反對這個決定。

而張益唐也是個倔脾氣,堅決不讓步。最後倆人大吵幾架,誰也沒能說服誰。

不過薑還是老的辣。

他媽媽一下子躺倒在床上起不來了,嘴裡喊著:我被你氣死了,我病了,我不行了,我得上醫院了!

一看這架勢,家裡其他三個人都慌了,急急忙忙要送她去醫院。

然而他媽媽說:張益唐你不答應報北大,我就不去醫院!

這下張益唐敗下陣了,只能答應了。

最後,他媽媽的病神奇地不治而愈。這套路味道有點熟悉。

這個孝順的孩子,為何會連父親病重,都沒回來呢?

一開始,他還能保持和家裡的聯繫,每個月堅持寄一張幾百美金的支票回來,說是給父親買營養品。

慢慢地,信越來越少,地址還總是變來變去,電話也找不到他了。

最後,家人徹底失去了跟張益唐的聯繫,未卜生死 。

3

命運像一隻大手,把你撥過來,又翻過去。

1965年,17歲的弗雷德·迪盧卡不會想到,自己為了湊大學學費,向他父母的一位博士朋友,借1000美金,最後的結果竟然是自己和那位博士,拿著這1000塊,開了全球最大的連鎖餐飲企業——賽百味。

現在,賽百味三明治在全世界有超過40000家分店。

從美國普渡大學數學系博士畢業的張益唐,也不會想到,自己竟然會在賽百味,當一名會計。

畢業後張益唐還幹過很多零活:送中餐外賣、送披薩、賣炸雞,一直沒有固定工作。他也沒有固定住處,他住過地下室,住過汽車旅館,甚至還在汽車裡過夜。

曾經因為長期住在朋友的家,他還受過朋友的白眼,說是蹭飯的。

不過無論如何潦倒,張益唐當會計,屬於降維打擊,毫無疑問是沒問題的。

因為張益唐自小便“有著照相機般的記憶力,和天才般的數學理解能力”。

他三四歲的時候,已經看完四十多萬字的《林海雪原》;四五歲的時候就能熟記地理、歷史知識。剛上小學時,他父親發現自己的兒子有點特別,就用西遊記的故事測他的記憶力,結果,張益唐複述得一字不差。

在沒有任何人指導的條件下,他9歲候就琢磨出了勾股定理的原理。小學時他已經把初中的教科書全部看完,開始看夏道行的《π和e》、華羅庚的《數學導論》。

曾經有人在網上匿名發表文章說,“益唐有過目、過耳不忘的特殊功能,或者說,他主要不是靠記憶,而是眼、耳都是掃描儀。他19歲那年,我聽他講《第三帝國的興亡》,對照原書一看,竟然可以一字不落!上大學前,他向我口述《徐馳報告文學》,特別是《哥德巴赫猜想》等名篇,有時竟仰天大笑,又轉而潸然淚下........”

有人問張益唐,這段描述是否真實?張益唐說,說的基本是事實,自己也能猜出作者的身份,只是有些誇張,尤其是時而“仰天大笑”時而“潸然淚下”這一段……

《中國不高興》的作者王小東,是張益唐北大的同班同學。王小東在微博說,張益唐是班裡成績最好、數學天分最高的學生,極受當時系主任丁石孫的器重。

“他是北大的風雲人物,崇拜他的姑娘從學校南門排到了北門”,王小東說。

8歲時,張益唐用外婆給的零用錢買到了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裡數學那一冊。

賽百味裡記著賬的他,還記得書裡面,有兩個世界級的數學問題激發了他的好奇心,一個是哥德巴赫猜想,另一個就是費馬大定理。

至今他還記得書中最後一段的內容:看來這個問題還要留給未來的數學家解決,讀者們努力吧!

然而此刻,擺在他面前的世界級難題,是養活自己。

北大最優秀的數學高材生,普渡大學數學博士,怎麼潦倒到打零工為生呢?

4

命運的大手,是在張益唐讀博士的時候,把他推向了人生岔路的。

張益唐在北大讀完研究生後,本來有機會跟一位美國著名的數學家攻讀博士的,這位數學家專攻數論,而張益唐最感興趣的領域剛好也是數論。

數論是純數學的一個分支,是純粹的頭腦遊戲,接近於哲學和藝術,沒有什麼實際目的,可以說“百無一用”。

然而“數論是橫在人類智力前面的一條橫杆,而且不能調整高度,就看你有沒有本事跳過去”,張益唐說。

但是,當時中國教育的思路是,代數、幾何能對國家建設起到更大的指導作用,所以學校領導不同意張益唐跟這位教授讀博士。

第二年,來自美國普渡大學的代數幾何專家、臺灣籍的莫宗堅教授,來北京大學招博士生。這次,學校推薦了張益唐給莫教授。

1985年,張益唐跟莫教授到普渡大學攻讀博士。

不久,他嚮導師莫宗堅表示,自己打算把解決“雅可比猜想”作為博士畢業論文選題。

雅克比猜想是德國數學家1939年提出的著名難題,屬於世界級的數學難題,很多數學家都折翼於這個問題上。

莫教授感到很奇怪,但沒有反對他這個決定。

1991年,張益唐宣佈破解了這個問題,並且有好幾個專家對他的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命運卻跟他開了個玩笑。

他的論文中有一個引論是來自莫宗堅發表的一篇論文,而在最後排查的時候,張益唐卻發現這個引論是錯誤的,六年心血付諸東流。

儘管如此,他對雅可比的研究,“簡直就是碾壓所有數學家”,而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對雅可比猜想的解法應該非常接近最終解法了”。

因此,普渡大學的教授們還是毫不猶豫給了他博士學位。

張益唐雖然做出當時最佳的雅可比猜想的證明,但他一心只想解決大問題,覺得自己的論文不夠完美,死活不願將論文發表。

還有一個要命的事情:畢業後,導師莫宗堅不願意給他寫推薦信。

他和導師的關係,畢業前已經很不樂觀,至於為何鬧得如此僵,雙方都沒有明說,甚至在後來的一篇文章中,莫宗堅否認他們關係不好。

但是,張益唐想起莫宗堅對待自己的態度,耿耿於懷。例如莫宗堅對張益唐說,“沒有一箇中國學生是好的”。

他認為莫宗堅的解釋,是一種自我開脫。

沒有發表論文,指導教授不願寫推薦信,又恰逢蘇聯解體,大批俄羅斯數學家流入美國的,衝擊了數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張益唐想在學術界謀職的願望,就這樣落空了。

1991年博士畢業後,張益唐把全部家當放到房車裡,開著車去多個大學求職,差點走遍美國,卻沒能找到一個教職。

畢業即失業。

面對現實,他只好以打零工為生,各種工作都幹過,包括在賽百味快餐店裡,兼職會計和收銀員。

5

電影《蜘蛛俠:英雄遠征》正在院線熱映。

相比迴歸後的蜘蛛俠,2004年的《蜘蛛俠2》,可能是最有悲劇性內核的英雄片之一。

擁有超凡能力的彼特·帕克,每天忙於拯救世界,但生活卻是窮困潦倒。成績糟糕,房租沒錢交,連最喜歡的Mary Jane的話劇演出,也不曾去看過。

最後他不得不放棄超能力,做回普通人。

在肯塔基的賽百味店裡,張益唐管著店裡的賬。有時候店裡忙,他還要幫忙收銀。

從前的張益唐,是一位完美主義的數學狂人,不屑於發表“小文章”。他腦子裡思考的,是幾個頂級的數學難題。

但在那段時間,就像彼特帕克放棄了超人的身份一樣,張益唐也幾乎放棄了數學。

很多年後,回想起那段時間,張益唐說:那些年,我確實沒有再追求我的數學夢想,我經常過得不太容易。

他的家人,正是那段時間,跟他失去了聯繫。

過目不忘的張益唐,可以記住北大班上所有同學的生日,在讀博的時候,他會給每一位生日的同學發祝福郵件。

那時候,郵件他也不發了。

例外的是,他每年都會在一位朋友的女兒生日前,寄上一封信,裡面會附上一張200美元的支票,有時是250元,十年如一日,從來不會忘記。

張益唐知道,這位朋友比較拮据——雖然他自己也不寬裕。

精於計數的張益唐,從來不把錢看得太重,他覺得日子能過得去就行。

獨行者張益唐

慢慢地,大部分人失去了張益唐的音訊,大家不知道他在哪裡工作,不知道他從事哪方面的工作,也不確定他是不是還在美國,甚至是否活著也不得而知。

上班之外的時間,張益唐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肯塔基州大學的圖書館,閱讀數學方面的期刊和文獻。

生活既瑣碎又令人疲累,唯有數學,才能讓他體會到真正的樂趣。

6

1999年,在英特爾實驗室工作的唐樸祁,在參加IEEE年會期間,想起了學長張益唐,於是他約了張益唐出來見面。

唐樸祁是北大數學系80級的學生,而張益唐78級的。作為學長的張益唐,當過唐樸祁的習題課老師。對於這位系裡成績最優秀的學長,唐樸祁印象深刻。

1978年高考填報志願時,張益唐和媽媽在讀不讀北大的問題上,爭論不休。

他不會想到,20年後正是北大的校友,把他從人生的岔路中帶出來,讓他在數學上達成驚人的成就。

不過這是後話。

唐樸祁和學長張益唐見面後,看到學長非常疲憊,也很沉默,於是跟他聊起了張益唐感興趣的數學話題。

他談到,自己正在研究一個網絡算法,還沒有找到最優的解法。唐樸祁把文章給了張益唐,讓他回去看看。

張益唐回去後,花費了一個星期就把問題解決了。

張益唐回憶說,這是個技巧性非常強的數學問題——不過,也就是個很初級的問題而已。

唐樸祁把他們的算法,申請了專利。雖然這個專利最後英特爾沒用上,也沒能給張益唐和唐樸祁帶來收入,但是卻給他倆都帶來了震撼。

疲於奔波生活的張益唐,在一週內解決了學弟的數學難題,感到自己寶刀未老,對自己的數學能力重新建立起了信心;

而在唐樸祁看來,沉寂已久的學長,仍然具有強大的數學分析能力,這麼一個人,如果被埋沒了,那將是社會的悲劇。

唐樸祁決定要幫一幫張益唐。

獨行者張益唐

這次見面後沒多久,唐樸祁去哈佛大學參加會議時,見到了北大的同班同學葛力明。

葛力明也是一個大神級的存在,1980年他以溧陽市理科狀元的身份考上北大數學系,年僅15歲。

大學期間,葛力明因為愛好廣泛,沒能專注學業,最後沒考上北大的研究生,去了曲阜師範學院數學系。

初生牛犢不怕虎,在曲阜師範的時候,他給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位著名數學教授寄了一篇錯漏百出的論文。

雖然寄出後第二天他就後悔了,但沒想到的是,那位教授竟然回信了,說願意招收他為研究生——人生有時候真是戲劇啊。

葛力明從賓州大學博士畢業後,在新罕布什爾大學當教授。他獲得過“美國青年數學家總統獎”,在數學界頗有名氣。

那次見面,唐樸祁把張益唐的境遇,以及他的能力,一一跟葛力明說了。

葛力明也決定,幫一把學長張益唐。

剛好,他所在的新罕布什爾大學的數學系,缺一名沒有編制的數學講師,工作是給大學新生、研究生新生講數學的基礎課,例如微積分這些。

相比有編制的正式員工,臨時講師的工資低微,工作不穩定,甚至工資也是日結的,上完一天課就結一次工資。

葛力明向系主任推薦了張益唐,系主任說可以讓他來面試一下。

葛力明趕緊聯繫張益唐,然而找到四處漂泊的張益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們知道張益唐曾在紐約的餐館、肯塔基的旅館打過工,但聯繫這些地方後,他們都說張益唐已經離職了。

最後他們打聽到張益唐在賽百味當會計,葛力明打電話到店裡,店裡的人說張益唐上夜班,晚上再打過來吧。

終於聯繫上張益唐,葛力明把這個工作機會跟他說了,問他有沒有興趣過來面試。

張益唐毫不猶豫接受了這個邀請。兩三天後,張益唐就到了新罕布什爾州立大學。他開著車,把自己的所有家當都拉過來了。

葛力明跟他說過,自己雖然向系主任推薦了他,但他還得接受主任的面試。但是張益唐心裡有底,他對面試非常有信心。

張益唐的信心是有根據的。很多大學,這些基礎課程是由研究生水平的講師負責的。張益唐一點也不懷疑,自己可以勝任這個工作。

7

在打了八年零工後,張益唐終於回到了大學校園,謀得一份教職。

新罕布什爾大學是成立於1866年的一所綜合性公立大學。雖然張益唐的教學量比較大,比起教授、副教授的工資低很多,但對喜歡數學的他來說,這是一個好的歸宿。

雖然是臨時講師,但他也可以使用學校的圖書館資源,下載各種資料,瞭解最新的學術動態。

張益唐在生活中沉默寡言,不擅交際,甚至有點害羞,但他在課堂講解數學的時候,卻神采飛揚,幽默生動。

很快,他就對教學工作輕車熟路了。接下來,他可以有非常多的時間去繼續琢磨那幾個大的數學難題了。

愛因斯坦說:“我不能容忍這樣的科學家,他拿出一塊木板來,尋找最薄的地方,然後在這些地方鑽許多孔。”

張益唐對在薄的地方鑽孔毫無興趣。

他的生活非常單調,除開吃飯,上課,就是思考數學。

在家裡,他思考數學問題的時候,幾乎一天可以不說話。為了可以安靜地研究數學,他和太太沒有生孩子。他的太太每天準時做好飯,但他總是忘記吃。

為了可以在上班的路上思考問題,他索性把車子賣了,每天跟學生一起,坐公交車去學校。

在學校,他差不多是最晚離開的老師。無論其他老師還是學生,都見過他一個人,一邊來回走動一邊思考問題的身影。

曾經有人去他的辦公室找他,敲門半天,沒有人來開門。過了許久,他才開門,非常內疚地對來訪者說,剛剛在思考問題,沒有聽到敲門聲。

獨行者張益唐

他對學校裡的各種利益看得非常淡,從不去爭搶。

2001年,為了報答葛力明和數學系主任的知遇之恩,他把自己的一部分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十大數學刊物《杜克數學》上。

系主任給這篇論文很高的評價,並打算給張益唐一個終身教職。然而有的人卻不同意,他們認為張益唐發表的論文不多,這件事最後沒能成功。

張益唐也沒有說什麼。

羅素說過,數學不僅擁有真理,還擁有至高無上的美。在張益唐眼裡,其他一切都無關重要。

8

天分就是持續不斷的忍耐。

2008年起,經過長期的思考,張益唐覺得,那幾個大的數學問題中,“孿生素數猜想”應該快被自己解決了,於是他把其它的問題放了下來,全力研究這個問題。

孿生素數猜想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數學難題,由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在上個世紀初提出。

素數又稱質數,是指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數字。

簡單來說,希爾伯特的猜想是,就算到了很大很大的數字以後,也會存在一對相差為2的質數對,就像5和7那樣,11和13那樣。

然而,猜想是猜想,實際上,數學家們甚至不敢確定,到了很大很大的數字以後,兩個相鄰的質數是不是也逐漸離得越來越遠(根據觀察貌似就是這樣的)。

張益唐思考這個問題很久了,他感覺自己能突破這個問題。

然而經過連續三四年的思考,他仍然沒有找到那扇解決問題的大門——雖然直覺告訴他,他離那扇門已經非常近了。

實際上,作為無名之輩的張益唐,不知道在2008年的時候,美國國立數學研究所召集了一批頂尖的數學家,開會研討過那“一步之遙的大門”在哪裡。

最後,大家得出的結論是,目前的方法不夠用,短時間內無法找到這個門。

張益唐是獨行者,習慣一個人研究問題。他並不知道這個研討會,所以也就沒有什麼顧慮,他對自己很有信心。

2012年7月3日那天,在朋友齊光家的後院,張益唐沒有等到梅花鹿。

他抽著煙,漫無目的地轉悠著,又陷入了沉思當中。

而就在那一刻,彷彿一道亮光照進黑暗,使得蜿蜒的小徑變得清晰起來。他忽然想到了證明的方法——他脫口而出地說:Why not?

他非常肯定,這個方法是有效的。

“我明白了數字、方程一類的東西,雖然很難說清到底是什麼。”張益唐說,“有時候感覺非常奇特。可能是數字、可能是方程,也可能是幻覺。我知道還有很多細節有待填補,但我想我應該可以做出證明了。”

想到這,他就回屋了。張益唐沒有把那一瞬間的頓悟告訴任何人,因為他知道,這離完成整個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科羅拉多回到新罕布什爾大學後,張益唐用了半年的時間,完成了論文,其中還花了幾個月,對論文做了系統性的檢查。

到最後,他非常有信心,他的論文是正確無誤的。

2013年4月17日,張益唐把論文正式投到《數學年刊》雜誌。

他也順便把文章給了系主任看,系主任才第一次知道,張益唐竟然在默默地研究著這個世界級的難題。

9

張益唐的論文題目是《素數間的有界距離》,我們來仰慕一下:

獨行者張益唐

《數學年刊》是研究純粹數學學者們最敬仰的期刊,很多人一輩子能在上面發表幾篇文章就可以奠定崇高的學術地位。

但是,《數學年刊》有著非常嚴格的審稿過程。

根據美國數學會2012年11月公佈的統計,2011年在《數學年刊》所發表的文章,從投稿到接受的平均時間為24個月。

而張益唐的論文,2013年4月17日投稿,5月21日被接受,僅僅用了三週的時間!

論文的審稿人,數論領域的著名專家伊萬尼茨對論文進行了嚴格的審查,結果是論文嚴絲合縫,毫無破綻。

其實張益唐在寄出論文之前就知道,這篇文章很大可能最後就是伊萬尼茨來審查,因為他是這個領域的絕對權威。

伊萬尼茨給《數學年刊》寫信道:

“我們已經完成對張益唐所著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的研究,這項研究是一流的。作者成功證明了一個關於素數分佈的里程碑式的定理。儘管我們非常仔細地研究論文,我們也很難找到哪怕最小的錯誤…我們很高興地強烈推薦貴刊接受並發表此論文。”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Peter Sarnak 對《紐約時報》說:“張益唐的觀察是深邃的、結論是深刻的。”

很快,全世界的媒體都知道,孿生素數猜想的弱化形式被證明了。

人類第一次證明,在遙遠的那頭,素數並不那麼孤獨。

我們來簡單說一下,他的論文證明了什麼呢?

簡單來說,他的論文證明了,存在著無數對素數,他們的差小於7000萬。

7000萬?這個數很大啊。

沒錯,他還沒有完全證明“孿生素數猜想”。但就如上面我們說的,之前的數學家,連兩個素數之間的距離是如何的(是不是越來越遠?),都沒能下定論。

而張益唐成功地證明了,兩個素數之間的距離,並不是越來越遠的,存在著無數對素數,他們的距離小於7000萬——從未知到一個明確的範圍,這是一個巨大無比的進步。

從此,研究孿生素數的數學家們,再也不是大海撈針了,這枚針,已經被張益唐放到水池裡。

根據他的方法,僅僅一年的時間,其他的數學家很快就把7000萬這個數字縮小到了246。

數學家樂觀地認為,在我們有生之年,能夠看到2的出現——也就是完全證明孿生素數猜想。

但是,Yitang Zhang這個名字,大家都沒聽過,這傢伙究竟是誰?。

搜遍互聯網,大家只找到兩篇他發表過的論文:一篇是1985年張益唐大學時發表的;一篇是2001年發表的那篇。

大家發現,整個數學界對這位獨行者,一無所知。

10. 後記

張益唐在知道自己的論文被接受後,平靜如常,既沒有跟好朋友齊光講,也沒有跟太太講,那天晚上他還跟大學裡的研究生們吃飯——住在學生宿舍的他,經常下廚做飯給學生吃。

跟太太打電話時,張益唐說你注意一下,這幾天中文網站和中文媒體,可能有些消息與我有關。

他太太回答說,你是不是喝多了說胡話啊?

他的太太曾經是餐館的服務員,英語很一般,只會上中文網站。

過幾天她真的看到了有關張益唐的各種新聞。她趕緊給張益唐打電話,交代他“出門記得梳一下頭髮,不要太邋遢了。”

後來,她跟著張益唐,回國去各個大學演講,參加各種頒獎儀式,包括麥克阿瑟獎和羅夫肖克獎,算是“風光了一次”;

2013年論文發表後,受中科院的邀請,張益唐終於回國了。張益唐的媽媽和妹妹,時隔25年後,終於見到了他。

那天是他媽媽83歲生日。令人意外的是,見面時,沒有呼天搶地,也沒有眼淚,老人家很淡定。

“兒子,你回來了?“

“姆媽,兒子回來看你了。”

“益唐,你回來姆媽就放心了。身體好嗎?”

“姆媽,我身體好的很,一點病都沒有。”

“讓姆媽看看你,嗯,我兒子沒有瘦,也沒有老。”

平平常常的對話,好像張益唐只是出了個短差,又回家了。

見面後兩個月,張益唐的母親就去世了。

25年實在是太久了,她用盡了全部力量——希望她能明白,有些人,註定屬於整個人類。

張益唐的好朋友齊光,是在別的報道中才知道,張益唐是在自家的後院靈光一閃,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大門的——而張益唐直到論文成功發表,也沒有跟他提起過。

在YouTube上,有關齊光演出的視頻播放量不太高,但有人在視頻下面留言:這不是張益唐最好的朋友嗎?

論文發表後,張益唐所在的新罕布什爾大學,院和系裡的領導,每隔一週都要跟張益唐談一次,讓他留繼續在NHU,說要升他為正教授。

後來,他晉升為終身教授,待遇和福利要比正教授高,一週只需要上課4小時。

這次晉升,應該再也沒有人有意見了。

系裡的領導還跟他說,他的研究經費只需要簡單寫寫申請,就能拿到。

然而張益唐覺得,自己習慣一個人,研究純數學,並不需要什麼研究經費。

所以到最後他也沒申請。

這位數學界的獨行者,對生活的要求一如既往的簡單,沒啥變化:只要能讓他研究數學,別的一切都不重要。

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數學直覺,有信心自己還能解決一些大的數學問題。

不過,也不是什麼都一成不變,喜歡紅酒的他,已經不喝4美金一瓶的紅酒了。

“我現在喝得起10塊一瓶的了”,他笑著說。

獨行者張益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