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變,宋朝太廟出現一塊石碑,碑文讓人感慨!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北伐,在攻取幽州的時候突發疾病去世,傳位於第四子柴宗訓(後周恭帝)。宋太祖趙匡胤當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軍。就在次年,北漢勾結契丹進犯後周,朝廷命令趙匡胤率領軍隊抵禦敵人。大軍到達陳橋驛,眾大臣擁入趙匡胤的寢室,將黃袍披在他的肩上,就這樣他做了皇帝。

靖康之變,宋朝太廟出現一塊石碑,碑文讓人感慨!

趙匡胤黃袍加身

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是眾人擁戴的結果,他與我國曆史上其他皇帝不一樣。做了皇帝以後,並沒有大開殺戒,而是將掌握大權的功臣,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讓他們解甲歸田,安享晚年。在我國曆代的開國皇帝當中,趙匡胤可以說仁至義盡!據說,宋朝建立後,趙匡胤降封后周恭帝柴宗訓為鄭王,還賜予了免死金牌“丹書鐵券”。除了賜予柴榮的後人“丹書鐵券”,他還將柴氏後人免死的祖訓刻在了石碑上,而這個石碑直到金人攻破汴京才得以顯現真容。

靖康之變,宋朝太廟出現一塊石碑,碑文讓人感慨!

宋太祖

根據陸游撰寫的《避暑漫抄》記載:宋太祖趙匡胤稱帝的第三個年頭,他命令工匠秘密鐫刻了一塊石碑,立於太廟的寢殿側室內,這塊碑稱之為“誓碑”,並用銷金黃幔遮擋,側室的門和鑰匙由專人保管,封閉嚴密。

石碑放置妥當以後,宋太祖在當時下了一道敕書說,從此時或新皇帝即位,到祖廟祭拜的時候,必奏請恭讀石碑上的誓詞。在祭祀太廟那一天,宋太祖會叫一名不識字的小太監跟隨進入側室內,宗室人員及大臣都遠遠的站在側室外不得進入。皇帝進入側室內,跪在石碑前,抬起頭默默的誦讀完畢,然後祭拜走出側室。

靖康之變,宋朝太廟出現一塊石碑,碑文讓人感慨!

杯酒釋兵權

當時在場的群臣和近侍,都不知道誓詞的內容。這個默默誦讀誓碑的儀式,被後世皇帝一代又一代的繼承下來。直到靖康之變後,北宋的太廟被打開,人們才得以看見碑刻的真容。根據描述“碑高七八尺,闊四尺餘”誓詞一共有三行:

  • 第一行內容為:“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意思是說,柴氏(柴榮)的子孫,犯罪了不得用刑,即便是犯了謀逆大罪要處死,也只能在監獄賜其自盡,不能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公開處決,也不得連坐其他親屬和宗支。
  • 第二行內容為:“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諫言的人。
  • 第三行內容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子孫如果有違背或改變此誓詞的,上天必懲罰他。

在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年5月-1130年),南宋大臣曹勳從金國回到南宋,宋高宗寄語:“祖宗誓碑在太廟,恐今天子不及知雲。”宋高宗的意思是說,祖宗的誓碑還在汴京的太廟,恐怕今天的天子還不知道,作為大臣你可以告訴他們!

其實,從碑文的內容來看,趙匡胤在我國曆史上的開國皇帝當中還算得上一個仁慈的皇帝。而整個宋朝的皇帝,基本不會濫殺大臣。尤其是宋仁宗一朝,無論是對待大臣還是普通老百姓,凡是犯罪都很寬容。當然,如此寬厚的北宋就是因為重文輕武,而荒廢了軍事,以至於在金人南下的時候,簡直不堪一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