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想什么?我的老小孩儿|老年人“心理丧失感”应得到关注

文 | 心理姐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你在想什么?我的老小孩儿|老年人“心理丧失感”应得到关注

你能感受到自己正在慢慢衰老吗?

皮肤开始松弛,细纹逐渐增多,头发变得干枯、稀疏,思维也不像原来那样敏捷……或许你对此并未察觉,因为衰老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可是,对于年过60的老年人来说,衰老却是一种日益深刻的感受——机能失调、记忆减退、心智钝化,美好的一切都在加速远去,然而他们却对此毫无办法。

这种令人深感无力的体验就叫做“丧失感”。

“心理丧失感”困扰着多数老年人

发展心理学把人类60岁(或65岁)至衰亡这段时期称为“老年期”。也有很多心理学家干脆把这一时期称做“老年丧失期”。

抱有老年丧失期观点的心理学说认为:

随着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观等对人生有重大意义的内容相继衰退和丧失,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只有衰退没有发展。

你在想什么?我的老小孩儿|老年人“心理丧失感”应得到关注

这种把人视为单纯的“生物机体”,把人的发展简单归纳为“线型下降”过程的观点显然忽视了人的复杂性,因此被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是不可取的。

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否认老年人“心理丧失感”的普遍存在。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曾就“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对860名老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最担心自己健康的有378人,占总人数的43.95%,其次是担心经济入不敷出和担心自己被社会遗忘的老人。

可见,多数老年人都承受着“心理丧失感”的困扰,而困扰的主要内容是:担心自己对人生丧失控制力和主动权。

“丧失感”背后,是值得关注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

知道自己正在丧失对人生的掌控,会引发怎样的心理状态呢?答案是:不安全感

你在想什么?我的老小孩儿|老年人“心理丧失感”应得到关注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维持个体生存的“生理的需要”之外,人的最基本需要就是“安全的需要”。所谓“安全的需要”,就是人对免受恐惧、焦虑和威胁的需要,被保障的需要。

现在,让我们看看岁月是如何夺走老年人的“安全感”,使其原本稳固的“需求金字塔”岌岌可危的:

由“生物老化”带来的健康威胁

1、感觉器官退化

在人类的衰老进程中,最先退化的是感知觉,其中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眼睛的水晶体在人体40岁以后开始变黄;耳朵的听觉敏锐度在50岁开始减退;味蕾和皮肤的“退行性”变化在老年期陡然加速。

以“听觉退化”为例: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最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感觉,所以老年人对尖锐刺耳的高音不敏感。因此,在与听力不好的老人说话时,为使他们听得清楚一点,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声音压低、放慢。

你在想什么?我的老小孩儿|老年人“心理丧失感”应得到关注

2、大脑的老化

老年人的大脑老化体现在记忆力减退、思维速度变慢和智力水平下降。来看几个与大脑衰老有关的发现:

● 【皮质损伤】大脑的最外层称为“皮质”,从心理学角度看,皮质是大脑最为重要的部分。随着大脑衰老,皮质可塑性变差、易损伤,且受损部分很难被其它皮质区域“接管”。

● 【液态智力下降】心理学家卡特尔把人的智力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在人体60岁以后,与神经系统、运动感觉器官相联系的“液态智力”就会出现明显下降。

● 【脑内老年斑】科学家通过对人脑进行解剖发现:人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和皮层也会长出“老年斑”。

3、其他器官的相继老化

除了感知觉和大脑的老化之外,人体其他器官相继老化并出现各种“老年病”也会给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强烈的不安全感。

你在想什么?我的老小孩儿|老年人“心理丧失感”应得到关注

在老年人群高发的心理问题中,“疑病心理”最为常见。其表现是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且自述确有患病感觉。产生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受到“恐病”等消极的心理暗示。

由“心理老化”带来的精神折磨

另一个威胁老年人“安全感需求”的重要因素是“心理老化”。

有人说,“一颗心老去有两个标志,一是抱怨与后悔越来越多;二是寄希望于下一代。”这句话虽然很文艺,但却未能触及心理衰老的真相。

其实,真正的“心理老化”会让人感受到以下这3种精神折磨:

1、“向死而生”的恐惧感

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一书中说,“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是最本然、无所关联、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是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

可见,死亡本身就是一种“终极矛盾”,它虽然是“生命个体”自身的事,但却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直白讲就是,生命本身是属于“我”的,但“我”却对此无能为力。

所以对老年人来说,向死而生在人生的前半场是“洒脱”;在人生的后半场是“恐惧”。

你在想什么?我的老小孩儿|老年人“心理丧失感”应得到关注

2、孤独感/失落感

老年人的孤独感主要来自社交活动的减少和亲情陪伴的缺乏;而失落感则主要来自原有权势的失落,家庭关系的失落,缺少精神寄托的失落及信息缺乏的失落。

缺少陪伴的老人最难承受的就是对儿女和亲人的思念,很多老人在长期的独居生活中逐渐变得孤独自闭。有些甚至患上了“老年抑郁症”出现了悲观厌世的思想和自残自伤的行为。

3、难以适应(融入)感

难以适应环境、难以融入社会是老年人的重要困扰。他们在新事物面前逐渐趋于被动,加之学习困难,所以常有“被时代抛弃”的感受。

现在,社会上仍有很多歧视老人的现象。一些年轻人“厌老”思想严重,非但不能给予老人最基本的礼貌和尊重,反而还对他们造成心灵伤害,加重了老年群体的自卑感。

你在想什么?我的老小孩儿|老年人“心理丧失感”应得到关注

老年人在“生物”和“心理”这两个维度上的快速老化,使他们原本拥有的强健体魄和良好心态遭到了“釜底抽薪”般的损坏。

这种逐步丧失的过程使他们的基本需求(安全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建立其上的归属感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价值体现的需求就更加难以实现。

总结以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当缺少了“基本需求被满足”这一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老年人很容易出现上文中所提到的“疑病”、抑郁症、厌世心理、自卑心理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变“丧失感”为“获得感”,帮老年人建立毕生发展信念

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畅销小说《清单人生》中讲了一位63岁老人布里特•玛丽自我超越的故事:

这位老人曾经过着几十年如一日的“清单生活”,她每天6点准时起床,12点必须用午餐。她从不在天黑以后出门,并且每天保持内务纤尘不染。

可是,一些生活的变数“逼”她在晚年做出改变,开启了从未体验过的惊喜人生。她开始工作,交新的朋友,尝试从前没有感受过的一切……在抛弃固化思维以后,她找到了全新的自己。

你在想什么?我的老小孩儿|老年人“心理丧失感”应得到关注

布里特•玛丽的故事,带给我们一个充满希望的启示:

其实,对于老人来说,年龄即可以是“限制”,也可以是“底气”。虽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离退休压力、隔代养育困境、空巢危机等诸多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虽然他们的金色年华正在遭受岁月的无情“蚕食”……

但是,“丧失感”同样可以通过“获得感”来补偿。这就需要全社会把关爱老人的思路从“防止阴霾入侵心灵”,转换为“帮助他们不断向内注入阳光”。以下是我们所能做的:

1、给予价值关怀

老年人的价值观大多“固化”、“守旧”,因此难免受到老年期“心理丧失感”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给予他们更多的价值关怀来转变旧有的消极“老年观”,树立更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比如:开展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活动,向老年人普及健康心理知识、先进生活理念;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发展兴趣爱好;为他们的社交活动提供平台……通过“新价值”的输入和老年人的互帮互学,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给予的价值关怀。

你在想什么?我的老小孩儿|老年人“心理丧失感”应得到关注

2、增强心理“获得感”

每个人都渴望被接纳、被认可、被支持、被鼓励。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要从提升社会尊重度和认可度做起,让老人从“被时代遗弃”的自卑中走出来,重新获得探索与实践的勇气。

对于儿女来讲,让老人从“隔代养育”的辛劳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走出去”的自由,也是一种“知老、爱老、敬老”的体现。

现在,社会上有各类发展成熟、规范的“老年社团”,为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保障。

3、树立毕生发展信念

在许多欧美国家,老年群体的“毕生发展”价值观已经牢固树立起来了。可是,由于我国受到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大部分老人还不能从主观意识上对自己做出“毕生发展”的要求:一部分老人的自身发展从退休起就停滞了;另一部分老人也随着年龄渐长放弃了对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虽然我们已经看到,近年来有许多老人已经意识到了终身学习、毕生发展对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意义,但是要想把这种信念渗透到所有老年人的心中,我们还是应该先把前两个基础步骤(价值关怀和增强心理“获得感”)做扎实。

你在想什么?我的老小孩儿|老年人“心理丧失感”应得到关注

写在最后:

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如今已变成脆弱敏感的“老小孩儿”。而我们所能做的不只是“常回家看看”,多些陪伴、多些关怀;也不只是充分的尊重、足量的耐心和温暖如初的爱……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撑起一片天空,让越来越多的老人从心灵的“废墟”之上勇敢、自信地站立起来!

参考资料:《老年心理慰藉实务》;《走进老年群体》;《发展心理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