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中藥溯源錄

關注我的人聽說都很漂亮

赤小豆——中藥溯源錄

赤小豆

中藥溯源錄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乾燥成熟種子。秋季果實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再曬乾。

赤小豆——中藥溯源錄

【性味歸經】

甘、酸,平。歸心、小腸經。

【功效】

利水消腫,解毒排膿。

【溯源】

漢代

赤小豆最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與生大豆共同記載於大豆黃卷的條文中,其文曰:“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晉代的《名醫別錄》則將赤小豆與生大豆分開,單獨列為一條,曰:“赤小豆:味甘,酸,平,溫,無毒。主治寒熱、熱中、消渴,止洩,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脹滿。又,葉名藿,主治小便數,去煩熱。”之後陶弘景的《本草經集註》在記錄赤小豆時加了一段注,其文曰:“大、小豆共條,猶如蔥、薤義也。以大豆為糵,芽生便幹之,名為黃卷,用之亦熬,服食家所須。煮大豆,主溫毒、水腫殊效。復有白大豆,不入藥。小豆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矣。”此處陶弘景解釋了《神農本草經》為了符合載藥365味這個“一年之數”,所以將“赤小豆”和“生大豆”記載於一條目下,同樣地情況還有“蔥”和“薤”,並且提出長期服用赤小豆是有副作用的,會使人的津液過度地減少。還有指出白色的大豆是不入藥的。

唐代

唐宋時代的《藥性論》、《新修本草》、《蜀本草》、《開寶本草》和《嘉佑本草》均只記載了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的功效,但並無其產地和植物形態的說明。提及產地的是在《本草圖經》中,曰:“今江淮間多種蒔”。《本草衍義》中更是提到的赤小豆的食用地,曰:“關西河北,京東、西多食之。”

明代的《救荒本草》中對赤小豆的外形的描述就頗為詳細,其文曰:“《本草》舊雲江淮間多種蒔,今北土亦多有之。苗髙一二尺。葉似豇豆葉微團艄。開花似豇豆花微小,淡銀褐色,有腐氣,人故亦呼為腐婢。結角比綠豆角頗大,角之皮色微白帶紅。其豆有赤、白、黧色三種。味甘、酸,性平,無毒。合鮓食成消渇,為醬合鮓食成口瘡,人食則體重。”此處對赤小豆植物形態的描述,與我們今日所用的赤小豆植物形態很接近。同朝的《本草蒙筌》則提到赤小豆以顏色辨別其優劣,其文曰:“地土各處俱種,胭脂赤者為良。”

明代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赤小豆也有著詳細的記載,曰:“此豆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 其稍大而鮮紅、淡紅色者, 並不治病。俱於夏至後下種,苗科高尺許,枝葉似豇豆,葉微圓峭而小。至秋開花,似豇豆花而小淡,銀褐色,有腐氣。結莢長二三寸,比綠豆莢稍大,皮色微白帶紅。三青二黃時即收之,可煮可炒,可作粥、飯、餛飩餡並良也。”李時珍所記載的赤小豆植物形態與《救荒本草》中提及的赤小豆相似,也與我們今日所用的赤小豆也相符合。此外還提及一種食用性的赤豆,稍大而鮮紅、淡紅色者是不入藥的。這與我們今日在農副品市場上所見的赤豆類似。值得注意的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記載赤小豆別稱的時候出現了疏漏,李時珍將赤小豆的一種別名記載為“紅豆”,同書中李時珍又將相思子的別名也記載為“紅豆”,至此開始後世出現了赤小豆和相思子混淆的記載。

清代

清代的《本草求真》中記載了赤小豆和相思子的區別,曰:“取緊小而赤黯色者良。若半黑半紅為相思子,非赤小豆也。”《本草從新》中提到了與相思子的鑑別,曰:“赤小豆:甘,酸,平。……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淡紅色者,並不治病。今肆中半粒紅半粒黑者,是相思子。”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在清代中期的時候,赤小豆與相思子可能發生用藥混淆的情況,所以以上兩本書同時提到赤小豆與相思子外形區別。此情況至清末時候可能發生地更為普遍,清末的《本草便讀》中也有提及,曰:“赤小豆即今之杜赤豆。以緊小色赤者為佳。今藥店中之赤小豆。半紅半黑。謂之相思子。即紅豆也。有毒不堪用。”同樣在清末的《植物名實圖考》中記載曰:“醫肆以相思子半紅半黑者充之,殊誤人病。”可以看出相思子與赤小豆從清代中期至清代末期始開始出現混淆。據筆者猜測李時珍將赤小豆與相思子的別名都稱為“紅豆”,可能是清朝發生用藥混淆的原因之一。

現代

在1959年出版的《藥材資料彙編》中對赤小豆做了植物形態的描述,記載為:“其豆細小,形如腰子,色紫紅,並有白色紋眼。市場上對“相思子”亦有稱為赤小豆者,實系錯誤,兩物不能混為一起。”1988年出版的《中華本草》具體說明了赤豆與赤小豆來源問題,書中指出李時珍雖指出稍大而鮮紅、淡紅色者不入藥,但因這兩種植物不易區分,赤豆作赤小豆用的歷史已久。現今商品赤小豆包括上述兩種植物來源,但市場習慣認為赤小豆質量優。2015版的《中國藥典》中記載了赤小豆有兩種來源一種叫赤小豆,另一種叫赤豆,明確了赤小豆的植物來源。

【名稱相仿藥物】

赤小豆有些地方又叫紅豆或赤豆而相思子也叫做紅豆,所以一定要鑑別清楚,千萬不可用“紅豆”一詞指代藥材。

【注意點】

赤小豆的功效在各代本草的記載是比較一致的,比較特殊是《日華子本草》,書中提到的是赤豆粉,其文曰:“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解油衣粘綴甚妙。葉食之,名目”。赤豆粉從功效來判斷應該就是赤小豆,但是“補血脈”的功效又不相符合,故記載於此,存疑。

赤小豆本身做為一味利水祛溼的藥材,在功效的記載上基本一致,但在別稱上與相思子容易發生混淆,因此在開具處方的時候應瞭解當地藥房的實際情況,以免用錯。

赤小豆——中藥溯源錄

我又來總結啦!

赤小豆——中藥溯源錄

#健康真相館#考證了這麼多,結論就是赤小豆與補血沒有一點關係,這就是我說“赤豆不補血”的依據所在,感謝耐心讀完這麼枯燥的文章,再次感謝!

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