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讀30本書,升職兩次加薪50萬,我對讀書就是數據考核

01

你只能做中層

知乎上有人問“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麼?”

有個高分的回答: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為我的骨頭和肉。”

讀書是有目的的,讀書不是過家家,讀書最終要回到個人的成長。

整個思考過程,最終形成了一個觀點:我對讀書是有KPI要求的。

爭論的起點是一次意外的見面。

2014年時候,我們公司才上市。老闆得意洋洋,社會上好多人找他會談,其實就是借錢。老闆借別人錢,也問別人借錢。

那年秋天,賈躍亭老闆在某個會議的早餐會上和我們老闆結識,兩人聊不到20分鐘,就開始相互借錢。

後來,我老闆上廁所去了。我和賈總閒談。

他問我一年讀幾本書。

我當時對自己的數據還蠻自豪的,一個月讀一本,一年12本。

斜眼看著老賈。我知道他文化程度不高。

賈躍亭搖搖頭。

他說,我一個月讀2本書,一年24本書。就這個知識吞吐量,做CEO還覺得不夠。

你這個讀書量,也只能在上市公司裡做中層。

賈躍亭給我下了一個定論。

看著老賈真誠的眼神,我有點不相信。老賈助理說,老闆飛機上都在看書,很努力。

一年讀30本書,升職兩次加薪50萬,我對讀書就是數據考核

我頓時冒出某種意識:

一個人的階層位置,是看他的讀書,質量、數量、效率、覆蓋面都有講究。

階層不流動,多半是個體不努力。

02

黃金般閃爍的一句話

如今的社會很浮躁,影響到讀書人,內心不平靜。

你觀察過沒有,很多書賣得好,是因為腰封。這些書讀過,不走心,如水過沙不留分毫。

選書有講究。網上網下,鋪天蓋地推薦書單。

你有沒有自己內心深處的一份書單。

讀書,是跟無言的靈魂對話。你花時間就要有效果。選書的標準,類似於選偶,不僅要物質上門當戶對,還要精神深處並駕齊驅,賦能助力。

我花很多時間琢磨書。

我第一步就跳開封面,避開那些喧囂的營銷陷阱。

翻開目錄,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章節,跳過去直接看,如果5頁內有一句話,只要一句,猶如黃金般地閃爍,我就立刻掏錢買下它。

很多書,偏好市場營銷,不耐心做內容的,往往把精華的部分堆積在前1/3,越到後面越水。這種內容的作者是不符合我要求的,我的精力比錢更貴,我不願意投資。

我看得很滿意的書是《烏合之眾》,以及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還有《百年孤獨》。比上述三本次一點點的是傅高義寫的《鄧小平時代》、《基督山伯爵》,還有明朝首輔張居正的《權謀殘篇》(古文)。

這幾本書有個共同的特點:全篇實力高企,通篇無尿點,黃金亮點不斷。

我讀《烏合之眾》就有感受,金句亮瞎眼,隨便翻幾頁都蹦出一兩段深刻至極的段落。作者古斯塔夫·勒龐無法無天的實力,今生相逢恨晚。

關於《烏合之眾》,我做了四篇筆記:一篇是關於組織管理,一篇是關於價值論,一篇是關於個人領導力和創業早期個人崇拜,還有一篇是關於學習型管理。

關於個人領導力的那篇,經改編髮表在《中國企業家》創刊40年那期上。

我在那篇文章中寫了一句話,中企編輯和我爭論很兇:戊戌變法至今已經100多年,中國商業組織還沒有擺脫《烏合之眾》對群體智慧的預言。

我其實想說的是,如果沒有《烏合之眾》在中國的流行,商業文明還要處於黑暗、矇昧的時期。

某些話,更不堪接受。

一年讀30本書,升職兩次加薪50萬,我對讀書就是數據考核

沒讀多少書的人就是樂用自己認知的邊界丈量天下。

美德有待發現,偏見不會撒謊。

03

凡事奔著經濟效益

年過不惑,上市公司做過,創業經歷過,有過負債累累,有過高光時刻。

一年讀近30本書,最近4年我少說讀過近百本書。

多麼寶貴的四年。

別人眼中我很苦,我卻樂在其中。

我跟俗人不一樣:拼搏的方式我選擇高山遠路,避開人頭攢動,要看最好的風景。

我越來越瞭解自己,讀書是為了探索自己,為了激發自己內心的潛能。

早點了解自己,早點遵循內心的選擇,與內心的自己和解,共同走下餘下的路。

我選擇不騙自己——我喜歡直截了當,我喜歡什麼事情都與錢掛鉤,我喜歡說話赤裸裸,好像《教父》,表面和顏悅色,背後單手持槍。

一年讀30本書,升職兩次加薪50萬,我對讀書就是數據考核

有些朋友向我請教讀書的秘密,我直接告訴他們:盡信書不如無書。

對我來說,讀書就是赤裸裸的目標論。如果不增長智慧,不回到個人成長,不提升經濟效益,還不如不讀書。

我讀書筆記,自打Office系統存在起,就開始寫。一共累積59萬字。

一年讀30本書,升職兩次加薪50萬,我對讀書就是數據考核

很多人認為我狂,擼起袖子想和我競爭。你不讀同等數量、質量的文字,你憑什麼?

我錯失過很多機會,也得到過不少人垂青。擁有自豪的朋友圈、私董會和智囊班底。

我的加薪、調崗、跳槽,每一次都是提薪超過30%,大部分都是董事長和我談。

都是人家對我的PPT或者提案有印象,裡面有一兩句雋永的話,話裡有話,弦外有音,仔細思考後找我來提。

我的獵頭圈子,都是別人看我朋友圈,看我發表文章,看我以往業績,突然有了某個位置的想法,給我電話一起討論。

我經手的大單,都來自半熟人。有那麼點交集,沒有深入合作過。因為某一本書、某個作者、某個不起眼的觀點,和我有價值觀的共鳴,他相信我付出,就成了單子。

我談過十億的富豪,談過50億的富豪,謙虛有禮,不卑不亢。有些過分的價值觀我當場就懟回去。錢可以不要,道理講明白。

我並非壞脾氣。有實力,取捨任我。

人的實力要麼是讀過的書,要麼是走過的路,要麼是經歷過的大風大浪。

最後轉化為財富,那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