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30本书,升职两次加薪50万,我对读书就是数据考核

01

你只能做中层

知乎上有人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有个高分的回答: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

读书是有目的的,读书不是过家家,读书最终要回到个人的成长。

整个思考过程,最终形成了一个观点:我对读书是有KPI要求的。

争论的起点是一次意外的见面。

2014年时候,我们公司才上市。老板得意洋洋,社会上好多人找他会谈,其实就是借钱。老板借别人钱,也问别人借钱。

那年秋天,贾跃亭老板在某个会议的早餐会上和我们老板结识,两人聊不到20分钟,就开始相互借钱。

后来,我老板上厕所去了。我和贾总闲谈。

他问我一年读几本书。

我当时对自己的数据还蛮自豪的,一个月读一本,一年12本。

斜眼看着老贾。我知道他文化程度不高。

贾跃亭摇摇头。

他说,我一个月读2本书,一年24本书。就这个知识吞吐量,做CEO还觉得不够。

你这个读书量,也只能在上市公司里做中层。

贾跃亭给我下了一个定论。

看着老贾真诚的眼神,我有点不相信。老贾助理说,老板飞机上都在看书,很努力。

一年读30本书,升职两次加薪50万,我对读书就是数据考核

我顿时冒出某种意识:

一个人的阶层位置,是看他的读书,质量、数量、效率、覆盖面都有讲究。

阶层不流动,多半是个体不努力。

02

黄金般闪烁的一句话

如今的社会很浮躁,影响到读书人,内心不平静。

你观察过没有,很多书卖得好,是因为腰封。这些书读过,不走心,如水过沙不留分毫。

选书有讲究。网上网下,铺天盖地推荐书单。

你有没有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份书单。

读书,是跟无言的灵魂对话。你花时间就要有效果。选书的标准,类似于选偶,不仅要物质上门当户对,还要精神深处并驾齐驱,赋能助力。

我花很多时间琢磨书。

我第一步就跳开封面,避开那些喧嚣的营销陷阱。

翻开目录,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跳过去直接看,如果5页内有一句话,只要一句,犹如黄金般地闪烁,我就立刻掏钱买下它。

很多书,偏好市场营销,不耐心做内容的,往往把精华的部分堆积在前1/3,越到后面越水。这种内容的作者是不符合我要求的,我的精力比钱更贵,我不愿意投资。

我看得很满意的书是《乌合之众》,以及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还有《百年孤独》。比上述三本次一点点的是傅高义写的《邓小平时代》、《基督山伯爵》,还有明朝首辅张居正的《权谋残篇》(古文)。

这几本书有个共同的特点:全篇实力高企,通篇无尿点,黄金亮点不断。

我读《乌合之众》就有感受,金句亮瞎眼,随便翻几页都蹦出一两段深刻至极的段落。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无法无天的实力,今生相逢恨晚。

关于《乌合之众》,我做了四篇笔记:一篇是关于组织管理,一篇是关于价值论,一篇是关于个人领导力和创业早期个人崇拜,还有一篇是关于学习型管理。

关于个人领导力的那篇,经改编发表在《中国企业家》创刊40年那期上。

我在那篇文章中写了一句话,中企编辑和我争论很凶:戊戌变法至今已经100多年,中国商业组织还没有摆脱《乌合之众》对群体智慧的预言。

我其实想说的是,如果没有《乌合之众》在中国的流行,商业文明还要处于黑暗、蒙昧的时期。

某些话,更不堪接受。

一年读30本书,升职两次加薪50万,我对读书就是数据考核

没读多少书的人就是乐用自己认知的边界丈量天下。

美德有待发现,偏见不会撒谎。

03

凡事奔着经济效益

年过不惑,上市公司做过,创业经历过,有过负债累累,有过高光时刻。

一年读近30本书,最近4年我少说读过近百本书。

多么宝贵的四年。

别人眼中我很苦,我却乐在其中。

我跟俗人不一样:拼搏的方式我选择高山远路,避开人头攒动,要看最好的风景。

我越来越了解自己,读书是为了探索自己,为了激发自己内心的潜能。

早点了解自己,早点遵循内心的选择,与内心的自己和解,共同走下余下的路。

我选择不骗自己——我喜欢直截了当,我喜欢什么事情都与钱挂钩,我喜欢说话赤裸裸,好像《教父》,表面和颜悦色,背后单手持枪。

一年读30本书,升职两次加薪50万,我对读书就是数据考核

有些朋友向我请教读书的秘密,我直接告诉他们:尽信书不如无书。

对我来说,读书就是赤裸裸的目标论。如果不增长智慧,不回到个人成长,不提升经济效益,还不如不读书。

我读书笔记,自打Office系统存在起,就开始写。一共累积59万字。

一年读30本书,升职两次加薪50万,我对读书就是数据考核

很多人认为我狂,撸起袖子想和我竞争。你不读同等数量、质量的文字,你凭什么?

我错失过很多机会,也得到过不少人垂青。拥有自豪的朋友圈、私董会和智囊班底。

我的加薪、调岗、跳槽,每一次都是提薪超过30%,大部分都是董事长和我谈。

都是人家对我的PPT或者提案有印象,里面有一两句隽永的话,话里有话,弦外有音,仔细思考后找我来提。

我的猎头圈子,都是别人看我朋友圈,看我发表文章,看我以往业绩,突然有了某个位置的想法,给我电话一起讨论。

我经手的大单,都来自半熟人。有那么点交集,没有深入合作过。因为某一本书、某个作者、某个不起眼的观点,和我有价值观的共鸣,他相信我付出,就成了单子。

我谈过十亿的富豪,谈过50亿的富豪,谦虚有礼,不卑不亢。有些过分的价值观我当场就怼回去。钱可以不要,道理讲明白。

我并非坏脾气。有实力,取舍任我。

人的实力要么是读过的书,要么是走过的路,要么是经历过的大风大浪。

最后转化为财富,那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