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疫情看“在線新經濟”發展前景

外匯天眼APP訊 : 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遠程辦公、網上教學等過去的小眾模式進入到了大眾視野,無接觸配送、在線文旅等新的概念也被“創造”出來。其共同點是都與互聯網密切相關,體現了線上經濟的新發展。當前,疫情防控取得成效,接下來要同時抓好經濟發展。在這樣一個時點,我們需要思考:疫情中出現的“在線新經濟”前景如何,它們會給中國未來的經濟社會帶來哪些變化?

透过疫情看“在线新经济”发展前景

疫情如何引發變革:從短期衝擊到長期價值

要認識當下各種新生事物的發展前景,就必須瞭解行業變革的發生機制,以及疫情可能扮演的角色。筆者的判斷是,疫情不會改變技術應用與發展的軌跡,但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加速作用。

疫情能夠促使企業開發出解決短期問題的新模式或新產品,人們也會因為防疫需要而不得不改變原有的做法;但疫情總會過去,所以只能稱為試營、試用。經過“大規模”嘗試過後,能夠真正提升用戶體驗的新生事物將有望長期立足,否則只會是衝擊下的臨時現象。正如前些年,大量城市出現的嚴重空氣汙染讓人們都體驗了戴口罩出行,而一旦霧霾散去,大家更願意自由呼吸。

所以,關鍵是要探究它們能否更好地解決生產或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特別是如何與常態下的市場需求相結合,發揮自身的長遠價值。當然,“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還要考慮配套條件、應用成本、替代技術等其他因素可能帶來的影響,做出綜合判斷。

疫情彰顯在線新經濟發展潛力

這段時間,疫情讓我們瞭解了各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應用場景,接下來更要“透過”疫情認識其發展的潛力,其關鍵是找到它們與中長期提升生產效率、改善生活品質的結合點。

疫情發生之初,工業互聯網的巨大作用就得到了展現。1月下旬,口罩、消毒液、防護服等重要物資出現供應缺口;下游生產企業經過協調緊急復工,而熔噴無紡布等原材料又開始告急。全社會都開始關心:物資庫存、產能、原料到底有多少?在哪裡?能用多久?加上採購需求突增,與供應商對接不順暢,社交上也出現了大量物資求購、求助信息。

2月11日,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聯合京東集團打造的“國家疫情防控物資工業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其目的就是要打通線下線上,實現生產環節數據的發佈與共享,提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數字化協同水平,增強防疫物資及生產原料的智能調度能力。我們再一次認識到,製造業的“先進”絕不是狹義的高端產品生產、機器代替人工。依託信息技術實現上下游整合優化,也是一門大學問,這在幾塊錢一個的口罩上也能有所體現。其實質則是降低隱藏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中的冰山成本,挖掘第三利潤源泉。

實際上,運用工業互聯網技術改進供應鏈管理的理念在疫情之前就已得到應用。阿里巴巴在2019年提出了推動傳統制造產業帶數字化的目標。服裝鞋襪、日用品等中小企業,在對生產線經過物聯網技術改造以後,能夠實時掌握訂單生產進度、庫存使用及質量檢驗狀況,有效降低供應鏈成本。若與前臺銷售信息相對接,則還能預估銷量甚至引領產品創新。促進產銷協同是工業互聯網的一個典型應用場景,疫情讓產業界加深了對其作用的認識和理解,必將產生推動發展與加速落地的效果。

可以用同樣的思路來認識疫情中出現的“無接觸配送”。在小區智能箱櫃、便民貨架等指定位置存取快遞,可以減少人員接觸、降低感染風險。這種模式是否有助於解決常態下快遞服務的“痛點”呢?不難發現,它能夠使快遞員在顧客不在現場的情況下完成送取件任務,減少雙方時間協調中的麻煩,因而在疫情發生前實際就已存在。這種模式並非中國獨有。早先,日本通運公司旗下的“Pelican快遞”,就提供這樣的服務(後與日本郵政郵包服務合併,因此國內也有人將這種模式直接翻譯為“塘鵝件”)——只不過提供代收、代寄服務未必是智能貨櫃,而是有很多加盟代理點、便利店。總的來看,發展無接觸配送是有助於提高快遞收寄環節效率的;但對於取拿不便的顧客來說,則仍應提供送貨上門服務。這有賴於服務規範與標準的完善。

疫情中催生的“在線文旅”,同樣需要尋找與中長期消費的結合點。如果疫情結束以後人們能夠去實地了,為豐富居家期間精神文化生活而整合數字資源,推出的在線圖書館、博物館以及劇院專欄等線上服務,還有必要存在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且不論有人受條件限制無法前往現場,遊客在實地參觀體驗前需要了解大致內容,以便安排行程及日程,事後也會有回顧記憶的訴求。

在旅遊業發達的日本,景區、景點的線上展示是十分充分的。政府旅遊部門或行業協會通常都會建立專門的門戶網站,提供著名景點及周圍特色美食、娛樂體驗、紀念品購買的一整套官方信息,甚至還會根據季節變換幫遊客規劃出自駕遊、徒步遊、親子游的具體路線和行程安排。到了實地,遊客還能發現相應規劃線路的大型指示牌和地面引導標記。如此線上與線下緊密結合,提前做一份旅遊攻略就變得非常簡單。與之相比,許多國內“驢友”翻論壇、問網友,有可能得到的信息還不完整、不及時。可見,在促進文旅產業發展方面,線上途徑還有很大潛力可以挖掘。

疫情是對在線新經濟模式的全面考核

新的產品和模式要成熟落地、生根發芽,必須經過市場的充分檢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則在某種程度上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了條件。

隨著各行各業的復工復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遠程辦公。很多人驚歎,原來這麼多工作其實不在公司也能完成。在全世界範圍來看,遠程辦公算不上是新概念。美國經濟學家查爾斯·加斯康等完成的一項研究顯示,2017年全美大約有340萬人主要在家辦公(Working from Home),佔到了美國全職勞動力的3%,這還不包括兼職人員、自由職業者以及在咖啡館、共享空間等非住宅環境中工作的勞動者。遠程辦公的好處十分直觀:緩解交通壓力,減少汽車尾氣,縮短通勤時間,更多家人陪伴……這些還都能與健康、幸福的生活理想聯繫起來。在疫情過後,遠程辦公應當也有不小的發展潛力。

但必須承認,遠程辦公在國內發展相對遲緩,是因為面臨著諸多瓶頸。除了產業結構上的因素以外,技術條件、管理模式、基礎設施都會對其應用帶來影響。近兩個月來大量的線上辦公會議就給網絡帶寬造成了不小的壓力,視頻不暢、語音卡頓,自然影響溝通效果。內容的機密性、安全性如何保證,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於無法實時瞭解員工的工作狀態,企業還可能面臨遠程辦公效率低下的問題。因此,疫情下的遠程辦公可以看作檢驗這一模式的絕佳時機,其中暴露出的各種問題,則為提供辦公解決方案的企業完善技術、改進服務創造了機會。

此外,理想的遠程辦公還對住所環境提出了條件要求。固然,疫情使許多孩子無法入園入學,才造成了大量的“翻車現場”;但常態之下,也會有許多年輕父母面臨遠程辦公的同時需要照料孩童的問題——在放開二孩的背景下尤其如此。這是一個同時涉及社區集中幼托、共享空間建設等方面的複雜問題,需要在優化城市功能佈局與發展遠程辦公的過程中權衡利弊、統籌考慮。

在疫情中受到考驗的還有餐飲業,這裡想主要談談外賣餐飲。許多中高端餐飲企業,考慮將發展外賣作為應對堂食客源銳減的一個選項。事實上,外賣市場在疫情發生前就形成了很大的規模,只不過構成主體是快餐、飲料和小吃。中高端正餐餐飲若要進入外賣行業,則意味著一場升級。這並不容易。目前,多數外賣就是把堂食的菜品裝進飯盒打包,兩者是完全一樣的。其結果則是,外賣的品質和體驗與堂食相比會差一大截。菜品在經過裝盒打包、一路顛簸和(或許方法不那麼正確的)再次加熱之後,如果再端給製作的廚師品嚐,恐怕他們會皺起眉頭。

中高端堂食菜品走向外賣,需要經歷二次開發。“日經”系列紀錄片《大地拂曉》,就曾專門跟蹤了一家“第三方”外賣企業。其模式並不是簡單的配送,而是深度參與產品設計,幫助當地餐飲名店將經典菜品打造成便當,其中涉及從冷熱口感變化、擺盤形象搭配、物流運輸包裝等多個方面的考慮和優化。其中的道理並不難懂:中高端餐飲外賣,必須採取新的市場定位,開拓與快餐不同的行業領域,因為後者更為成熟。圍繞外賣做產品創新,其好處不僅在於當下。平時因店面排隊等位時間過長而放棄的顧客,也能以另一種方式得到體驗,線上外賣帶來的知名度,還可以反過來為實體門店導流。

遠程教育也是近一段時間來關注度較高的話題。在疫情發生前,“網課”其實就十分普遍,但主要集中在課外輔導、外教口語以及繼續教育等領域。將全日制教育,特別是中小學課堂的場景整體移植到線上,目前來看還有不少困難。在報道中,很多教師抱怨備課更加麻煩,督促子女上網課成為不少家長的額外任務,有些學生則缺乏穩定的上網條件,更不必提實驗操作、閉卷考試等教學環節很難達到和線下相同的效果。基於虛擬現實(AR)技術的教學模塊或許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只有少數高校能夠開發出來。高質量的遠程教育顯然還需要更為成熟的技術和模式。一方面大家企盼正常開學,另一方面這段“網課”的經歷也為後續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基於5G的教學應用開發提出了要求和方向。

經歷疫情的在線新經濟:加速步入機遇期

在疫情帶來的特殊時期,既要正視經濟社會受到的巨大沖擊,更要找到新的突破口和增長點,謀求新一輪發展的動力。結合中長期與常態下的市場需求特點看待各種新模式、新概念的表現,能夠讓我們對其發展潛力及配套條件有更深的認識,明確接下來的方向和重點,抓住機遇、加速發展。

首先,要總結疫情中運用在線模式促進上下游協同、提高產業鏈效率的經驗,以此為契機促進新一代技術在生產領域的深度應用,提升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同時,要推動信息互聯與數據共享的理念由行政監管領域向政府服務方面拓展,構建更為緊密、更為高效的政企協同關係。

其次,對於疫情期間遠程辦公、遠程教育等應用場景中表現出的問題、瓶頸,要分析原因、查找短板,以長遠發展為要求,建立更好的制度環境與基礎設施。

第三,為應對疫情而建設的在線文旅等數字化資源,要充分挖掘其對於中長期產業發展的價值。全面提升線上信息服務的質量與水平,能夠為線下產業發展提供新的機會。

第四,因疫情而受到影響的企業,在採取臨時措施、儘量減少損失的同時,可以思考信息化可能給經營管理帶來的變化,存優去劣,推動效率提升與優化;在疫情中創新的做法與模式,則應結合常態下的市場需求,考慮可否作為業務改進與拓展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