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引》公無渡河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公無渡河》又名《箜篌引》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最早見於東漢蔡邕的《琴操》,後在荀勖的《太樂歌詞》、孔衍的《琴操》中均有記載。崔豹《古今注》曰: 箜篌引 。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髮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無渡河之曲。聲甚悽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其聲語其妻酈玉。酈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名曰箜篌引。

故後來者,常用吟此詩來諷喻對方身罹險境,卻執迷不悟,苦勸不聽,並警告對方再不納諫將有嚴重的危險。

此詩歌並無深意,是白首狂夫其妻撥箜篌唱《公無渡河》,使世人因詩文韻律鏗鏘和諧,聲音動人心魄,有了引箜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的感慨!

《箜篌引》的主題,是瘋狂!是死亡!

 命運的陷阱,死亡的衝動。

在講求中庸的中國文化裡,如此明確地以瘋狂與死亡為審美對象的,格外使人顫慄。

波濤在前,命運已定,前進就是死亡,卻依然蹈死而不顧。這種執著,緣自於強大到瘋狂的人格力量,命定要作無望之極的抗爭。

1.公無渡河:勸誡。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該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這一點。

2.公竟渡河:質疑。

為什麼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誕,為什麼竟然還是去了?到底是什麼超越了死之恐懼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

3.墮河而死:結局。

渡河導致的死亡。這個悲劇,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服從任何一個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個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戰勝一個渡河的衝動,悲劇又是註定要發生的。

4.其奈公何:追思。

悲劇發生了,後來者哭泣呼喊,也無力遮挽,無法改變。結果又回到原來困惑上:為什麼渡河?究竟是什麼驅使一個人急急奔赴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