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必須理解:認知自己與創業認知


創業者必須理解:認知自己與創業認知

這是魔投譚的第039篇文章

本文約1778個字,閱讀需用5分鐘


1


創業者必須理解:認知自己與創業認知

絕大多數創業者在初期創業時,對於自己的認知,從一開始的作坊式成長到後期的團隊拓展,從市場營收結構與利潤留存上面,總會被市場教育出一個真實的自己。


在保證初級訂單的時候,一些傳統創業者只是在貿易買賣中,來回導入導出,這是一個比較舒服,甚至於是超越屬於融資成功的創業者工作狀態。在這兩個選擇層面上,可以很快試驗出自己的一個創業初衷和創業終局。


我曾建議一些創業者關掉公司去打工,特別是到這個行業的頂尖公司裡面去鍛鍊,首先做一個優秀的職場人,其次才來做一個優秀的創業者。


從初級員工到企業高管的成長速度決定了以後你自己在市場上自我創業時,對於某一個單一崗位到綜合性崗位的職能熟悉感,當然最重要的是,契約精神與工作制度。


往往一個優秀的企業都有吸引人才湧進的精神文化與保障制度,而一個創業者要從這個飽和幸福感的福利圈脫離出來,除了勇氣,還有更加全方位的資源鏈接與人脈積累。


在市場化的競爭中,創業者是需要面對比自己更強的對手,也要適應創業環境的改變。


在什麼時候應該是迅速擴張,什麼時候應該是開源節流,這些問題始終是縈繞在創業者的心頭,一開始的職業歷練是能夠讓人沉靜思考,而不是盲目自信,極度悲觀,各種極端情緒來控制的創業路徑。


人被情緒控制,企業的經營就會患得患失,幾輪沉浮。


2


創業者必須理解:認知自己與創業認知

資本市場從來都沒有投懷送抱,也沒有雪中送炭,資本與企業的關係是內在合夥,搭檔前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在一些經典案例中,我們總能看到一些天使投資人的身影,只是很多創業者只是聽說“創業是九死一生”,而真實的層面是“十死無生”,即使是活躍在投資圈最前沿的投資人,在失敗的投資案例中是大過於成功的案例,只是多數人是選擇性忘記,也是希望一筆屬於自己的天使投資能夠落到自己頭上,對於跟他們的合影需求,大過於自己企業內部的運營需求。


預留屬於自己的資本考驗週期資金,這是我對很多融第二輪資金的創業者說過的話。


很多創業者的第一輪天使資金,只要是項目產品屬於市場的投資風口期,的確是比較好融,但所有創業者的第二筆機構資金融資都會讓自己難以忍受。


從專業角度來看,融到第一筆資金的創業者已經與其他早期創業者拉開了距離,但從機構資金投資賽道上面來看,其實這個創業項目才剛剛開始,特別是對於目前的創業目標,還需要去用天使資金來證明你的方案是可行,且可以被迅速複製。


機構投資人與個人投資人最大的區別,就是各自考慮的風險週期是不一樣的。


以我在2019年參與一個國企一級投資公司對於民營企業投資時的情況,整個投資週期時間是兩年,並且在安全墊層面是翻倍的保證。而個人投資人只要對自己負責即可。


所以,早期項目建議是第一筆資金能夠拿個人投資人的錢,不要太計較股權,直接去拿到為止。


3


創業者必須理解:認知自己與創業認知

認知是唯一你不努力就會被壟斷的精神財富,在書本里與理論細嚼慢嚥,在社會上與人為師,認知能力的大小決定了你對未來目標的增長判斷。我記得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公開演講時,談到“創業要做就要最肥的市場”,從創業天花板來看,一個做傳統地推業務的傳媒公司肯定是不能與一個做多種營銷集合的提供商平臺更有投資價值。


可是在創業之初,訂單業務的利潤率是遠遠超過綜合性方案解決提供商,這一點在認知受限於自己的技能反應、價值觀念和公司理念。


快速獲得自我認知,在如今的信息流時代,的確是比較容易的一件事,但自我安慰性的刺激認知,總歸是隔靴搔癢,在真正的公司運營上面,幾乎是照搬照用,就會試錯到破產。


所有的真知灼見都要經歷,認知層面的真偽,就是一個屬於每個創業者的試金石。


如當年我從教書匠走進創業道路,然後再從創業道路走進投資領域,更多的認知都是來源於不斷地實踐。


在我們身邊能夠積累原始財富的一群人,有些財富的聚集並不是大家很覺得高大上的行業,除卻撈偏門的灰色地帶產業,很多在初期創業的時候,就是在細分領域做到了技能上第一,其次才是獲得訂單的持續手段。


我一直闡述自己的是在“尋找垂直細分領域的小巨頭”,在目前已發現的創業機會中,屬於多數創業者的平臺級商業模式在如今創業環境是比較稀少的,在細分領域開拓創新可能是創業者的首選。


其實,即使是電子商務的初期,也是在傳統零售之間左右騰挪生存,所以真正的創業抉擇從一開始的時候,只有你做別人不做的領域,才有可能從基礎認知到迭代升級的過程,可以保持同行業絕對領先地位。


---END---


創業者必須理解:認知自己與創業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