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現元代古村落,村名的來歷源於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

聊城現元代古村落,村名的來歷源於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

聊城作為一座擁有2500年曆史的文化名城, 紅山文化,運河文化,水文化是這座城市的印記。這裡有著數不盡的文物古蹟,今天我們要講就是一座古村落——鳳凰集村。

聊城現元代古村落,村名的來歷源於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

鳳凰集村位於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辦事處西3公里處,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據聊城縣誌考證,元代這裡就有人居住,當時名叫鳳凰寨。 明初,因為戰亂和瘟疫,村中只剩下郎、劉兩姓。洪武年間,張友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定居。清康熙年間,村上開始逢五、十是集市,就改名叫鳳凰集。”

聊城現元代古村落,村名的來歷源於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

關於村名的來歷,村裡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在閻寺鎮的西面,是一座大山,方園百里,高聳入雲,巍峨險峻。住在山下的人們走路便爬坡,出門就上山,幹什麼都十分不便。山腳下住著一對夫婦,男的叫樹根,女的叫秀蘭,小兩口恩恩愛愛,男耕女織。雖然生活清貧,但也還過得去。一天,樹根去地裡幹活,突然,一隻大鳥飛到了他的面前。他仔細一看,這隻大鳥全身佈滿了五光十色的羽毛,長長的尾翎在陽光下金光閃閃。啊!原來是隻鳳凰。樹根又仔細一看,這隻鳳凰的腿受傷了,已經無力飛翔了。好心的樹根把它抱回家去,和媳婦精心地照料,給它上山採藥,上地捉蟲兒,整整地忙了半個月,才算把鳳凰的腿治好了。一天晚上,夫妻二人正在編籃子,鳳凰突然不見了,在它趴過的地方升起了一股彩色的霧,接著在彩霧中出現了一位修理端莊的姑娘,只見她身穿華麗的衣服,烏黑的秀髮披在肩下,手中輕搖拂塵,笑著對二人說道:“我本是天上的鳳凰仙子,只因下凡遊玩,在溪邊被獵人射傷了腿。多虧好心的大哥大姐相救,給我只好了腿。救命之恩,永世不忘。”她對樹根夫婦道了個萬福,接著又說:“現在你們有什麼要求嗎?我可以給你們金子、銀子、珍珠、瑪瑙,以報答相救之恩。”夫妻二人想了想說:“仙子姑娘,你說的這些我們都不要,如果你真的要謝我們的話,就請你把門前的大山移走,再把山上的溪水引下來,我們就滿足了。”只見鳳凰仙子點頭應允,然後就隨著一陣清風離去了。第二天早晨,樹根剛剛打開房門,就發現他門前的大山不見了,出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廣闊的平原,一條大河泛著清波從平原上流過,大河兩旁栽滿了花樹,果樹。從此,人們就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播種耕作,日子越過越紅火。第二年,也是鳳凰被救的那天,這裡飛來了好多鳳凰,它們在村子的上空盤旋起落,翩翩起舞。後人為此就給村莊兒起名叫“鳳凰集”。

聊城現元代古村落,村名的來歷源於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

別看這個村子不起眼,其實出了不少名人,例如懸掛於光嶽樓的西面的匾額“就日瞻雲”,就出自鳳凰集清代秀才解嵐之手。解嵐一生博覽群書,喜歡臨帖練字,是聊城著名書法家。原聊古廟匾額“膏澤下民”,也是解嵐的手跡。

聊城現元代古村落,村名的來歷源於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

在村西有一處佔地10畝的“鳳凰集烈士陵園”,每逢清明,遠近的中、小學校學生都會齊聚在此,也會有村人講述抗戰故事。鳳凰集村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大革命失敗後改組東昌(魯西)縣委的會議是在這裡召開的;範築先麾下著名的抗日隊伍“十支隊”的前身“第一遊擊大隊”是在這裡建立的;抗日戰爭時,這裡是有名的紅色堡壘村,遭到了日本鬼子的圍剿;抗戰勝利後,這裡有解放軍的“後方醫院”;解放後,這裡建立了“鳳凰集烈士陵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