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智慧——創新的4個要點

國學智慧——創新的4個要點

劉向在《說苑》中所說:聰明人做事,先觀察土地,然後決定使用什麼工具;先觀察民情,然後決定事業目標;先綜合大家的意見,然後制訂具體措施。

任何東西都會陳舊,任何方法都會過時,任何制度都會落伍。唯有創新求變,才能適應社會變化,跟上時代潮流,獲得人生成功。

但是,創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變什麼?如何變?不是可以簡單決定的事。因為我們創新的目的是為了得到更好的結果,不是為變而變。為了得到好結果,要遵循如下幾個要點:

第一,學會打破常規。凡事都有解決辦法,當常規方法行不通時,打破思維定式,難題也許迎刃而解。

一個人如果能打破常規,擺脫“不可能”三個字的侷限,創新能力將提高至少一個等級。

第二,立足於當地文化,入鄉隨俗。文化是一種滲透到人們的靈魂中以及日常言行中的東西,任何創新的事物,如果跟當地文化相沖突,生命力是不長久的。

但是,一味迎合當地文化,丟了自己的特色,生命力也同樣不長久。

季羨林大師在談東西方哲學時,以做菜為例說:“到了今天,烹製西餐,在西方已經機械化、程序化,連煮一個雞蛋,都要手握鐘錶,計算幾分幾秒。做菜,則必須按照食譜,用水若干,鹽幾克,油幾克,其他作料幾克,仍然是按鐘點計算,一絲不苟……而在中國,情況則完全不同……我從來沒見哪一個掌勺兒的大師傅手持鐘錶,眼觀食譜,按照多少克添油加醋。他面前只擺著一些油、鹽、醬、醋、味精等作料。只見他這個碗裡舀一點,那個碟裡舀一點,然後用鏟子在鍋裡翻炒,最後在一團瞬間的火焰中,一盤佳餚就完成了。據說多炒一鏟則太老,少炒一鏟則太嫩,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誰也說不出一個道道來。

“老外觀之,目瞪口呆,莫名其妙。其中也有哲學,這是東方基本思維模式——綜合的思維模式在起作用。有“科學”頭腦的人,也許認為這有點模糊。然而,妙就妙在模糊,最新的科學告訴我們,模糊無所不在。

“聽說,若干年前,一位著名的美籍華人學者的夫人,把《隨園食譜》譯成英文,也按照西方辦法,把《食譜》機械化、數字化了,也加上了幾克等。有好事者遵照食譜,烹製佳餚。然而結果呢?炒出來的菜實在難以下嚥,誰都不想吃……”

在“入鄉隨俗”時,應該迎合其形式而保留自己的精神內核,這位翻譯菜譜的夫人連形式與內容一起西化,還是中國菜嗎?這不是入鄉隨俗,而是入鄉變俗,變成美國佬了。真正的入鄉隨俗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不妨看一個例子:

日本山內豆腐公司是一家老牌企業,它決定進軍美國市場時,先派人員到美國去實地考察。調查人員除了搞清美國豆腐市場容量和競爭對手情況外,還了解到一些重要信息:美國人主要是在超市購買食品;許多人之所以不買豆腐,主要是認為它不易攜帶或不知道吃法。

根據調查結果,山內豆腐公司作出決策:在美國設立豆腐廠,產品包裝必須適應美國超級市場的銷售方式,而且在媒體上頻頻打廣告,還通過各種途徑向消費者介紹豆腐的烹調技術,同時聘請醫生介紹豆腐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以增強說服力。

幾年後,山內豆腐公司成為美國最大的豆腐供應商,月銷豆腐100萬塊。

山內豆腐在形式上完全美國化了,但不管怎麼包裝,仍然是山內豆腐,這才是真正的入鄉隨俗。

第三,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制度、好方法,能贏就是好的。過去的規章制度、實施辦法,無論怎樣完美,如果不能帶來成功,就有必要拋棄它,或改變它。

宋朝時,宋軍對遼、金作戰,講究佈陣,陣圖往往是事先擬好的,有些還直接出自中樞,將帥必須按陣佈防,“陣而後戰”,不得違背。但是,由於設計者沒有親臨戰地,陣勢常常不適於戰場的地理人文狀況。而宋軍的常規陣法基本適用於步兵,遇到了契丹、女真的騎兵就不行了,結果屢戰屢敗。岳飛用兵,卻懂得隨機應變。他說:“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岳家軍採取步、騎配合的靈活戰法,多次擊敗金軍強大的騎兵,屢建奇功。

無獨有偶,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當年根據戰局需要,改變歐洲軍隊傳統的橫隊隊形,代之以斜線式隊列,其精髓在於“集中兵力於決定性地點”。由於腓特烈大帝屢屢獲勝,他的斜線式隊列後來為各國效仿,把它變成了教條卻不知變通。在拿破崙戰爭中,普魯士軍隊死抱著斜線式隊列戰術不放,結果在耶拿和奧爾施泰特會戰遭到慘敗。

任何方法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而設定,如果不依時勢遷移而變通,過去的成功方法就會變成現在的失敗教訓。

第四,要有從常敗到大勝的耐心。一個新事物能否誕生?它是否有生命力?這是一個事前很難準確判斷的問題。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先嚐試,探出路來。在嘗試過程中,失敗在所難免。愛迪生髮明一個新產品,往往要經過幾百次、上千次失敗。每一次失敗都是一次嘗試過程,並非沒有價值。

這一原理用到其他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比如,商業上有一條原則:新產品少進試銷。如果消費者對這款新產品不感興趣,就只好放棄,再試其他新產品。每一次嘗試都可以說是一次失敗,但試到後來,總會試出消費者的喜好,這時就可大批經銷,大賺其錢了。不是又得到了大勝的結果嗎?

正因為嘗試的必要,我們想大勝人生,就要敢於做一個“常敗將軍”。

康熙皇帝曾問重臣周培公:“什麼是用兵呢?”

周培公回答:“戰無常例,兵無成法,要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康熙又問:“照這麼說《孫子兵法》也無用了?”

“不,孫子兵法乃千古不變的用兵道理。但敵我雙方,皆讀此書,卻有勝有敗。所以不能死守兵法,要善於隨機應變。”

“那你願做個什麼樣的將軍呢?”

周培公一語驚人:“臣願做善敗將軍!”

康熙驚問:“為什麼?”

周培公回答:“小敗之後連兵結陣,透徹敵情,就可再造勝勢,一鼓而定。這樣的善敗將軍,比那項羽雖然百戰百勝,卻在烏江一敗塗地,不是要好得多嗎?”

康熙恍然大悟,連誇他說得好。

經常失敗並不一定都是壞事,只要你是為了成功而進行嘗試,失敗多少次都不是真正的失敗。從某種意義上來,每一次失敗都是登上成功的一個臺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