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中的雜文筆法

魯迅小說中的雜文筆法,就是在小說創作時,借鑑了雜文創作的獨特方式和思維模式,從而在風格上達到雜文的審美藝術效果。魯迅的雜文筆法的內容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



1925年出版的《熱風》,收集了1918至1924年的雜文41篇,其基本內容是抨擊了“國粹主義”,掃蕩愚昧迷信。這種文體類似尼采、叔本華的哲理小品。 還有《墳》,《墳》裡的篇章,除了一部分屬於他辛亥革命前的思想結晶外,大部分偏重於深入剖析說理,揭出封建傳統文化思想與道德的反動內核。魯迅在揭露舊社會的種種弊端,同時也在探索著新的道路,例如,《燈下漫筆》裡指出,長期處在封建統治下的中國人民一貫處在“想做奴隸而不得”或“暫時做穩了奴隸”的地位,所以他號召人們要創造“中國歷史未曾有過的第三樣的時代。” 還有,《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記錄了他在五卅運動、女師大學潮、“三一八”慘案等重大歷史事件中,斥責帝國主義、北洋軍閥政府及其幫兇文人無恥罪行的戰鬥風貌,諷刺手法日趨圓熟。魯迅早期雜文體現了最徹底的“五四”精神,他直面現實中形形色色的封建主義表現,進行廣泛的尖銳的社會批評、文明批評。

隨著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銳,魯迅後期的雜文也有了發展。《而已集》以曲折的筆法,揭露了國民黨的清黨大屠殺。魯迅後期的雜文對舊中國社會的思想、文化、文學進行了更為廣泛而深入的批判。魯迅後期雜文真實記錄從大革命失敗到抗日戰爭爆發以前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

魯迅小說中的雜文筆法






《而已集》收入魯迅1927年寫的雜文,雖然還有收入同“現代評論”派論戰的文章,但主要是闡述魯迅的革命文學主張,批判梁實秋的“人生論”,揭露蔣介石的反革命政變。

《三閒集》裡是有關“革命文學”的論爭,魯迅在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中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使他的雜文創作出現質的飛躍。

《二心集》則是收入三十年代初文化思想戰線鬥爭,有批判新月派如梁實秋的《喪家的資本家乏走狗》,批判法西斯民族主義文學的《民族主義文學》,揭露國民黨對內鎮壓,對外妥協缺陷如《友邦驚詫論》。揭露胡適面目的《知難行難》,揭露色情文學家張資平的《張資平氏的小說學》,還有《知難行難》,魯迅在文中引用胡適去謁見“廢帝”溥儀,對人說他們當時的對話:“他叫我先生,我叫他皇上。”這一句話,將胡適的反動和無恥具體地變表現出來。魯迅後期雜文也反映他對中國民族心態。例如,作品中有“二醜”、“叭兒狗”,掛著“鈴鐸”的“山羊”、“革命小販”、“政治奸商”、“洋場惡少”等。他勾畫社會世態,反映中國民族心態。

魯迅小說中的雜文筆法




魯迅的雜文具有戰鬥性,這種特質也體現在他的小說中。魯迅在小說創作的開始就面對著“敵人”,所以其作品才充滿著殺傷力,筆鋒的銳利不是為了吵架罵人,而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的雜文“論時事不留面子”,其小說也攜帶著批評精神、勇士意志和精英立場,通過議論展開犀利的社會、思想批判。《阿Q正傳》中,阿Q的“精神勝利法”就表達了魯迅的批判精神。“阿Q永遠是得意的,這或許是中國精神文明冠於全球的一個證據了。”這類似雜文的議論句式流露出對國民精神自我麻痺的否定。《故事新編》中,小說在敘述神話傳說或歷史時,穿插了對現代生活的描寫,屬於雜文筆法的使用。例如在《奔月》中,嫦娥奔月後,羿和女辛的對話中,就寫到“炸醬麵”、“辣子雞”這些食物,還有快結尾的地方寫到女辛的回答“有時看去簡直好像藝術家”,這些描寫都體現了魯迅在小說中的雜文筆法。另外,還有《理水》的“文化山”上有大談特談的學者和要員,他們的議論均取自現實,經過改造,穿越時空。雖然這些議論所佔比例不大,但也是雜文筆法對小說的滲透,增強了作品的現實批判意義和戰鬥性。“啟蒙”在魯迅小說中有重要地位,作者通過曲折含蓄的筆法,給讀者反思的空間,讓讀者明白作者的用心。例如,在《藥》中,墳上的花環和華老栓的血饅頭,前者用希望告慰英雄的亡靈並鼓舞奔馳的猛士,後者象徵黑暗的封建專制和民眾的愚昧迷信,其實真正的“藥”是民主和科學。再如,《狂人日記》裡的“吃人”,《祝福》中的“祝福”,都可以看出魯迅雜文以諷刺和幽默著稱。《鑄劍》中,魯迅借“被壓壞了丹田的少年”來玩笑當時的“氣功救國論”,結尾處寫“幾個義民很忠憤,嚥著淚,怕那兩個大逆不道的逆賊的魂靈,此時也和國王一同享受祭禮,然而也無法可施”,作者這樣寫意在諷刺民眾的麻木愚昧。



魯迅的雜文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他能在有限的篇幅裡,把道理說得清楚、充分、深刻。另外, 魯迅雜文擅長分析,揭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種多樣。 魯迅的雜文還對封建禮教、道德、宗法制度乃至整個封建文化進行了批判。魯迅雜文批判的內容很多,首先是對文化復古主義者的批判,對封建軍閥、官僚政客幫兇文人的批判;其次是對國民黨統治及其文化政策的批判。最後是對左翼文人、自由主義文藝思想的批判。



魯迅的雜文還注重對典型形象的塑造:例如,《論雷峰塔的倒掉》中借“白蛇娘娘”與法海鬥爭的形象,對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勢者,進行了批判和揭露,熱情讚頌了“白蛇娘娘”的反抗精神。揭示出扼殺人民自由、阻擋社會發展的封建制度必然滅亡的歷史規律。

魯迅小說中的雜文筆法




形象化的說理是魯迅雜文的重要特徵,魯迅的雜文通過文章中的人物經歷,生動形象地給我們講明道理。

例如,《娜拉走後怎樣》中就有很多經典語句:人們因為能忘卻,所以自己能漸漸地脫離了受過的苦痛,也因為能忘卻,所以往往照樣地再犯前人的錯誤。被虐待的兒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兒媳;嫌惡學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罵官吏的學生;現在壓迫子女的,有時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生活在人們的同情之下,已經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個娜拉出走,便連同情也減少,有一千一萬個出走,就得到厭惡了,斷不如自己握著經濟權之為可靠。這些經典語句都講明瞭很多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