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讀後感


《國學經典》讀後感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和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靈家園。

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

最近,很多人都在學習國學。我也讀了《國學經典》中的部分章節。雖然還沒有讀完,但是這本書給我的震撼和情感共鳴是深刻的,讓我不由不由衷感嘆。誦讀經典,我感受這祖國上下五千年國學的真諦,享受著前人總結的優美而深刻的哲理;誦讀經典,我為我是中國人而驕傲。

《國學經典》讀後感


一、行節儉

國學經典第一部分講的就是行節儉。這部分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

(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這句話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在總結唐朝由盛世走向衰敗的歷史教訓時寫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歷觀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風,往往勤儉節約意味著成功,奢侈浮誇意味著失敗。是呀,這句話用於我們現在是再適合不過了。在2018到2019這兩年裡,我黨也極力倡導節儉,並且處置了很多的貪官

季文子行儉,講述的是季文子非常樸素,而仲孫卻瞧不起季文子的做法,便去譏諷他,而季文子卻始終堅持他勤儉樸素的做風。後來仲孫的父親孟獻子聽說了這件事很生氣,於是讓仲孫它閉門思過。仲孫受到了教育,並以季文子為榜樣開始節儉樸素,季文子便說:“知錯改錯,才能有所作為啊!”不久,仲孫被升為大夫。可見,人不要愛虛榮或是炫耀奢侈,節儉樸素才是真正的美德。

(二)、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

《國學經典》讀後感


二、強自信

第二部分主要講的是強自信。“天地之性,人為貴。”這句話選自於,《孝經。聖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間的萬物生靈,都一樣的得到天地之氣成形,稟天地之道成性。《國學經典》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通過對國學經典的學習和感悟,讓我們提高素養,更加自信、自強、自立,也更加愛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裡我以下分三點來描述: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自信、自強、自立。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

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學習,充實自己,並且把和自己相關的眼前的事情做好。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要教育他們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比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張百歲”、“志小則易足,易則無由進”……這些都是能啟迪人心靈的諺語、名言。

知識能夠讓人更懂得自己,瞭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不斷的去完善。如曾子所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信、自立、自強。毛遂自薦就是一個人自信自立自強的典型故事。

毛遂自薦就是說平原君要帶20個賢能之士去向楚國求救。毛遂是平原君府寂寂無名的一個食客,他聽說了這件事,就向平原君推薦自己,而平原群認為沒有人稱讚過他,如果是賢能之士他就會像口袋裡發現錐子一樣快,但是毛遂沒有氣餒,卻認為平原君沒有將他放進口袋裡,於是平原君便帶他去了楚國,果然,毛遂立下奇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敢於推薦自己,自己才能有更多的發現機會。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錢遜教授認為,孔子表現出了極其深邃廣闊的眼光,他所提出和回答的問題,不僅超越了一朝一國、一姓一君的保國安邦的狹隘眼界,也超越了君民關係的思考,面對禮崩樂壞的亂世,孔子思考的是人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政者正也”、“為政以德”的思想,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治國理念,而且首先是對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深刻認識。

孔子認為,社會的安定、國家的穩固,基礎在人,不在物;社會和國家的治理,實質不是管制,更不是鎮壓,而是“正”。

使社會秩序和人心走上正道;治理的手段主要不是強制,而是教化,恃德不恃力。孔子從人出發,立足於人的完善,把治國平天下的希望建立在人們“有恥且格”的基礎之上。在孔子的思想中,人是一切的主體,人的完善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


(二)、《國學》讓人學會感恩。

中國文化所提倡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品德修養,在這些優秀的書籍中我們可以回溯源文化傳承的命脈,吸取中華名族博大的文化。

“言心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古今中外誠信使人們走向文明。季布大家一定都熟悉,他只要答應別人的事無論多困難他都想辦法辦到。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大將,曾幾次打敗漢軍。劉邦當皇帝后下令通緝季布,季布只好化裝到山東一朱姓家當傭人,朱家知道他是季布後收留了他,而且幫他向劉邦說情。劉邦後來封季布為中朗。季布有個朋友叫曹丘生,專愛拍馬屁,聽說季布當了官便來巴結。季布見曹丘生來就虎起了臉,罵了他幾句。曹丘生陪著笑說:“我聽說楚地有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聽後就待他為上賓。這就是一諾千金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啟示。“孝、悌、謹、信、愛、仁”就是作為一個人最應該擁有的行為規範,我一定要努力去愛做學習孔聖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

特別是馮異的謙遜把我給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稱為“大樹將軍”,他自幼好學,率領的軍隊有規矩,為人謙遜。特別是每次將軍們圍坐爭功領賞時,只有他從不居功自傲,總是隻身一人坐在大樹下思考戰鬥的經驗和教訓,正是因為他與眾不同的作風,才有了“大樹將軍”的美名。而劉秀髮現他的行為習慣與作風之後,就更器重他了。我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但使我學會了戒驕戒躁,而且還讓我學會了要厚物載德,更要有一顆赤子之心。

孔子主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價值必須由內而發,人道確立則萬物亦得以安頓。孟子認為“思誠者,人之道”,只要真誠,就可以體驗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嚴與偉大。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

(三)、學習國學,能讓我們增強民族自豪感,更加敬愛我們的祖國。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

就像文天祥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多麼適合這次願疫中犧牲的烈士們!人生自古誰無死是說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誠之心,照汗青就是在史冊上留下最精彩的一筆。連起來就是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要為光照史冊留下一片赤誠之心。所以要做一個不怕犧牲,有責任、有擔當的人。我們要向文天祥學習,學習他熱愛愛國的情懷。現在,在影視圈有大批明星改國籍,國家都給捨棄了,還何談愛國,他們背叛了自己的祖國,有什麼面目還就在中國撈金,有什麼資格在中國拍戲,他們拍出來的戲是不是在教育下一代表裡不一,叛國不是什麼罪大惡極。“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就是說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要為光照史冊留下一片赤誠丹心。這句話告訴我們,沒有一個人能長命百歲、長生不老,所以活著要做一個能犧牲,有意氣的人。我們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樣愛國。

《國學經典》讀後感


三、講智慧

第三部分主要講的是智慧。“知者創物”是《周禮。冬官。考工記》中的一句話,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設計發明。用智慧來解決問題的人也很多,下面讓我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賀龍同志在緊要關頭讓戰士們扔掉草帽,使敵軍自相殘殺。

包公運用智慧,使用了計謀,從毛驢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國學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誦讀國學。品悟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涵養民族修為,承繼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華氣韻和民族氣質的現代中國人,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我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著自己,學習要講究方法,不要一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衚衕,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學習,從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時刻提醒著自己。

《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學習,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

《國學經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成為德才兼備的新一代。

多讀書,讀好書是市委總工會的倡導,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行為習慣。因為讀書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而書是最好的老師。

《國學經典》讀後感


國學經典作為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國有學術,國學博大精深是沒有止境的,要想把國學理解透徹,一定要做到以下5點:

1、身心合一

要靜心而讀,在喧囂中守住心靈深處的寧靜和純真,專心致志,心無旁騖。一把椅子,一杯清茶,一本書,一個人,一盞燈,手不釋卷,但卻愜意滿足。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被譽為“袖裡通鑑”。

2、書人合一

讀書不僅要坐得下來,還要讀得進去,要能沉醉其中,樂而忘憂。比如讀韓愈《進學解》中的千古名句: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我很有感悟:做任何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上不會掉餡餅,天道酬勤,工作如此,人生如此。以國學為基礎的教育培養了一代一代的文化巨人與治世之臣。然而“五四”之後,中國開始學習西方德爾科學知識,摒棄中國祖先自己留下的國學。中國也開始逐漸西化,一切都以物質為基礎。現代的教育只是對人的智力與技能方面的開發加大重視。然而對於人的德育與做人做事方面卻不管不顧,1個再有才能的額外你如果沒有德行也會在社會上處處碰壁,不會得到幸福的人生,而我們的祖先都早已教會我們,這些道理都寫在國學裡面。現今如果我們重讀國學,用心去讀,認真品味,能夠滌盪內心深處的汙垢。

3、天人合一

讀書到一定程度就會高屋建瓴,對事物的認識就會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會無限寬闊,顯示出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氣度。比如;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在這個物慾橫流、急功近利的時代,提高能力降低慾望,人才能快樂。要有修養,修養是成就自己。到達某種程度之後,快樂就會由內而發,自然隨之而來。:通過讀書,我悟到做人要大氣、正氣和勇氣,做女人還要有修養、懂營養、會保養,人要活得有格局、有大愛。朋友就是我們人生的財富。我們對待朋友更應真誠,“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我們應當牢記。對待朋友一定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誠之心,只要我們付出真心就一定能從朋友那收到關心。“萬卷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

4、知行合一

就是認識和實踐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識與道德實踐的一致性和統一性。知而不行,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深化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才能有真價值。在國學的經典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領略“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聆聽聖賢的教誨對我們來講是件莫大的幸事,對我們的工作,學習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5、時人合一

讀書到最後,就會深感自己的渺小和文化的博大精深,終生學習,把讀書作為人生的內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和靈魂中去,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國學經典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國學經典中對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我內心的關係等內容都有著十分系統的記載。在國學各個學術流派存在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充滿人文智慧和道出人生真諦的記述。其蘊含的哲理,不僅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本,還是一國安邦濟世之基。

《國學經典》讀後感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又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做君子就是做一個內心完善的最好的自己。當內心強大,開闊而坦然時,當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時,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生命的境界也不斷得到提升。《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總之,國學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意識絢麗的奇葩,他的無窮魅力值得我們長久而深入的探究。《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哲理,讀之如沐浴春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