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是為第三方理財機構正名的時候了

經歷近一年的盤整、洗牌後,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正迎來轉機。

9月6日,央行宣佈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向實體經濟釋放9000億元流動性。此外,市場普遍認為未來降息可期。降準降息帶來利好,將直接增強公司還債能力,改善“錢荒”,最終惠及包括第三方理財公司在內的投資主體。

在此之前,第三方理財公司已經歷近一年的洗牌。這背後,既因第三方理財公司自身風控能力普遍不足,但更由外力傳導所致。事實上,大量第三方理財公司的違約、壞賬來自於其投資標的,其中不乏上市公司。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在第三方理財公司洗牌期到來一年多之後,高風險理財公司已逐步淘汰,抗風險能力較強且背景實力雄厚的公司留下,行業經營趨於穩健。市場上,理財仍是剛需,隨著高淨值人群的理財趨於理性,風控能力較強,且具備FOF等理財產品開發能力的公司,將率先轉危為安。

安撫理財恐慌:我們沒有跑路

自去年資管新規出臺標誌著“強監管”時代到來後,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大小危機不斷,行業主要玩家紛紛裁員、縮小業務,違約、跑路的消息牽動投資者神經。

覆巢之下鮮有不被波及的公司。即便困難重重,但相比違約和跑路,延期兌付顯然已是負責任的做法。

“我們的確有一些產品延期兌付了。”一位熟悉納泓財富的負責人告訴筆者,一開始投資者很難接受,但經過反覆的溝通,多數投資者還是接受了延期的解決方案,“畢竟行業整體的低迷有目共睹,納泓財富的處理還是負責任的。”

然而這一過程並不容易。據瞭解,在公佈延期方案後,相當多的投資者難以接受,一來擔心納泓財富公司經營繼續惡化,因此每個投資者都希望表達激烈情緒,“搶兌”出自己的投入。二來同類第三方理財公司壞消息不斷,加劇了投資者的擔憂。

納泓財富的遭遇正是行業縮影。今年7月,在美上市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諾亞財富爆出踩雷34億元的消息,輿論譁然。一時間,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被視作洪水猛獸,投資者避之不及。在部分投資者看來,行業龍頭諾亞財富尚且踩雷,對其他第三方理財公司信心跌至谷底,聲討不斷。

“很多流言說納泓財富跑路了,大量的電話打進來詢問。”上述熟悉納泓財富的負責人告訴筆者,不止納泓財富一家,恆天、諾亞等公司出問題後,行業裡幾乎每個公司都被傳言過負債跑路。

與其讓流言繼續發酵,被動解釋,納泓財富決定主動面對投資者。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納泓財富安排業務員主動與客戶溝通,同時,公司高層每週定期主持客戶見面會,安撫客戶情緒。

那些日子裡,每一個業務員都如坐針氈。平日裡和氣且私交良好的客戶突然指責他們是“騙子”,很多業務員並不好受。為此,安撫之餘,納泓財富決定參考客戶的意見,從投資人的角度對還款方案進行合理調整。

上述負責人告訴筆者,通過不斷的溝通,客戶逐漸瞭解公司經營狀況,瞭解到納泓財富確實在真誠的解決問題,大量投資者最終接受了延期方案。

第三方理財機構轉型

如今,危機持續一年多後,行業公司救火之餘,更多的反思開始出現。在業內人士看來,必須承認的是,第三方理財公司長期以來普遍“重營銷、輕風控”,擴張速度過快,是導致頻頻爆雷的重要原因。

行情好的時候,大量第三方理財公司湧入市場,網點擴張迅速,業務員數量激增,彼此跑馬圈地不亦樂乎。然而,營銷能力增長的同時,大量公司的資產配置能力並沒有同步增長。

在此之外,外力傳導更是行業低迷的導火索。事實上,第三方理財公司的爆雷並非孤例,自2018年始,上市公司業績下滑,債券延期、違約消息不決,實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市場上好的投資標的已然減少,這種情況最終傳導至作為投資主體的第三方理財公司。

諾亞財富的危機,正是因為踩雷輝山乳業、樂視網、承興國際控股,而這三家公司或為上市公司,或是行業龍頭企業,正常行情下並非高風險的項目。與諾亞財富相仿,多數第三方理財公司的危機同樣來源於市場整體,由部分行業低迷以及上市公司違約傳導所致。

這就要求第三方理財公司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對於第三方理財公司而言,風險控制顯然是核心能力。然而,在實際經營中,第三方理財公司需在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之間平衡取捨。其中,拓展新的理財客戶,從而擴大資金池,獲得更高佣金提成和業績提成是短期利益。而形成穩定的募資能力,強化自身的風控能力,這是第三方理財機構的長期利益。

業內人士看來,對短期利益的重視稀釋了第三方理財機構的風控能力。

然而,隨著高風險者逐步退出,行業不乏穩健經營者。事實上,經過一年多的洗牌,大量第三方理財公司退出市場,洗牌之後,存活下來的公司多數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我們合作的都是行業領先企業。”上述熟悉納泓財富的負責人告訴筆者,該公司與20多個行業的龍頭企業合作,其中既包括金融服務、工業、房地產等資金較重的行業企業,也包括消費零售、醫療養生、能源環保、科技等前言行業,保障穩健的同時重視成長性。

與納泓財富相仿,資產配置和抗風險能力的規範化,成為第三方理財機構的培育重點,其核心在於是能否儘早針對淨值化產品搭建一整套產品研發、存續期管理、信息披露等業務操作流程。為此,大量第三方理財公司從銀行等成熟金融體系中聘請技術研發人員,搭建新的淨值化產品運營體系,逐步替代此前的預期收益型產品運營模式。

此外,為彌補產品代銷業務收入下滑所造成盈利途徑縮小等問題,包括納泓財富在內的第三方理財機構紛紛開始重視自主管理的FOF產品開發。未來市場中,具備產品獨立開發能力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包括納泓財富在內,存活下來的第三方理財公司普遍具有較強的背景與實力,這些公司在產品開發和風險管理上的潛力較強。這場綿延一年的危機,是國內第三方理財公司發展歷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課,成為後者修煉內功的契機。

第三方理財應與高淨值人群共同成長

“我們的很多理財產品都是面向高淨值人群。”熟悉納泓財富的負責人告訴筆者,高淨值人群一直是包括納泓財富在內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核心客戶。與此同時,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已經形成規模,大量高淨值人群的財富需要第三方管理,這仍然是空白市場。

即便目前行業仍然弊病重重,但第三方理財機構並非洪水猛獸。事實上,理財仍然是個人財富增值或保值的基本途徑,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個人理財面臨信息不對稱、專業知識欠缺、精力不足等諸多問題,因此第三方理財機構就顯得必要。

根據歐美經驗,第三方理財與高淨值人群是相輔相成的兩個市場。在國內,高淨值人群剛剛經由“富一代”、“富二代”,仍處於財富積累階段,因此投資者往往更看重增值,希望通過理財獲得超額回報,這就使第三方理財機構更重視增值而非保值,從而也就面臨更大風險。但與此同時,投資者並未對可能的風險有清醒的認識,這是導致雙方分歧的重要原因。

隨著國內高淨值人群逐步穩定,財富經由富一代、二代向後傳承,客戶對保值需求崛起,同時對市場的風險認知逐步清晰,第三方理財機構所面對的客戶正在趨於理性。

在業內人士看來,投資人客戶的成長與第三方理財公司的技術的提升相輔相成,調整與洗牌過後,市場將給留存下來包括納泓財富在內的公司更大的寬容度。

因此在業內人士看來,對於包括納泓財富在內存活下來的第三方理財公司而言,即便目前仍然挑戰重重,但市場上危與機共存。為解決眼下危機,納泓財富開始逐步墊入自有資金解決客戶問題,以增強品牌信譽,這成為其渡過難關的重要支點。

9月6日,央行降準釋放9000億元流動性,其中,定向降準扶持中小企業、製造業企業成為首要目的。在此背景下,業內預計無論是金融市場的“錢荒”還是企業資金鍊都將得到緩解,雖然傳導至投資主體第三方理財機構仍需時日,但這至少意味著最壞的時候正在過去,行業風險逐步出清。

與此同時,隨著行業洗牌,大量第三方理財機構倒閉或退出,留存下的公司競爭壓力減少,行業逐步從擴張轉為穩健經營,重新拾起對“長期利益”的重視,重視風險控制核心能力的培養成為共識。

對於納泓財富在內的公司而言,行業期待其能率先走出困境,轉危為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