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財政系列:范仲淹改革,換個角度解決問題(上)

經歷宋太祖、宋太宗和宋真宗三朝之後,進入宋仁宗時代,“冗兵”“冗官”等問題已經很嚴重,北宋的財政支出增加較快,財政收入明顯不足。國家內用外患,財政壓力嚴重,宋仁宗迫切的希望解決這些問題,急需一場改革。宋仁宗選中了范仲淹。

宋朝財政系列:范仲淹改革,換個角度解決問題(上)

宋仁宗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向宋仁宗上書《答手招條陳十事》,具體闡述了自己的改革思路,提出十條建議,分別是: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減徭役、推恩信、修武備、重命令。宋仁宗除了把募兵制改為府兵制之外,(《宋史·范仲淹傳》“天子方信向仲淹,悉採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詔書畫一頒下;獨府兵法,眾以為不可而止”),全部接受,讓范仲淹施行改革,史稱“慶曆新政”。

這十項建議其實就是針對當時比較嚴重的冗兵、冗官、冗費和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的解決對策。

一、冗兵現象改革

針對冗兵現象,范仲淹從“修武備”這項思路進行改革。之前我們已經討論了,宋太祖制定的兵役制度是募兵制,政府養兵。這個制定帶來的問題就是政府養兵數量過多,國家財政支出過重,軍隊戰鬥力還差。

宋朝財政系列:范仲淹改革,換個角度解決問題(上)

針對這種現象,范仲淹基於減輕政府財政壓力,政府在養兵上少花錢,少支出,同時還能夠提高軍隊在戰鬥力,於是想到了府兵制。府兵制與募兵制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募兵制是中央政府養兵,軍隊的所有費用支出都由中央政府支付,軍隊屬於中央政府,實行軍隊的集權,問題就是軍費開支較大;府兵制是軍隊在沒有打戰的時候自己種田地,自己養活自己,農閒時候訓練,在軍費開支上中央政府的財政支出較少,財政壓力較輕,但是帶來的問題是軍隊的戰鬥力也不會太高,軍隊並不全是中央政府供養,中央有可能失去對軍隊的控制權,“誰給吃的誰就是爹,就聽誰的”。軍權不集中於中央,有可能會發生類似於唐朝後期的地方割據,故而宋太祖制定執行募兵制。現在范仲淹提出要改為府兵制,宋仁宗沒有同意,主要原因也在於此。槍桿子裡出政權,軍隊要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二、冗官現象改革

針對冗官現象,范仲淹提出

“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三項對策,其最終的目的就是減少官員數量,讓不合格不稱職的官員下崗,削減因為家族功勞獲得帝王賞賜的官員數量,最終制定一套考核官員的KPI考核體系,減少政府在官員上的財政支出。

1.抑僥倖

抑僥倖,主要是針對官員的恩蔭制度繼續改革。恩蔭制度自古有之,歷朝歷代的帝王為了獎勵官員以及親族等,會給他們的親人封官。范仲淹算過一個學士以上的官員,為官二十載,可以幫助自己的二十多位親人在朝廷獲得官位。如此一來,每年都會有大量通過這種恩蔭制度獲得官位的人,不論這些人是否是一名合格的官員,單是政府為了支付這些官員的薪酬,也要支持很大的一筆財政經費。如此以往,冗官現象將更為嚴重,政府的財政負擔只會更加嚴重。所以要減少這類的封賞,從而減少官員的財政支出。同時結合“明黜陟”清理不合格的官員。

宋朝財政系列:范仲淹改革,換個角度解決問題(上)

2. 精貢舉

精貢舉,其實就是對科舉考試製度進行改革。宋朝時期的科舉考試主要是考詩詞歌賦,不重視實踐經驗的考試。這樣國家通過科舉考試錄取的官員就會有部分只會考試,是些書呆子,沒有治理之才,對國家沒有多大意義,卻要給讓他們發放俸祿,給國家財政帶來壓力。另一方面,一些有真正治理才華的人,卻通不過詩詞歌賦的考試,沒有辦法進入官僚系統為國家為民做貢獻,甚為可惜。所以,范仲淹提出對現在的科舉考試製度進行改革,教育中重視實務訓練,考試中重視策論。與我們當下公務員考試,考申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宋朝財政系列:范仲淹改革,換個角度解決問題(上)

3. 擇官長

擇官長,主要是針對州縣地方政府官員人數眾多,其中充斥著一些不作為的官員。帶來的問題就是官員數量多,財政支出較大,而且不合格的官員在裡面濫竽充數,帶來行政效率低下,甚至還有些官員利用手中職權貪汙腐敗。所以,范仲淹提出中央政府應該排除官員,對地方政府官員進行監督考核,結合“明黜陟”,罷免不合格的官員,對政績優秀的官員進行獎勵,解決由此帶來的冗官、冗費問題。

三、冗費現象改革

針對冗費現象,范仲淹主要針對性的提出“均公田”、“厚農桑”、“減徭役”這三項對策。

1.均公田

均公田,並不是指把公田平均分配給百姓,而是把公田平均分配給在地方從政的官員。宋朝初期的時候,官員數量不多,政府可以按月發放俸祿,可以到了中後期,官吏數量劇增,政府財政吃力,到鹹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政府無力支付那麼官吏的俸祿,出現了“俸祿不繼,士人家鮮不窮窘”現象。官吏俸祿不夠花費,就開始貪汙腐敗,與民爭利,使得表現苦不堪言。同時還帶來地方官員無心辦事,工作上不作為,行政效率低,導致“貧弱百姓理不能直,冤吧得訴,徭役不均,刑罰不正,比屋受弊,無可奈何。”

宋朝財政系列:范仲淹改革,換個角度解決問題(上)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宋真宗時期實行月俸制加職田制,職田制是分田地給地方官員,以此彌補月俸不足的。可是又帶來分配不均,擾民現象。

范仲淹認為,職田分配要公平,嚴打分配不均現象,保證官吏的生活,官吏才能廉潔自律,為國出力,行政辦事效率才會高。同時,也可以為政府財政支出減輕壓力。

2. 厚農桑

厚農桑,是范仲淹為了解決東南地區歲糴提出的對策。當時東南地區許多年不務農桑,大量的田地荒廢,水利設施較差,政府的稅收收入減少,官吏為了收稅又來擾民。故而范仲淹提出,政府應該新修水利,增加農民的收入,他以蘇州為例,當時蘇州有營田軍人七八千,專門新修水利,百姓豐收,出稅的田地有三萬四千頃,國家從中獲利七百餘萬石,老百姓也可以用相對低的價格買到糧食。

下表是唐宋的水利工程建設數量對比,從中可以看出宋朝的水利工程四唐朝時候的四倍之多,糧食產量自然也會高出許多。

宋朝財政系列:范仲淹改革,換個角度解決問題(上)

3. 減徭役

在宋朝時期政府規定,按戶分為上中下三等,徭役由中上戶來負擔。而宋朝的州縣劃分過多,小的縣只有一千戶左右,能負擔徭役的人數很少。百姓又要務農,上交農業稅,還要負擔徭役。《范文正公集》中就記載“天下郡縣至密,吏役至繁,奪其農時,遺彼地理,是以邊稟或窘,民財未豐”,於是范仲淹提出減徭役,為老百姓減負。百姓豐收,農業稅反而增加。這就有當代經濟思想在裡面了。拉弗這位經濟學家提出拉弗曲線,講的就是稅率和稅收收入之間的關係。如下圖所示。稅率並不是越高,收稅收入就會越高,低稅率也可以獲得高的稅收收入。降低徭役,降低稅率,農民工作積極性較強,大豐收了,政府的稅收收入反而增加了。

宋朝財政系列:范仲淹改革,換個角度解決問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