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要预防“马铃薯环腐病”的到来,采用科学防治,避免减产损失

马铃薯,也被称为“土豆、地蛋、洋芋、番仔署”等,不同地区还有很多不同的叫法。马铃薯不是属于我国本土的农作物,虽然从外传入也才短短的三百多年,但是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营养价值丰富、产量高、除了食用价值还用药用价值。目前已经和小麦、稻谷、玉米一起成为世界重要的四大粮食作物。

因马铃薯有众多的优点,所以种植的面积也在逐步的加大,种植者在等待丰收喜悦的同时,也在时刻担心病虫害的危害。特别是今天要讲的这种病害--马铃薯环腐病,一种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的危害,一种从播种到采收贮藏仍会进行危害的病害。那么这种病害要什么样的特点,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该怎么进行防治呢?

秋季要预防“马铃薯环腐病”的到来,采用科学防治,避免减产损失

以下乡村米粒将通过对马铃薯环腐病的初步了解、发病症状、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等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大家可以参考、借鉴。

一、马铃薯环腐病的基本了解

马铃薯环腐病也被称为“轮腐病、黄眼圈、转圈烂”,是一种普遍的细菌性维管束病害。不仅在我国马铃薯各大产区均有发生,同时也是世界性的马铃薯病害,据了解我国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生是在黑龙江。环腐病在发病较轻的地块一般可造成10%~20%的减产,而在发病比较严重的地块可造成50%~60%的减产,甚至还有更为严重的可能性,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带来威胁。马铃薯是喜低温作物,现在正是秋马铃薯的生长关键时刻,并且环腐病对马铃薯的危害可以从苗期一直到成株期,甚至有些马铃薯可以在窖藏里面接着发病,所以做好环腐病的防治是高产高质的重要举措。

秋季要预防“马铃薯环腐病”的到来,采用科学防治,避免减产损失

二、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病症状识别

1、对马铃薯茎上部的危害:

苗期发病的马铃薯植株会停留在原来的生长阶段,不会继续生长。能够明显的看出植株矮小细弱、叶片变小变皱、茎部的分枝减小变细,病斑颜色为褐色,叶子边缘好像烧焦状向上卷曲。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小苗黄化、枯萎死亡。

成株期发病,叶片同样也是变小,叶片向上卷曲,颜色变为褪绿色。随着病害的严重,叶片颜色变为浅褐色、灰绿色,当碰到中午的高温天气时,植株出现萎蔫症状,在早晚比较凉爽的时候,有可以恢复正常。在发病中后期,病害变得更为严重时,叶片会枯死、茎部柔软无力、维管束变为黄褐色,横着掰开用手挤压,会流出乳白色浓稠的菌脓。越早发病的植株受害会更严重,而比较晚发病的植株通常危害就比较小。

秋季要预防“马铃薯环腐病”的到来,采用科学防治,避免减产损失

2、对马铃薯茎块的危害:

在田间收获马铃薯时,一般比较不容易很快的区分去病薯和健薯,病薯在此时病症不明晰,只是块头会比健薯来的小一些,外皮的颜色暗一些。但是等到收获到窖藏以后,环腐病在薯块上的病害就很容易被辨别出来。受到病害的薯块表皮变得粗糙,在芽洞上可以看到红色的小点粒,薯块的尾部变为红褐色。重要的是把薯块切开来看,轻则里面已经变成淡黄色,病害靠近表皮环绕一圈,重时颜色变为褐色病害向中间部位发展。用水挤压茎块会有乳黄色的菌脓流出来,放的越久发病程度越严重,马铃薯失去使用价值,严重的马铃薯还可能整棵腐烂。

秋季要预防“马铃薯环腐病”的到来,采用科学防治,避免减产损失

三、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病原因

1、发病和传播途径有关

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是躲藏在种薯里面越冬。病菌进行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播种时使用带有病菌的种薯,这样结出来的马铃薯一般也会带有病菌,就像是一种遗传。还有一种就是切种薯时刀具没有消毒,这样病菌之前相互交叉感染,本身没有病害的薯块也会因伤口被染上病害。

2、发病和温度有关

马铃薯是一种喜凉喜低温的作物,眼下凉爽的秋季正是马铃薯生长的好时节。然而环腐病的病菌对周围温度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在1~33℃之间都能够存活,特别是在20~28℃时,这种病害会更加活跃,所以夏季播种的马铃薯病害较轻,而凉爽的春季、秋季发病比较重,且晚播的马铃薯会比早播的发病更重。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环腐病在土温超过31℃时病菌会受到抑制,当温度在50℃以上时,过了10分钟病菌就会无法存活。

秋季要预防“马铃薯环腐病”的到来,采用科学防治,避免减产损失

3、发病和栽培环境、品种有关

土壤排水性能差、连续不断的阴雨天、种植地块长时间积水等地下水分越多发病越重,而较疏松干燥的土壤发病较轻。连年种植马铃薯的重茬地、土壤中有大量的虫害危害时发病比较重,而在有进行合理轮作、地下虫害较少的土壤中种植,环腐病发病程度较轻。用小块整薯作为种播发病较轻,而用到切块大薯作为种播发病比较重。同时结蔓不集中分散越开病害越轻,而结果集中在一处的马铃薯品种发病较重。

三、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正所谓好的品种是好丰收的开端,因为不同的品种对环腐病的抗病害能力不同,所以在选择种薯时要加强对品种选择的重视,却不可随意的选本身带有病害的马铃薯来做种子,特别是在发病重的地块,要做到“不留病种、不用病种”的原则。在选择种薯之前要把病薯、烂薯挑出来,禁止使用疫区的马铃薯作为种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拿去检疫,尽可能的使用完整的无病纯种薯、实生苗或者催芽之后芽栽,减少使用切块种植,以免切刀带来感染。具体选用什么抗病害的品种,要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比如:克新1号、郑薯4号、铁筒1号、长薯4号、高原1号等。

秋季要预防“马铃薯环腐病”的到来,采用科学防治,避免减产损失

2、准备切种薯时,做好刀具、切块和场地的消毒

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在切种时,有病的种薯把病菌传染给无病的种薯,所以在使用切刀时要严格的对刀具、切块、场地进行杀菌消毒。用切刀之前可以把刀具放在滚烫的开水中煮10分钟,或者用5%石碳酸液浸泡5分钟,或者用火烤。为了防止在切种时碰到病种影响工作效率,可以多准备一两把备用,以便可以随时替换。在切薯块之前,可把薯块放在0.1%消毒宁、或高锰酸钾、或敌克松、或5%碳酸溶液中浸泡5分钟备用。同时在切种薯之前可以对切种场所喷洒2%的硫酸铜液,在活动区域要重点喷洒。

3、播种前对种薯杀菌消毒

在播种之前对种子消毒已经成为众多农作物防治病害发生的关键性一步,对于马铃薯来说也不例外。播种前杀菌消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种薯携带的病菌,近而减少病害的感染源。可以使用以下药物进行处理:

每100千克种薯用7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280克加适量干细土拌种,或用36%甲基托布津悬浮剂 800倍液浸种薯,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薯,或用600倍液氟哌酸浸种薯。

秋季要预防“马铃薯环腐病”的到来,采用科学防治,避免减产损失

4、加强田间管理

选择排水性能良好、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块进行种植,同时在雨天前后要加强对垄沟的排查,确保水不要长时间的积在田间,可以在植株附近铺上稻草、秸秆、生石灰。在常年雨水充沛的地区,在精细整地时可适当扩宽垄沟、加高垄面。为了加强植株的抗病害能力,在肥料上要有充足的供应。同时要加强对地下虫害的防治,以免植株损伤。

5、发病前、发病初期,巧用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就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一经发现就要快速的要药物进行控制。实际经验告诉我们,早发现早防治病害才能更好的被控制,如果在发病后期,那防治起来就难上加难了。发病轻时及时用药,发病重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并用药,在拔除的病株中心可添施消毒剂加上新高脂膜800倍液,有更好的效果。

可使用的参考药物:

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兑好的药液0.3~0.5L,每隔10天灌1次,连续灌2~3次。

秋季要预防“马铃薯环腐病”的到来,采用科学防治,避免减产损失

综上可见,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生主要是通过种薯带菌,切块感染病菌引起的,所以要选择抗病害能力比较强的品种,同时切块种植时要做好刀具、薯块、场地的消毒,减少病害传染的机会。在种植过程中要保持土壤不积水,并且不重茬种植,给马铃薯提供足够的肥料,发生虫害要及时处理。最关键的是,及时发现田间病珠,并采用药物进行防治,将种薯的选择、栽培管理、化学防治这三者相结合,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