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的猪价刚过,又迎来粮食“减产”,粮食也要走猪价之路吗?

去年猪肉还是热门话题,今年的马上就被疫情取代了。回顾去年的猪肉市场,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短短几个月猪肉大幅上涨,幸运的是,年底猪肉价格终于趋于平缓。

19年的猪价刚过,又迎来粮食“减产”,粮食也要走猪价之路吗?

2018年下半年以来,我们与猪肉展开了拉锯战。猪肉价格一直在上涨。而我们也出台了控制肉价的措施。通过储备肉、增加进口猪肉、增加生猪市场产量等一系列措施,终于稳定猪肉价格在20元左右。

2019年12月以来,全国猪肉价格下降,只有少数地区小幅上涨。消费者刚刚才欢呼今年有肉。马上就被现实打脸,过去一周,许多地区的猪肉价格每公斤至少上涨了2元。当然,并非所有地区的猪肉价格都在上涨,小地区的猪肉价格也出现了下降。但这充分说明了疫情下食品市场的不稳定。

19年的猪价刚过,又迎来粮食“减产”,粮食也要走猪价之路吗?

中国的基本粮食作物是玉米、小麦和水稻。他们的市场价格一直不高,导致很多农民放弃种植,直接参与到农民工大军。

东北、华北平原现在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不过,根据食品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去年全国玉米采购量下降了近600万吨,主要原因是东北和华北地区产量下降。其中,东北地区玉米市场不足30%,而华北地区仅为40%。究其原因,主要是几个方面:

19年的猪价刚过,又迎来粮食“减产”,粮食也要走猪价之路吗?

粮食收购价低

只有有价格才能有市场。在集体涨价的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一直稳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这使得农民卖粮的积极性降低。当价格达不到预期时,人们选择等待价格上涨后再出售。今年,山东的玉米价格只有可怜的0.95元/斤,自然每人愿意卖。

气候导致部分减产

除价格因素外,部分地区产量下降也是导致收购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去年,由于气温低、日照少,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减少4万吨。好在全国范围内,减产问题并不严重。

有些地区改种大豆

以黑龙江省为例,许多地区的农民把玉米地变成了大豆地。因为玉米的价格太低了。即使他们每年都有好收成,也受不了这么低的价格。

食品市场的这种变化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吗?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粮食总量不会有太大变化,粮食价格也不会像猪肉一样失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