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要預防“馬鈴薯環腐病”的到來,採用科學防治,避免減產損失

馬鈴薯,也被稱為“土豆、地蛋、洋芋、番仔署”等,不同地區還有很多不同的叫法。馬鈴薯不是屬於我國本土的農作物,雖然從外傳入也才短短的三百多年,但是它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營養價值豐富、產量高、除了食用價值還用藥用價值。目前已經和小麥、稻穀、玉米一起成為世界重要的四大糧食作物。

因馬鈴薯有眾多的優點,所以種植的面積也在逐步的加大,種植者在等待豐收喜悅的同時,也在時刻擔心病蟲害的危害。特別是今天要講的這種病害--馬鈴薯環腐病,一種在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的危害,一種從播種到採收貯藏仍會進行危害的病害。那麼這種病害要什麼樣的特點,會帶來什麼樣的危害,該怎麼進行防治呢?

秋季要預防“馬鈴薯環腐病”的到來,採用科學防治,避免減產損失

以下鄉村米粒將通過對馬鈴薯環腐病的初步瞭解、發病症狀、發病規律以及防治方法等這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以便大家可以參考、借鑑。

一、馬鈴薯環腐病的基本瞭解

馬鈴薯環腐病也被稱為“輪腐病、黃眼圈、轉圈爛”,是一種普遍的細菌性維管束病害。不僅在我國馬鈴薯各大產區均有發生,同時也是世界性的馬鈴薯病害,據瞭解我國馬鈴薯環腐病的發生是在黑龍江。環腐病在發病較輕的地塊一般可造成10%~20%的減產,而在發病比較嚴重的地塊可造成50%~60%的減產,甚至還有更為嚴重的可能性,對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帶來威脅。馬鈴薯是喜低溫作物,現在正是秋馬鈴薯的生長關鍵時刻,並且環腐病對馬鈴薯的危害可以從苗期一直到成株期,甚至有些馬鈴薯可以在窖藏裡面接著發病,所以做好環腐病的防治是高產高質的重要舉措。

秋季要預防“馬鈴薯環腐病”的到來,採用科學防治,避免減產損失

二、馬鈴薯環腐病的發病症狀識別

1、對馬鈴薯莖上部的危害:

苗期發病的馬鈴薯植株會停留在原來的生長階段,不會繼續生長。能夠明顯的看出植株矮小細弱、葉片變小變皺、莖部的分枝減小變細,病斑顏色為褐色,葉子邊緣好像燒焦狀向上捲曲。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可導致小苗黃化、枯萎死亡。

成株期發病,葉片同樣也是變小,葉片向上捲曲,顏色變為褪綠色。隨著病害的嚴重,葉片顏色變為淺褐色、灰綠色,當碰到中午的高溫天氣時,植株出現萎蔫症狀,在早晚比較涼爽的時候,有可以恢復正常。在發病中後期,病害變得更為嚴重時,葉片會枯死、莖部柔軟無力、維管束變為黃褐色,橫著掰開用手擠壓,會流出乳白色濃稠的菌膿。越早發病的植株受害會更嚴重,而比較晚發病的植株通常危害就比較小。

秋季要預防“馬鈴薯環腐病”的到來,採用科學防治,避免減產損失

2、對馬鈴薯莖塊的危害:

在田間收穫馬鈴薯時,一般比較不容易很快的區分去病薯和健薯,病薯在此時病症不明晰,只是塊頭會比健薯來的小一些,外皮的顏色暗一些。但是等到收穫到窖藏以後,環腐病在薯塊上的病害就很容易被辨別出來。受到病害的薯塊表皮變得粗糙,在芽洞上可以看到紅色的小點粒,薯塊的尾部變為紅褐色。重要的是把薯塊切開來看,輕則裡面已經變成淡黃色,病害靠近表皮環繞一圈,重時顏色變為褐色病害向中間部位發展。用水擠壓莖塊會有乳黃色的菌膿流出來,放的越久發病程度越嚴重,馬鈴薯失去使用價值,嚴重的馬鈴薯還可能整棵腐爛。

秋季要預防“馬鈴薯環腐病”的到來,採用科學防治,避免減產損失

三、馬鈴薯環腐病的發病原因

1、發病和傳播途徑有關

馬鈴薯環腐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主要是躲藏在種薯裡面越冬。病菌進行傳播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播種時使用帶有病菌的種薯,這樣結出來的馬鈴薯一般也會帶有病菌,就像是一種遺傳。還有一種就是切種薯時刀具沒有消毒,這樣病菌之前相互交叉感染,本身沒有病害的薯塊也會因傷口被染上病害。

2、發病和溫度有關

馬鈴薯是一種喜涼喜低溫的作物,眼下涼爽的秋季正是馬鈴薯生長的好時節。然而環腐病的病菌對周圍溫度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在1~33℃之間都能夠存活,特別是在20~28℃時,這種病害會更加活躍,所以夏季播種的馬鈴薯病害較輕,而涼爽的春季、秋季發病比較重,且晚播的馬鈴薯會比早播的發病更重。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環腐病在土溫超過31℃時病菌會受到抑制,當溫度在50℃以上時,過了10分鐘病菌就會無法存活。

秋季要預防“馬鈴薯環腐病”的到來,採用科學防治,避免減產損失

3、發病和栽培環境、品種有關

土壤排水性能差、連續不斷的陰雨天、種植地塊長時間積水等地下水分越多發病越重,而較疏鬆乾燥的土壤發病較輕。連年種植馬鈴薯的重茬地、土壤中有大量的蟲害危害時發病比較重,而在有進行合理輪作、地下蟲害較少的土壤中種植,環腐病發病程度較輕。用小塊整薯作為種播發病較輕,而用到切塊大薯作為種播發病比較重。同時結蔓不集中分散越開病害越輕,而結果集中在一處的馬鈴薯品種發病較重。

三、馬鈴薯環腐病的防治方法

1、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

正所謂好的品種是好豐收的開端,因為不同的品種對環腐病的抗病害能力不同,所以在選擇種薯時要加強對品種選擇的重視,卻不可隨意的選本身帶有病害的馬鈴薯來做種子,特別是在發病重的地塊,要做到“不留病種、不用病種”的原則。在選擇種薯之前要把病薯、爛薯挑出來,禁止使用疫區的馬鈴薯作為種薯,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先拿去檢疫,儘可能的使用完整的無病純種薯、實生苗或者催芽之後芽栽,減少使用切塊種植,以免切刀帶來感染。具體選用什麼抗病害的品種,要根據自己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比如:克新1號、鄭薯4號、鐵筒1號、長薯4號、高原1號等。

秋季要預防“馬鈴薯環腐病”的到來,採用科學防治,避免減產損失

2、準備切種薯時,做好刀具、切塊和場地的消毒

這種方法主要是為了防止在切種時,有病的種薯把病菌傳染給無病的種薯,所以在使用切刀時要嚴格的對刀具、切塊、場地進行殺菌消毒。用切刀之前可以把刀具放在滾燙的開水中煮10分鐘,或者用5%石碳酸液浸泡5分鐘,或者用火烤。為了防止在切種時碰到病種影響工作效率,可以多準備一兩把備用,以便可以隨時替換。在切薯塊之前,可把薯塊放在0.1%消毒寧、或高錳酸鉀、或敵克松、或5%碳酸溶液中浸泡5分鐘備用。同時在切種薯之前可以對切種場所噴灑2%的硫酸銅液,在活動區域要重點噴灑。

3、播種前對種薯殺菌消毒

在播種之前對種子消毒已經成為眾多農作物防治病害發生的關鍵性一步,對於馬鈴薯來說也不例外。播種前殺菌消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種薯攜帶的病菌,近而減少病害的感染源。可以使用以下藥物進行處理:

每100千克種薯用75%敵克松可溶性粉劑280克加適量幹細土拌種,或用36%甲基託布津懸浮劑 800倍液浸種薯,或用50%託布津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浸種薯,或用600倍液氟哌酸浸種薯。

秋季要預防“馬鈴薯環腐病”的到來,採用科學防治,避免減產損失

4、加強田間管理

選擇排水性能良好、地下水位較低的地塊進行種植,同時在雨天前後要加強對壟溝的排查,確保水不要長時間的積在田間,可以在植株附近鋪上稻草、秸稈、生石灰。在常年雨水充沛的地區,在精細整地時可適當擴寬壟溝、加高壟面。為了加強植株的抗病害能力,在肥料上要有充足的供應。同時要加強對地下蟲害的防治,以免植株損傷。

5、發病前、發病初期,巧用化學防治

在發病初期就要有敏銳的觀察力,一經發現就要快速的要藥物進行控制。實際經驗告訴我們,早發現早防治病害才能更好的被控制,如果在發病後期,那防治起來就難上加難了。發病輕時及時用藥,發病重時清除病殘體,集中燒燬並用藥,在拔除的病株中心可添施消毒劑加上新高脂膜800倍液,有更好的效果。

可使用的參考藥物:

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88%水合黴素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或25%絡氨銅水劑5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溼性微粒粉劑400~5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50%百菌通可溼性粉劑4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溼性粉劑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兌好的藥液0.3~0.5L,每隔10天灌1次,連續灌2~3次。

秋季要預防“馬鈴薯環腐病”的到來,採用科學防治,避免減產損失

綜上可見,馬鈴薯環腐病的發生主要是通過種薯帶菌,切塊感染病菌引起的,所以要選擇抗病害能力比較強的品種,同時切塊種植時要做好刀具、薯塊、場地的消毒,減少病害傳染的機會。在種植過程中要保持土壤不積水,並且不重茬種植,給馬鈴薯提供足夠的肥料,發生蟲害要及時處理。最關鍵的是,及時發現田間病珠,並採用藥物進行防治,將種薯的選擇、栽培管理、化學防治這三者相結合,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