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知識為什麼不能遺傳?

豬娃崽崽


2013年,《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這麼一篇研究。

說的是,通過訓練,讓小白鼠們害怕某種特定的氣味。

訓練方法我沒有細看,但有可能是這樣的,比如說:

當小房間裡面衝入某種氣味後,就開始電擊小白鼠。

氣味消除,電擊消失。

氣味出現,再次電擊。

來回電擊那麼n次後,小白鼠們當然就害怕那種氣味了。

這不神奇。

神奇的是,這些小白鼠的下一代。

也就是剛剛出生的幼小的小白鼠,它們之前並沒有聞過那種氣味,可是,當把這種氣味給它們聞時,這些幼小的小白鼠顯露出驚恐,害怕。

這也許能說明,極為強烈的深刻的記憶(知識)是可以遺傳的。


題主問的是“人類的知識為什麼不能遺傳?”

我的可能的答案是這樣的:

因為你眼中的知識,對於基因來說,根本就不是重要的知識。

而重要的知識是可以遺傳的。


舉個例子。

人類得到了一次,向幾光年外的半人馬座發送一束信息的機會。

但這束信息要想成功傳達到半人馬座,信息量必須極度壓縮。

比如說只有3KB字節。

那麼,你選擇將什麼信息(知識)傳遞過去?

你會將一部有幾兆字節的新華字典傳遞過去嗎?

你會將一部幾兆字節的C++教程傳遞過去嗎?

你會將一部水得不能再水的十幾兆網絡小說傳遞過去嗎?

……

……

顯然,你不會。

人類也不會。


(圖片來自mevans/Getty Images)

同理,基因在遺傳給下一代的時候,載體其實只是一個精子和一個卵子而已,很小很小,小到你的肉眼差點都看不見。

精子這麼小,它怎麼能把你這一生學到的裝逼知識都裝進去呢?

你看了一部網絡小說,這就去十幾兆字節了。

你學會交通法則,學會游泳,學會說話,學會寫字,這又是幾兆的信息量了。

你的精子裝不下。

怎麼辦?

只能攜帶最最重要的知識。

這些知識,有的是你的本能,有的是你強烈的遺傳記憶。

比如說,到了一定年紀,你就會想女人,漂亮的女人,這就是遺傳給你的“知識”。

這個知識很重要,沒有這個知識,人類就沒有未來。

斷種了。

剛剛出生的小羊羔就會走路,這是極為重要的知識,沒有這個知識,小羊羔被吃掉的概率就會很大。

剛剛出生的小牛,就知道到牛媽媽身下,去找奶嘴,你說,這是不是知識?必然是的。

誰教給小牛,那個圓圓的,從肚子下凸出來的奶嘴會噴奶?

牛媽沒有告訴它,但它一出生,不多一會兒就知道了。

這就是遺傳的知識,極為重要的知識。


我孩子不到一歲時,有一次我抱著他在陽臺玩。

陽臺上掛著一大串晾曬的黑色海帶。

結果,我孩子對那串黑色的海帶表現出極為強烈的恐怖。

當我抱他向海帶走近時,他極力想從我懷中掙脫。

我又壞壞地,殘忍地試了一次,結果他還是很恐懼。

問題來了。

那串黑色的海帶,他之前併為見過,他為什麼會害怕?為什麼那麼恐懼?

唯一的解釋就是,這是來自於他的遺傳記憶。這個記憶不是我形成的,而是人類上萬年來逐漸形成的記憶。我得到了這份深層記憶,又傳給了我的下一代。

你說,對某個東西產生害怕,這是不是知識?

我認為是的,當然,你也可以用“經驗”來描述它。

但是,你再想想,當我把我的“如何在悟空問答上回答問題”的經驗寫出來,你讀了後,你就會認為,那就是知識。

既然經驗寫出來後就是知識。

那經驗為什麼就不能是知識呢?


寒木釣魚


記憶可以轉移,但不能遺傳。

在醫學上有很多案例,主要是換心臟帶來的記憶轉移。你可以百度一下,國內外的很多案例。捐獻者的記憶會通過心臟轉移給接收心臟移植的人。

另外,在國內打算接收心臟移植的患者,醫生會告知你,如果換心臟可能帶來性格的改變。我一個親戚此前打算換心臟時,醫生就這樣告知他的。

所以古人說“用心記”,而不是“用腦記”是有道理的。但古人是怎麼知道的呢?


IT與隱私安全


造物主告訴我們:

從理論上講知識有可能被遺傳,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似曾相識。但我們的知識如果被遺傳了,實際上同時記憶也就傳遞到下一代了,這就造成了混亂,舉個例子說:一個五歲小孩問媽媽七年前和你在一起的小張現在還好嗎?得!一家全瘋了!

可能這也是人類起源時設置的知識和記憶不能遺傳,同時被時間割裂的原因之一吧!但也造成了人類科技發展緩慢!

根據自然發展的利己規律,動植物都會把讓自身更強大的基因傳下去,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比其他物種更進一步,有了傳授知識的學校。

隨著科技發展,我們可以有選擇的將知識進行加工後植入大腦🧠不久的將來應該可以做到的。

從遺傳學角度來看,我們的DNA最基礎部分是一直沒變的,現在已經可以改變,那設想下,一百年後,我們是不是已經可以通過改變DNA的方式讓知識可以遺傳,不過到那時候世界全瘋了,老師也都失業了,家裡做長輩的也都瘋了!



洗不白的豬


知識是用來傳承的!不勞而獲不可能。

那些用動物舉例的人,實在滑稽可笑,小動物父母教了小動物什麼你聽得見嗎?你吃和拉屎要教嗎?什麼是先天性行為?

那些說智商可以遺傳的,說《自然》的,你們知道達爾文嗎?他研究出來了自然選擇學說,他智商怎麼樣?可他的後代是弱智,因為他不知道近親結婚的後果。

遺傳的是基因,行為習慣都是耳濡目染的教育。不會遺傳知識,所以你要教他獲取,教他運用。如果孩子出生就懂了很多,他可以選擇的話,有多少人會一輩子沒有孩子?


蘇打本


知識是可以遺傳的,越是低等生物,遺傳的知識量越大,建築學方面,蜜蜂造巢,蜘蛛織網,蠶作繭,最簡單的,雖然是高等動物,但是原始狀態的單細胞的精子,到達安樂窩後就“知道爭先恐後地遊向它們的另一半,海龜出殼後就知道大海的方向,越高等動物遺傳的知織量越少,少到只知道生下來就能吸吮母親的奶頭,動物的行為知識遺傳現象太多了,本人沒作過這方面研究,只舉以上幾個簡單常見的例子,高等動物的人雖然不能遺傳知識,但能遺傳性格,品質,天分等等適合幹某種工作的條件以及人生髮展的方向,顯著的例子:一娘生九子,九子各別,幾乎在同樣的環境下成長,有的善良柔弱,有的兇狠惡毒,有的很平庸,有的有各種天分,遇到一定的適宜條件,成為各種“家”,理工科的、文科的等等,如果位置顛倒也許就是十足的笨蛋,這又要看命運了,天分雖不屬知識範疇,而是學習某種知識的必要條件,但複雜程度大概不次於知識,因為比人低一等的高級動物可能就不具備,了但比人的技能低一些的天分可能是有的,如馬戲團動物可以表演一些高難的雜技。科學技術知識沒有必要遺傳,因為人的壽命和精力有足夠的條件去學習和掌握,文藝方面只能遺傳天分,沒有天分是絕對沒有必要去費力的,例如文學藝術、繪畫、歌唱、表演等,但天分再強,沒有後天的功力也是不行的,這個不能遺傳,每個人都只能從頭作起而沒有任何捷徑,所以,科學可以無限發展,因為後人可以踩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登高,而藝術則不然,功力不可能踩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高攀,每個人都得從頭作起,而人的壽命有限,精力有限,所以藝術在達到一定的歷史高峰後就難在發展,甚至創新的餘地都沒有了。也許藝術與科學技術的區別就在這裡,藝術是有頂峰的,而科技沒有,遺傳學很複雜,涉及的面很廣,所以越扯就越遠了,但是還有一個最難回答的問題,動物的進化當然離不開遺傳功能,但動物(也包括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功能和適應力是怎樣傳遞給它的遺傳物質的載體一一精子和卵子的呢?這個問題達爾文時期(恩格斯在世)沒有解決,如今呢?恐怕這也是一個最難最難回答的生物學基礎理論研究課題。


杜嶸盆景


知識為什麼不能遺傳?那你要搞清楚什麼能遺傳?就是能寫進基因裡的東西才能遺傳,而寫入基因的方法是通過感官刺激,知識無法對感官產生刺激,所以無法寫入基因遺傳給後代。你被蛇咬一口,產生的疼痛、恐懼,這些東西就是所謂的對感官形成的刺激,就能被遺傳到你的後代基因裡,你的後代看見蛇就會產生恐懼,當然遺傳,並不是百分百的,是有隨機性的,是一種概率,並且即使遺傳了,也可能是隱形,不一定是顯性的。人種的智商高低就取決於每一代人對知識的獲取量積累,知識不能遺傳,但是多讀書會對腦細胞產生刺激,促進腦細胞增長。人的進化依靠基因的遺傳和突變,而基因對於外界的環境感知來對機體功能作出取捨,這種感知的途徑就是對神經元的刺激程度。並且並不是讀書都能變聰明,要看怎麼讀,如果都是背課文,那促進的是記憶力,如果讀的都是活書,重理解,重思辨,則整體智商會迅速提高。老實說,我們中國人幾千年讀的什麼三字經百家姓,那玩意兒只會把人讀成傻逼!中國人普遍的不懂得思辨……不錯,我的意思就是中國人被孔老二愚民愚傻了,國家由人組成,人都傻了國家能強嗎?而且那老二還喜歡搞門當戶對那一套,古代交通不發達,因為門當戶對而產生了多少近親結婚??人種劣化嚴重!!孔老二,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喜歡搞君臣父子三綱五常三重四德的老禿驢,他就是我們華夏民族最大的最大的罪人!


天意論


人與人確有不同,人的大腦如機器,有著不小的差別,機器不一樣結構性能也有不小的差別。

確實有高級的機器,但也有低級的機器,不同的機器加工範圍、加工精度有著極大的差異。所謂的遺傳,只能是機器的不同。所謂的知識就是機器製造產品,再優良的機器只有加工零件才能體現其質量水平,所謂加工就等於後天的求知學習。

比如,剛生下來的兩個小孩,就算是一個神童,一個儍子,誰也分不出兩者的差異!因為他們皆無知識,知識是不能遺傳的。待他們長到七八歲十來歲,己經開始接受知識,上學讀書,差別就會越來越大,到後來差別會更大,一個到了科大少年班,一個大概小學也念不懂。

一句活,先天性的聰明高智,確有遺傳,但知識不是遺傳而來的,都是來自後天的學習。所以說,聰明加勤奮才能成為人才,笨些的人靠勤奮也可開發些智力。


琵琶嘴


這個觀點目前尚無定論。個人認為,如果從廣義的角度將知識理解為涵蓋語言、文字、符號、圖騰、圖片、各種文化習俗或藝術形態、歷史、天文、地理等多方位的系統信息,即由人類的集體智慧總結而來的哲學、宗教、科學三大文明體系,從人類誕生以來一直以文化基因作為載體被記錄、被遺傳、被傳承並且不斷被證偽、被超越和被完備至今。

就個體而言,我們的遺傳基因包涵兩部分的信息:第一是來自父輩以及由父輩迭代傳承而來的先天性的文化基因,例如族群性特徵、膚色、性格、血型、氣質、語言、飲食偏好等等遺傳信息,所以從這一點而言知識是可以被遺傳的。具體而言,客家人生下來的飲食習慣至今普遍偏鹹(多鹽);澳洲的土著擅長通過第六感與鳥獸等動物打交道;非洲黑人大多擅長田徑等體能性運動等都是例證;第二是先天基因具有為後天之適應性不斷進化的自主能動性,例如自學習、自組織、自修正、自完善、自超越等等一系列“以負熵為食”之耗散過程。

與王東嶽在其《物演通論》所提出的“遞弱代償理論”相反的是,本人並不同意其認為的所有物種在迭代演化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弱化”或“弱減”趨勢,即俗話所說的“一代不如一代”。物種基因的雙螺旋結構恰恰表明,在遺傳變異過程中,物種除了繼承上一代的文化基因信息外,在面對自身所處的當下環境以及不確定性之未來,會不斷“以負熵為食”地吸收和消化新的環境信息而獲得比上一代更強大的適應性。總體而言,人類在協同進化過程中的生存智慧也是螺旋式上升的,而不是遞弱或退化的。否則,人類就不可能為適應更多不確定性和訊息萬變的未來而迎來三次工業化革命或科技革命。最明顯的例子是,智能化手機普及的今天,連七八十歲的文盲阿婆也會玩微信和抖音,更會與時俱進地運用微信支付等;再者,九零後與兩千後幾代人的思維開放度以及與世界接軌的兼容力和代償力比前幾代人更具優勢。所以,生命個體與集體之迭代進化,本質而言是遺傳基因之先天性驅動力與後天性學習力相互作用而獲得的大腦認知結構遞進(非遞弱)之結果。

正如尤瓦爾·赫拉利在《簡史》三部曲(《人類簡史》、《今日簡史》和《未來簡史》)所展望的,隨著全息科技、人工智能和基因技術的發展,人類進化到人機交互的智人時代已經來臨。我們無法預測這一智人時代對於人類是好事還是壞事,但一種非常肯定的趨勢是:“未來不是被發現,而是被創造”(廣義進化論科學家與系統哲學家歐文·拉茲洛語)。





馬丁林2


知識可以複製。

絕大多數人在晚年都能回憶兒時讀書的情景,最初學到的簡單知識都能簡單寫出。

為什麼呢?

因為在生命中,腦細胞的新陳代謝是一個不斷重複更新的過程。如果從初生細胞到次生細胞不能複製,那麼,晚年的大腦經過N次細胞新陳代謝之後,兒時的事就會忘得一乾二淨。

知識是否可以遺傳呢?

暫時還不能作出肯定回答。

但是,可以肯定獲取知識的捷徑是可以遺傳的。拋開勤奮天才不論,單說聰明就足夠。

一般來說,聰明的遺傳首先歸功於母親而不是父親。所謂“一代靚媳婦三代好兒郎",容貌及聰慧不會差到哪裡去。

至於白痴會不會遺傳呢?這個問題在遺傳學裡已經得到肯定回答,它和天才往往共生在遺傳基因中,是兩個極端的問答,暫且不論。


用戶690914505251


很好的問題。很多知識或常識是可以遺傳的。例如關於重力的知識,人類天生就知道,嬰兒對高度(懸空)的危險有某種直覺,甚至低等生物,如白鼠,也是這樣。再一個例子,是人類天生具有某類數學直覺,自然數或邏輯推理,還有幾何-拓樸想象力。再者,語言潛在的構造能力,當代語言學和神經生理學正在進一步探討中。這些都源於人腦皮層,甚至更深結構,我相信生物神經學會揭露它的來源,包括遺傳來源。人是一種自然生物,它作為在自然界生存的一個物種,納入其遺傳內容的,必是最有關其生存的緊迫者。於是我們可以想一想,為什麼自然只留給我們"能力",而沒有把我們推崇的"知識"留給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