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擴大內需,啟動“新”一輪基建——327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


任澤平 澤平宏觀 今天

文: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熊柴 馬家進

1、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運行形勢。會議強調:“加大宏觀政策對沖力度,有效擴大內需,全面做好“六穩”工作,動態優化完善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現在一季度GDP增速為-6%左右,二季度國內疫情有效控制和生產生活快速恢復,但受全球疫情大流行和歐美經濟深度衰退影響,預計二季度GDP增速可能是降幅收窄的低增長或負增長。

327政治局會議是重要轉折點。從1-2月以控制疫情為主,2-3月兼顧控制疫情和恢復生產,再到3月下旬以來政策重心轉變,即在兼顧控制疫情和恢復生產的基礎上,有效擴大內需,彌補外需不足,對沖疫情影響,幫助企業和民眾渡過難關。

三駕馬車中,未來出口受全球疫情和歐美經濟衰退的影響最大,居民消費對聚集性活動可能還會心有餘悸一段時間,因此投資成為最重要的對沖手段。投資的三大組成中,製造業投資很大程度上跟出口有關,房地產投資以穩為主,因此基建投資成為最重要的對沖手段。

概括來講,327政治局會議對近期市場上要不要擴大內需、要不要啟動“新”一輪基建的爭論,給出了明確的政策定調和信號,那就是擴大內需,啟動“新”一輪基建。

2、會議強調:“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要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要落實好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和使用,加緊做好重點項目前期準備和建設工作”。

會議明確提出“要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包括擴大投資、擴大消費、穩定出口等。未來擴大內需的政策組合和發力點,以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配合。

其中,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是三大工具,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符合我們前期報告《新基建、減稅,錢從哪來?赤字率該破3就破3——2020年財政政策建議》。

預計赤字率從2019年的2.8%提高到2020年的3.5%,為財政政策騰出空間,明確功能財政。

增發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將主要用於基建和減稅。預計地方專項債將增加1萬億至3萬億,按照政策要求專項債主要投向基建類項目。

這次提出發行特別國債值得關注,1998年面對亞洲金融風暴和國內大洪水,連續4年推出1000億特別國債用於基建投資擴大內需。預計這次基建投資更像98年溫和模式,而不是08年強刺激模式,既解決問題,又把握好度。

3、3月26日韓正副總理在北京出席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積極做好穩投資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並講話。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積極做好穩投資工作。

韓正強調,要積極有序推動重大投資項目開工復工,組織工作專班,精準施策,打通用工、運輸、原材料供應等堵點,加快恢復正常建設進度。要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安排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優先配套和支持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各地要高度重視項目前期工作,提早謀劃,不斷充實項目儲備庫。要以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5G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數字經濟等新業態發展。強化重大項目建設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暢通審批綠色通道。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明確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新基建短期有助於擴大有效需求,長期有助於增加有效供給,貢獻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是當前最簡單有效的辦法。

我們在2月下旬以來提出《是該啟動“新”一輪基建了》《做好應對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準備》《中國新基建研究報告》,在市場上引起廣泛關注,並被經濟形勢走勢所驗證。

如果你做正確的事,運氣就會在你這邊。危機,沒有準備是危,有準備是機。不要放過任何一次危機。

4、會議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要充分發揮再貸款再貼現、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金融政策的牽引帶動作用,疏通傳導機制,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金融服務。”

預計未來貨幣政策繼續保持適度寬鬆、但不大水漫灌,主要是配合財政政策穩增長。

相對美國無上限QE和2萬億美元大規模財政刺激,中國財政為主、貨幣配合的政策組合長期效果更好、短期代價更小,而且在力度和節奏的把握上也更精準。

實際上,中國在抗擊疫情、恢復生產以及隨後擴大內需的政策上,從國際比較看都更科學專業,走在了全球前面。

5、會議強調:“要加快釋放國內市場需求,在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要有序推動各類商場、市場復工復市,生活服務業正常經營。要擴大居民消費,合理增加公共消費,啟動實體商店消費,保持線上新型消費熱度不減。”

中國沒有采取美國發消費券的直升機撒錢模式,更多地採取以工代賑的模式,更有助於形成鼓勵勞動的價值觀,更有助於擴大就業,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6、這幾年,中國經濟分析研究最需要的是客觀專業務實,現在社會上有些思想認識存在“一刀切、層層加碼”,非黑即白是情緒化的民粹的業餘的。

現在一提到基建有些人就會上綱上線,說是刺激鐵公基,這是嚴重誤解。過去40年,沒有適度超前的基建,怎麼會有中國製造的強大競爭力?沒有超前的網絡寬帶建設,怎麼會有互聯網經濟的繁榮發展?

而印度經濟發展潛力釋放不出來,很大程度受制於基礎設施短缺,道路、橋樑、衛生系統都問題很大。

從歷史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增發特別國債加強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推出大規模基建投資,儘管當時爭議很大、批評很多,但現在看來意義重大,大幅降低了運輸成本,提升了中國製造的全球競爭力,釋放了中國經濟高增長的巨大潛力。

怎麼對沖疫情和經濟下行?其實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還是基建,“新基建”,有助於穩增長、穩就業,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長期競爭力。

啟動“新”一輪基建,關鍵在“新”,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簡單重走老路,導致過剩浪費和“鬼城”現象。未來“新”一輪基建主要應有五“新”:新領域、新地區、新主體、新方式、新內涵。

支撐未來20年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新基建”則是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互聯網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

7、不同於“洗洗睡”“離場論”等悲觀言論,我們一直保持對中國經濟的客觀專業建設性分析。我們大部分人都將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這是我們的家園,雖然她並不完美,但是她充滿希望,我們都不是看客,而是建設者,奮鬥者。

我們致力於實戰經濟學,提出“只要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不要放過任何一次危機”“新5%比舊8%好”“新週期”“新基建”。這些觀點一開始備受爭議,但都被形勢演化所驗證,也逐漸成為共識。

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