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釋兵權背後那場長達數年的政治鬥爭!

“杯酒釋兵權”是一個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這個故事詳細地描述了北宋太祖皇帝趙匡胤在一場宴席上用自己被迫黃袍加身稱帝的典故提醒手下的將領們,最後迫使手下的將領們主動向中央交還兵權的情節。類似的故事還有西漢的“兔死狗烹”和明朝的“火燒慶功樓”等,然而故事如何演變,這些故事的核心——皇權與將權的鬥爭,從來沒有變過。

雖然“杯酒釋兵權”這個故事的細節豐滿詳實,但終究這個事情還是經不住細細推敲的,所謂細節越多,紕漏越多。

但是,我們能肯定的是,在北宋初年,北宋君臣之間確實是進行過一場表面上波瀾不驚,但水面下驚濤駭浪的政治鬥爭,並且,趙匡胤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杯酒釋兵權的來歷與其矛盾之處

杯酒釋兵權這個故事最早並未見於正史,而是出自真宗時代丁謂的作品《丁晉公談錄》。

杯酒釋兵權背後那場長達數年的政治鬥爭!

丁謂像

和我們認知不同的是,丁謂在自己的記錄中並沒有說趙匡胤通過一頓宴席就解除了將領們的兵權,而是說趙匡胤在聽從趙普的建議以後,主動罷免了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兵權。這個記錄可以算是所有“杯酒釋兵權”故事的雛形和藍本。

後來,經過司馬光和王曾等人的描寫,整個故事才完整詳細起來,甚至可以說是栩栩如生起來。這也才有了現在我們說的建隆二年七月初九夜裡,趙匡胤設宴宴請舊部將領,用“黃袍加身”的故事提點諸位大將,第二天大將紛紛上表請辭,趙匡胤用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他們兵權的故事。

元朝在修訂《宋史》的時候,部分採用了這一觀點,把這件事記錄在了《石守信傳》和《高懷德傳》裡。不過《宋史》對此事的描述比民間故事要言簡意賅的多,除了在《石守信傳》中對此事的細節有大量描寫之外,其他地方几乎都是一筆帶過。

乾德初,帝因晚朝與守信等飲酒,酒酣,帝曰:“我非爾曹不及此,然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守信等頓首曰:“今天命已定,誰復敢有異心,陛下何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守信等謝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

——《石守信傳》

論曰:祖以黃袍之喻,使其將自解其兵柄,以保其富貴。懷德之馳逐無度,豈非因以自隱者邪。

——《高懷德傳》

當然了,我們在做正史和野史以及民間傳說的比對的時候,不難發現,杯酒釋兵權這個故事有很多互相矛盾的地方。

第一,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有出入。

對於杯酒釋兵權發生的具體時間,是有兩種不同觀點的,一個是建隆二年七月(傳說和野史比較傾向於這個時間),一個是乾德元年初(正史記錄比較傾向於這個時間)。這兩個時間點之間存在三年時間的跨度,我們按照常理推測,趙匡胤不可能為了辦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時間點,請同樣的大將喝兩次同樣的酒,說兩次同樣的話,並且得到了同樣的結果。

第二,故事發生的具體地點有出入。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故事是發生在皇宮大內,並且是起源於一場晚朝之後的酒宴。

但是在早期的記錄中,人們認為該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郊外獵場,當時趙匡胤帶領眾將去打獵,在遠離眾人之後趙匡胤用黃袍加身的故事提點眾將,涉獵完畢以後的第一個朝會上,眾將領紛紛請辭軍權。

第三,故事涉及的具體人物有出入。

在該故事最早的雛形中,只涉及到了石守信和王審琦兩個人。後來越發展也多,民間傳說甚至認為這一場宴席就宴請了十多個大將。

總之,關於杯酒釋兵權這個故事的說法向來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不過,雖然說法繁多,但它們最後都指向了一個相同的結果,那就是參與陳橋兵變的大將們紛紛主動辭去了軍權,並在後期的政治生涯中幾乎都處於不問朝政而只聽從朝廷號令的狀態。

我們不禁要去史書中重新探求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輕描淡寫的故事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政治角逐。

暗潮洶湧的政治鬥爭

杯酒釋兵權背後那場長達數年的政治鬥爭!

杯酒釋兵權

偉人曾經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讓。

政治鬥爭也是如此,看似風輕雲淡,實則波濤滾滾,風平浪靜之下暗潮洶湧,不論是任何人,只要稍有不慎就會被那些看不見的刀光劍影切為齏粉。

自北宋建立的建隆元年一直到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著手對北宋的經濟、兵制、官制、人事任免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調整和改革。正是因為有了這一系列的改革,才使他在皇權和將權的鬥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也就是說,“杯酒釋兵權”其實是北宋初年一系列政治鬥爭的表象結果,是經過一系列制度改革以後促成的一個政治鬥爭的結局,而不是一個獨立的、豐滿的歷史事件。

當然了,也只有在完成國家制度改革的基礎上,趙匡胤才能通過一個容易的手段順利地收回大將手中的兵權。否則,恐怕兵權沒有收回來,已經又激發了君主和大將之間的矛盾,鬧不好也有可能兵戎相見。

反觀這些軍權在握的大將們,在經歷過制度調整以後,已經處於實際被架空的狀態,他們不具備和趙匡胤進行直接軍事對抗的實力,那麼在面對趙匡胤“善意的提醒”的時候,和平的結束這場政治鬥爭就是他們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

換句話來說,趙匡胤在數年的政治鬥爭中,逐步有次序的用和平手段解除了手下統兵將領的軍權,沒有像劉邦對韓信等人,或者朱元璋對藍玉等人那樣血腥暴力而已。

最後,這一系列漫長的鬥爭被後人總結為一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我們取名叫做——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進行的改革

趙匡胤本人是通過軍事政變坐上皇帝寶座的,他自然不可能相信手下的將領們會始終對自己忠心耿耿,如何順利平穩地解除將領們手中的兵權,通過緩和的方式打擊節度使的勢力來維護皇權,就是趙匡胤登基之後所要考慮的重大問題。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北宋甫一建立,趙匡胤先從軍隊的人事任免入手,親自正式開啟了這場持續數年的政治鬥爭。

一、軍隊將領的調動

杯酒釋兵權背後那場長達數年的政治鬥爭!

北宋地圖示意

建隆元年正月,趙匡胤剛辦完大赦天下這個新天子的政治任務,就對軍隊的人事安排做了巨大的調整。

明面上是為了獎勵這些將領們的擁戴之功,實際上是把他們全部調離了自己原來的部隊和崗位,嚴厲防止他們像自己一樣把國家軍隊發展成私人武裝。

辛亥,論翊戴功,以周義成軍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為歸德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江寧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為義成軍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武信軍節度使、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為鎮安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殿前都虞候王審琦為泰寧軍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虎捷右廂都虞候張光翰為江寧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龍捷右廂都指揮使趙彥徽為武信軍節度使,餘領軍者並進爵。

——《宋史·本紀第一》

癸亥,以周天雄軍節度使、魏王符彥卿守太師,雄武軍節度使王景守太保、太原郡王,定難軍節度使、守太傅、西平王李彝殷守太尉,荊南節度使高保融守太傅,餘領節鎮者並進爵。甲子,賜皇弟殿前都虞候匡義名光義。

——《宋史·本紀第一》

這次的人員調動幾乎涉及了陳橋兵變中全部的軍隊將領。以下只列舉幾個著名的將領:

石守信:

義成軍節度使——歸德軍節度使

殿前都指揮使——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高懷德:

江寧軍節度使——義成軍節度使

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殿前副都點檢

王審琦:

殿前都虞侯——泰寧軍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

趙匡義

接任殿前都虞侯

與此同時,趙匡胤還廢除了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後周的職務)這一職位。

各個大將在原節度使任上經營多年才培養起來的勢力,被一紙調令打的蕩然無存。自己的地盤變成了別人的地盤,自己帶起來的軍隊也成了別人的軍隊,自己想要再次發展勢力,只能從頭開始。

二、兵制的改革

從唐朝末年開始,節度使的權力變的非常大,一個節度使可以一攬地方上的軍、政、財、司法、人事等權力。作為替朝廷鎮守地方的節度使,逐漸變成了地方上的土皇帝,中央無力管控這些節度使們。

而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節度使手中握著實實在在的兵權,招兵養兵練兵都屬於節度使的權力,節度使通過經營把國家的精銳之師變成了私人軍隊,這使得他們具有了和中央進行對抗的實力。

五代以來,天下易主更是如同兒戲,手中有精兵的節度使隨時都能夠起兵自立為王。如果兵制不進行改革,節度使的兵權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所以,趙匡胤又進行了兵制上的改革。

太祖起戎行,有天下,收四方勁兵,列營京畿,以備宿衛,分番屯戍,以捍邊圉。 於時將帥之臣入奉朝請,獷暴之民收隸尺籍,雖有桀驁恣肆,而無所施於其間。凡其制,為什長之法,階級之辨,使之內外相維,上下相制,截然而不可犯者,是雖以矯累朝藩鎮之弊,而其所懲者深矣。

——《宋史·志第一百四十·兵》

趙匡胤把節度使手裡的精兵悍將統一收入國家禁軍,並放置到全國各地執行鎮守地方或者備邊任務,各個部隊互相沒有統屬關係,使其形成互相鉗制的關係。放在地方上的禁軍又可以威懾節度使手中的廂兵,這相當於把中央的軍隊直接壓到節度使門口,把節度使看管起來。

建隆元年,詔殿前、侍衛二司各閱所掌兵,揀其驍勇升為上軍,老弱怯懦置剩 員以處之。詔諸州長吏選所部兵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分 送諸道。其後代以木梃,為高下之等,散給諸州軍。委長吏、都監等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闕下。

——《宋史·志第一百四十·兵》

改革軍隊統屬關係以後,趙匡胤依然不放心,並詔令各地節度使把自己的精壯士兵送到京師,用來充備禁軍。

並且制定一套選兵標準,用等量的木棒做標尺,同時選取符合標準的士兵下發到地方上,凡是符合標準的士兵由地方訓練達標,就立馬送到禁軍中。

廂兵者,諸州之鎮兵也。內總於侍衛司。一軍之額,有分隸數州者,或一州之管兼屯數州者,在京諸司之額五,隸宣徽院,以分給畜牧繕修之役,而諸州則各以 其事屬焉。建隆初,選諸州募兵之壯勇者部送京師,以備禁衛,餘留本城,雖無戍更,然罕教閱,類多給役而已。

——《宋史·志第一百四十二·兵》

擴充完中央的禁軍,趙匡胤還要管制地方節度使手裡的兵。

各個節度使所統領的部隊人數需要報備給侍衛司,其中一半的士兵宣徽院有權調動用來修建國家工程或者幹其他雜役。

節度使手中剩餘的一半士兵,幾乎是不進行任何軍事練習的,也要充做國家的雜役,負責節度使所在地方的工程建設和其他徭役任務。

兵制的改革可謂是直接瓦解了廂兵的戰鬥力,平時只能幹苦力的老弱病殘的士兵,是無法和匯聚了全國精壯年並且勤於操練的中央禁軍打硬仗的。

三、官制的改革

為了應對唐末以來節度使把控地方民政、財政、司法權力的問題。在改革兵制的同時,趙匡胤又對地方官的官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外官,則懲五代藩鎮專恣,頗用文臣知州,復設通判以貳之。階官未行之先,州縣守令,多帶中朝職事官外補;階官既行之後,或帶或否,視是為優劣。

——《宋史·志第一百一十四·職官》

北宋以文官任知州,再任命一個通判牽制知州。後來發展到,去地方任職的文官一般都在中央掛有職稱。文官這種任命形式屬於代表中央去地方行使權力,地方的節度使自然不能越過朝廷任命的地方官直接行使民政、司法、稅收的權力。

這個制度瓦解了節度使統治地方的組織基礎。地方所有的行政權力統一歸屬於中央下派的文官,節度使只有地方軍隊的統領之權,卻沒有管理地方的權力,節度使再也不能在地方上培植自己的勢力。

四、稅收的改革

趙匡胤不光要斬斷節度使在地方培植自己勢力的可能,更要斬斷他們自己越過朝廷收稅的可能性。

宋承唐、五季之後,太祖興,削平諸國,除藩鎮留州之法,而粟帛錢幣鹹聚王畿;嚴守令勸農之條,而稻、粱、桑、枲務盡地力。

——《宋史·志第一百二十六·食貨志》

在唐朝和五代時期,節度使有權利在地方的稅收中扣除一部分錢糧用作自己使用。這相當於節度使有了自己的稅收,有錢有糧,節度使就能招兵買馬發展實力。

到了趙匡胤這裡,這個規定就被廢棄了,天下所有的稅收必須先上交中央,然後按照侍衛司統計的各地兵馬數量統一發放軍餉。

如果節度使想吃空餉,上報的兵馬數量多了,那麼相應的,他們就要按照上報數量的一半把兵馬交給宣徽司給國家幹徭役。

如果節度使不想把士兵交給國家,上報的兵馬數量太少,那麼中央撥付的軍餉就相應的減少,這又嚴重限制了節度使軍隊的擴充。

趙匡胤不愧是行伍出身,深知節度使運作部隊的方式,這四項改革可謂是環環相扣,步步緊扣節度使命門,讓節度使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時時刻刻只能服從中央調遣。

杯酒釋兵權的終結

杯酒釋兵權背後那場長達數年的政治鬥爭!

趙匡胤像

當趙匡胤花費數年時間完成了以上改革以後,終於對當初擁立自己的統兵大將動手了。

建隆二年,王審琦從泰寧軍節度使任上調任忠正軍節度使,幹了八年去世。王審琦在任上幾乎什麼都不管,中央下派的官員抓了他的人,他都不出面說句好話。

石守信在乾德元年的一次朝會以後被趙匡胤留下談話,第二天石守信上書請求交還自己的兵權。趙匡胤准奏,並且賞賜了石守信。

慕容延釗在建隆二年春節的時候進京述職,朝拜過趙匡胤以後上表請求交還兵權,趙匡胤准奏並給予了賞賜,同時調任山南東道節度使。

高懷德在建隆年間被調任滑州,並且娶了燕國長公主也就是趙匡胤的親妹妹成為駙馬爺,和趙匡胤成了親戚。攻破李筠叛亂以後,又被調任武軍節度使。高懷德豁達大度,常常正在見客人,突然就帶著人出門打獵去了。當然,這是被趙匡胤單獨談話並上書交還兵權以後的事情了,可見高懷德也曾被趙匡胤單獨提點過。

由此可見,杯酒釋兵權是確有其事,並且是在一段時間內連續發生的事,並不像後人說的趙匡胤在建隆二年或者乾德元年通過召集大家喝一頓酒就集中解決了。

在北宋開國以後,趙匡胤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架空了節度使的權力,並且在幾年間內,陸續單獨約談了當時的重要將領,這些重要將領在被單獨約談以後,陸陸續續的向趙匡胤辭職,由此,中央才收繳了全國節度使的權力。

綜述

我們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習慣上不太喜歡血腥暴力的事情,像杯酒釋兵權這種深知可以說有些輕快的歷史事件讓我們津津樂道。

我們又是一個滿是機謀的民族,這風平浪靜背後又有多少算計?當年那多少個不眠之夜裡又有多少膽戰心驚?現在我們拿起《宋史》再來看一看,字裡行間都已經沒有記載了,史官們只是甘肅我們在某某年的某某人身上發生了某某事,其他的東西就要靠我們通過一個個看似不相關的事情去推測,去探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