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清明節上墳為什麼要“掛青”?你家鄉有什麼上墳風俗?

貴州茶二哥


一一清明是農村人們祭祀祖先的最重要的一種儀式。

一一在那片寂靜的土地裡住著我們最親或最敬愛的人。常年在外的遊子們在清明時才能不約而同的趕往那裡,為他們帶去貢品。貢品在我們家鄉是用煮至七成熟的大塊五花肉和自釀的純米酒。在為他們倒上米酒,擺好碗筷後會說著先輩們永遠也不再回答的邀請,也可以說出一些思念、虧欠他們的話語。期間須插香燒紙錢,上香的根數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是每人三根,也可以一個人代表在場所有人,也是三根,或五、七根,但不能上雙數。上香後會作揖三個,再在墳頭上掛青,之後是放鞭炮,除去墳頭墳邊的雜草,並培些新土,以保持墳墓的正常大小和高度。在我們那地區,女性一般是不可以去上墳的,所以在農村會流傳沒兒子的就是斷了香火的說法,但其他的堂侄孫輩一般會順帶給這類人掃墓。只是那份血濃於水的情感社會大打折扣的。如果這類墳墓是單處一地的話,那就很可能成了野墳,無人打理。

一一現在的農村大部分地區還是土葬,家裡有經濟條件的,在墳頭大都會立石碑,並在碑上刻至少三代子孫的名字,兒媳婦,孫媳婦的名字也會以長幼排序。當然,現在農村耕牛和放養的家畜數量大量減少,山上大多雜草叢生,在燒紙錢和放鞭炮後會等火星全部熄滅後再呆上些時間以確定沒有山火隱患後才能離去。

一一離開墳地時,氣氛通常是沉悶的,或許每個人的心裡對自己的這些至親的人多少還懷有愧疚之心吧!


不敢遙望明天


掛青只是當地清明祭掃的一種習俗!是後繼有人的一種表現!

在我們當地清明祭掃,只是在墳頭上壓些黃表紙,清理墳上長的雜草,在給墳墓培上新土,以前是燒些紙錢,現在都提倡文明祭祀了,嚴禁上墳燒紙,都會在清理好的墳上或墓碑上掛些五顏六色的假花,在擺上幾種水果,以表哀思!

我是農村巧紅姐,歡迎關注,共同學習!


農村巧紅姐


在農村,清明節上墳掛青,是民間傳統的祭祀活動。究其因緣,與過去習俗有關,並且還交雜著一個悲愴的民間故事。

因為柳樹具有藥效,可以用來治病救人,所以,清明這天,人們喜歡在門上插柳辟邪祛疾,以此形成了一種古老的祈禱習俗。而關於掛青的故事則顯得悲愴,與食人魔王黃巢起義有關。

作為農民的領袖,在推翻封建統治中本來具有先進覺悟。但是,在戰爭中,殘暴無恥卻讓他永遠釘在恥辱柱上。傳說,他採用過的機械化方式,將活人粉碎,以人肉作軍糧,供應圍城部隊,創造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人食人紀錄。

據某些史書上歷史學家推測,七人一日食死屍一具,二十多萬的部隊除去四五萬人飯。還有十多萬人靠吃人為生。那麼至少每天要吃近兩萬人。三百多天就六百多萬人。這個數目確實觸目驚心。

對這樣的殺人魔王的恐懼是自然的,所以,在廣東的梅遼四地流傳著掛青避禍的故事。傳說,一個婦女身上揹著一個大男孩,手裡牽著一個小男孩,被黃巢看見。黃巢覺得奇怪,就詢問婦女緣由。婦女告訴“手牽的是我兒子,背的是我侄子,他是個孤兒,父母雙亡,但代表一房人。如果黃巢殺人,我就揹著侄兒走,丟下兒子給他殺。兒子死了,我還可再生,侄子卻不能再生了,所以,我背大孩牽小孩”。黃巢聽了婦女的話,深受感動,叫婦女趕快回家去,在門前插上青,可躲過殺戮。村人照此做法,果真避開了黃巢的屠村,後人便沿襲了這一傳統。

如今,上墳掃墓依然成為農村的優良傳統,追憶古人,緬懷祖先。在上墳的時候,送紙錢,燃鞭炮,以果盤酒食祭奠,都是當地的普通的習俗。今年,疫情期間,農村對清明祭祀的習俗有所變化,更多的人選擇網上緬懷,送花植樹代替燒香燒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