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綢繆穩增長|求解復工難復產

“戰疫”綢繆穩增長|求解復工難復產

“沒生意也得開著店,每天做個一兩單也好。”一位餐飲業人士的無奈感慨,某種程度上映射了當下復工復產的窘境。

國家統計局日前的最新數據提到,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復工程度達到99%。在北京,這一數據為99.9%。工業之外,服務業復工進展也在加快。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此前發佈的報告指出,八成零售企業實現了100%復工。

然而,復工不等於復產,尤其是對中小微企業而言,受制於訂單需求減少、資金鍊緊張等難處,產能恢復有限。近日,北京商報記者採訪了多位餐飲、文化、科創等企業人士,復工難復產的情況不在少數。

實際上,政策層對此極度關注,從中央到地方針對企業紓困的政策頻繁出臺,北京市不久前還發布了支持中小微企業的2.0版政策,涉及租金減免、融資幫扶等。不過,這些政策如何惠及企業,能否得到有效的落實保障,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細化。

需求困境

“每天晚上十來桌吧,週末稍微多點,總體客流到不了以前的四成。”楊雪是北京昌平區一家串串店的老闆,她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線下堂食自三月初開始營業,剛開門時客流不足之前的兩成,雖然近兩週略有回升,但仍在每日虧損中,只能靠外賣“回血止損”,能少虧點是一點。

在疫情期間,餐飲業無疑是最受重擊的行業之一。根據中國飯店協會研究院在4月中旬發佈的調查報告,3月全國餐飲行業客流量佔去年同期客流量均值為19.63%,客流量比去年同期下降50%以上的餐企佔比高達九成。

隨著需求和消費的減少,各行各業都在波及範圍之中。周夏是北京一家文創設計公司的設計總監,目前計劃離職。“公司2月1號就開始復工了,但是除了年前積壓的少量單子,一直到現在很少有訂單要做,基本就是一些抗擊疫情的小產品。目前訂單量依舊不足去年同期的五成。”

全國工商聯經濟部部長林澤炎4月16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發佈會上提到,根據全國工商聯4月上旬提交的調研報告,僅有半數企業產能利用率超過50%。

“我們和旅遊會展業緊密相連的,博物館、旅遊景區不復工,文創產業完全復產的可能性就很小。公司年前花幾百萬購買了阿聯酋世博會的一個項目版權,已經埋頭做了小半年,但是因為世博會的延期,項目也被迫延期,只能壓著。”周夏說。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此前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目前市場供應正在逐步恢復,復工復產也在有序推進,但需求端如何與供給端相匹配,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要注重更多運用市場化辦法,拉動居民消費。”

需求不振帶來的影響是什麼?周夏表示,最大的問題是當時的貸款無法及時迴轉,公司資金鍊面臨巨大的問題。再加上新訂單很少,公司發工資也很困難了。“我們中高層降薪到80%,但也都延遲發放十天左右,現在已經裁了三分之一的員工。”

資金難題

“資金”是中小微企業在疫情期間面臨的最實際也是最直接的難題,往往也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訂單不足導致的新輸入資金不足是問題源頭之一,上下游企業回款時間變慢也使得資金鍊更為脆弱。

北京聲智科技聯合創始人常樂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們主要做聲學人工智能方向,汽車上語音識別,聲學降噪等都是我們重點業務方向。第一是上游的訂單量會有壓縮,應收賬款回款週期變長。比如有的應該在年後3月支付的款項,因為疫情的影響,很多都預計推遲到第二季度,全面復工復產後才會執行。這些都會導致很多企業資金週轉困難,面臨比較大的風險。另一方面是下游的供應鏈元器件漲價,以及因為下游工廠等復工問題,導致的供貨週期會變長。”

一位服裝外貿行業的從業人員戴玉也向北京商報記者談到,收款難也是當前的一大難題。“我們之前把貨走給客人,很多都是客人收到貨以後,大概一兩個月之後我們收到款。但現在有些客戶的財務出了問題,或者有些國家的銀行有可能會付不出錢來,收款就會慢很多,資金鍊上有些問題。”

為解決企業面臨的資金壓力,國家也多次出臺相關政策。央行設立了3000億元防疫專項貸,其中一半以上用於中小企業。而在北京最新出臺的2.0版紓困政策中也明確提出,將引導北京銀行、北京農商行等金融機構落實國家面向中小銀行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確保將全部資金以優惠利率向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同時,充分發揮北京市政府性融資擔保、再擔保機構作用,2020年對小微企業減半收取融資擔保、再擔保費,力爭將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擔保費率降至1%以下。

北京高新技術企業中科天擎享受到了這一幫扶。總經理張繼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當時銀行是直接聯繫了我們,之前的貸款給我們延期了,另外問我們有沒有資金上的問題。因為像去年1季度我們公司收入大約是135萬元左右,而今年截至3月份收入卻不足30萬元,同時需要承擔著房租,水電,人員工資等各項費用,資金壓力是非常大的。因此融資對我們來說非常關鍵。”

政策落地

常樂的公司也正在通過金融機構,如銀行貸款進行相應的資金補充,保證現金流週轉。她直言:“貸款申請這方面還是和企業的資質情況相關,如果符合金融機構審核,過程還比較順利。但是對一些中小微企業,抵押情況不太好的,不是很好申請到。”

多家小微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銀行貸款不好申請也太麻煩,實在不行還是先找親戚朋友借錢。一位銀行從業人員也向記者透露,目前銀行放貸款基本還是得實物或者財產擔保,額度和利率的話對於合作過的、信用和發展性較好的企業可能會有所放寬。

“按照現有的銀行體系,現有的這些金融政策是很難到中小企業的,更別說這種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CEI中國企業研究所秘書長唐大傑直言,中小微企業量多面廣,且缺乏信用記錄,稅務信息不多,基本不從銀行貸款,政府的救助手段找不到著力點。同時,如果強迫銀行增加貸款貼息,到最後風險聚集到銀行,反而使得銀行的風險加劇,也非良性的選擇。

除了銀行貸款向中小企業傾斜外,唐大傑建議,應該提供以核心企業為中心的供應鏈金融服務,而非以銀行為主題。“比方說大型商超,上游是豆腐的供應商。原來可能要兩個月結一次帳,那麼從政策來說,應該鼓勵大型商超提前給人結賬,這就是供應鏈金融裡的一種變化。給上游公司更快地付清應付款,甚至預付款,保證其開工開業;給下游公司提供結算便利,比如賒賬等。如果核心企業產生了一定流動資金短缺的問題,讓銀行給它加大這個流動資金貸款,讓政府來提供擔保。這個是可以做到的,而且風險可以分段承擔。也有可能會產生一定比例的壞賬,但也有政府兜底。這個兜底的成本是要遠遠低於銀行被動去做這件事情的。”

“總體來看,第一階段還是要先復工,目前復工的數據已經很喜人了。由於國外疫情蔓延導致全球供應鏈被打斷,退貨等情況是可以想象的。在現在的情況下,以需求創造供給就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產業經濟學系教授曹和平告訴記者,從經濟學角度看,補貼消費者對整個經濟的增長總是比補貼生產者好得多,因此也建議政策往這個方向鼓勵,短期出臺一些刺激消費的政策,可以讓產業落到實處。

(部分採訪對象為化名)

北京商報記者陶鳳 王晨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