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長》的結局成了一大敗筆

《地久天長》的結局成了一大敗筆

我第一次在影院看這麼長的電影,老實說,要不是衝著它在柏林電影節出現過,這檔期的電影,《地久天長》不會位於觀影單的前列。


可我還是走進去了,觀影很感動,電影在幾條故事線相互交叉下,完整的還原了上世紀共和國從知青返鄉到房地產開發前後三十年小人物的悲哀與痛苦。


只是比小人物更難受的是,我覺得電影失去了某種東西。


難受主要集中在電影的後半部分,這樣的難受不是因為電影拍得有多動人,而是反觀現實,電影給的結局,恍惚間還是能看到如今社會在某些方面上“止步不前”的80、90年代。


我以為,對於一向重於商業利益的中國電影市場,能上映一部時長接近3小時的電影,一定會給人以現實般的衝擊。


我以為,對於一部故事涵蓋上世紀中國九十年代前後三十年的電影來說,它能一針見血,把該說的該判的托盤而出。


我以為,在波濤洶湧的歷史長河中,有人能真正地銘記歷史,用血的教訓提醒後人,堅持本心。


可是沒有,《地久天長》確實很感人,但那生硬且不知所以然的大團圓式結局使我對這部電影從期盼變成了後來的難過。


它彷彿在告訴我們,有些歷史從來就未有改變過,所謂的大江大河,也不過是渺小個體的自我意淫,與不自量力地抵抗。



《地久天長》的結局成了一大敗筆



故事從劉耀軍和麗雲的兒子劉星的溺亡說起,到離家出走的養子周永福重新回到他們身邊結束。


中間還夾在著知青返城、工人下崗、犯罪嚴打、國企改制、下海淘金、計劃生育、房地產崛起等故事。


你能回憶起屬於那個時代的事情,幾乎都被導演講述了。


可然後呢?


電影的結局是團圓了,但現實生活裡,是這樣嗎?


比如國企改制,工人被迫下崗。


當廠長喊著“咱工人要替國家想,你不下崗誰下崗”的口號時,臺下的工人靜靜地坐著,這樣的冷靜讓我渾身一顫。


是麻木、是冷血、是反人性。


不用想都知道真正經歷過那些事情的他們是怎麼樣的,是揭竿而起的,是大聲質問“憑什麼是我下崗”的,是憤怒地指著臺上的領導喊道“要下你先下”的……


可是沒有,電影很和睦,大家就像機器人一樣接受著這個安排。


如今數十年過去了,我不明白這有什麼好迴避的。


是的,這段歷史被重新講述,觀眾觀看得過程內心會有很大觸動,但面對這樣的結局你只想說:放屁。


根本就沒有什麼和解沒有什麼團圓,有的是人們經歷過的歷史點滴,憤怒也好悲憫也罷,終究都會埋沒在塵埃中,可電影的意義就是刨出根,不求有多真,但也要遵循基本規律。


我知道該片有柏林版和內陸版,但大多數人也就只能看到內陸版,可這個版本,活生生地把觀眾撕裂成一個無智的幼兒。


這,是不對的。


對不住真正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更對不住因為這段歷史的種種原因被無情白白犧牲掉的人們。


這滴眼淚永遠不是因為覺得有了回憶才流了下來,而是因為回憶裡有過遭遇、有過無奈、有過不堪,是因為曾經的痛苦與如今的幸福相對沖而流了下來。



《地久天長》的結局成了一大敗筆



比如獨生的問題。


女主麗雲因為二胎的原因,被領導強制墮胎,但影片裡,男主耀軍的情緒渲染遠遠不夠,其他人的作法也不合理。


換做二孩開放、性也不再是可恥的一個年代,過早的懷孕需要選擇墮胎都要經歷內心無數次的掙扎,這種掙扎不僅僅是失去一個孩子的痛,更是對一個生命的負責。


何況上世紀?


可電影對這事的結局是什麼?


是曾經作為麗雲的領導海燕,最後在即將過世時約了麗雲夫婦見上最後一面;


是海燕的丈夫答應麗雲夫婦給他們一套新房子;


是曾經失手導致麗雲夫婦親生兒子溺亡的浩浩在他們面前吐露二十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段如此悲慘的經歷,在電影裡的結局裡,就這樣被三言兩語幾個鏡頭敷衍過去了。

那計劃生育導致的真實情況是什麼?


是憤怒和無奈,是無奈大於憤怒,是一場徹底的無能為力。


這樣的無能為力,大到可以產生危害社會的暴力犯罪,小到家庭獨自垂淚。


憤怒的反抗與被迫的和解,這兩者根本就沒有什麼和解可言。


可電影呢?結局就是那麼的順理成章。


悲!悲!悲!



《地久天長》的結局成了一大敗筆



再比如養子周永福的問題。


作為一名養子,不難想象,他的作用就是代替亡子劉星。


在影片裡,經歷過墮胎、亡子的麗雲,把養子周永福當成了自己的親身孩子,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在她眼裡,她一樣喊他是“星星”。


身為人父或母,看到此當然淚流滿面,可是我們不能只看麗雲不看周永福啊。


麗雲的舉動對周永福來說其實是不公的,他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獨立判斷,他的所作所為都應受到尊重,可他的身份一開始卻被模糊掉。


在這個被模糊身份的家中,他最終的選擇是離開。


他要的,不是什麼母愛,而是,我到底是應成為我自己,還是滿足麗雲心中對兒子的幻想。


那一張遲遲沒有辦理的身份證就是最好的證明。


可惜的是,影片的最後,是突如其來的迴歸,之前沒有任何鋪墊,純粹是用一次電話對白,告訴觀眾,周永福帶著女朋友回到了劉耀軍和王麗雲的身邊。


這樣的牽強,就像一部低幼的動畫片一樣,明明被打趴的英雄,因為一個意念,重新積滿能量一拳把反派幹趴在地。


扯淡。

周永福所謂的和解,也只不過是電影為了呼應兩家人的和解而和解。


只是我們觀眾,不再是十年前的觀眾,我們有自己的思想,我們對這樣的結局,只能說是整部電影的一大敗筆。


敗在導演的勇氣不夠、敗在電影表達的不夠、敗在整個社會不夠健康。


或許最真實的,是敗在了電影藝術向政治進行了妥協。



《地久天長》的結局成了一大敗筆



作為一名九零後,如今只能從父輩的嘴裡聽到那段歷史的點滴,那段歷史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被逐漸淡化。


記得過年時,我媽被問起為什麼不要個二胎。


她說:可以生的時候不能生,當真正可以生的時候卻真的不能生了。


如果你說如何概括這部電影,不用多說,你回去問問長輩,他們的每一句話都是這部影片的概括。


劇中人在演劇中戲,局外人也成了劇中人。


看著看著,潸然淚下。


放眼望去,共和國似乎當正初春,欣欣向榮一片大好。


回顧以往,滿目瘡痍,步履艱辛,電影進行的每一分鐘,都像是碾過的血跡。


可能是故事本身更重要吧,整部電影看下來,內心是的觸動是無疑的,但也是憤怒與無奈的。


不管怎麼說,拋開結局看內容,《地久天長》還是值得一看,三小時,好像漫過了一個時代,我們好像得到了什麼,卻又好像失去了什麼,說不準。


但更多的是希望,有些美好的事物能被永遠的留在世間,有些錯誤,該讓世人銘記的就不要試圖掩蓋,而這也不就僅僅是一部電影嘛。


濤濤江水,三十年,河東上下,浸泡了一代人的血淚。


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一些錯誤的決策,對於共和國來說,一定是要時代銘記不可再犯的。


可是,在歷史面前,世事無常,你我都只不過是一縷青煙。


電影好的地方就不說了,大家到電影院看看就知道了,只是希望不要讓和解掩蓋了真相,不要讓無奈使人憤然離場。

《地久天長》的結局成了一大敗筆

《地久天長》的結局成了一大敗筆

《地久天長》的結局成了一大敗筆

《地久天長》的結局成了一大敗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